李雪飛,王偉偉,汪道靜,關東升
腦卒中是由于腦血管破裂或阻塞導致大腦缺血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在中老年群體中有較高發(fā)病率[1]。腦卒中中醫(yī)稱為中風,因勞倦內傷、憂思惱怒、飲食不節(jié)等誘因,引起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直沖犯腦,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臨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癥;具有起病急,變化快的特點;是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由于醫(yī)療水平及技術的提升,腦卒中病人死亡率有所降低,但仍有極高的致殘率,如肌力障礙、吞咽障礙及步行障礙等,對病人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2-3]。有研究指出,腦卒中存活病人約76%存在不同程度肌力障礙、步行障礙等,給家庭造成較大負擔[4]。腦卒中肌力下降會影響日常生活、社會功能及運動功能[5]。因此,如何恢復腦卒中病人肌力及避免長期殘疾造成的心理障礙,是康復的主要目的。常規(guī)康復訓練雖然可達到一定康復效果,但由于場地、儀器、經濟等因素,存在一定局限性,且對肌力的訓練不夠充分,不能針對性進行訓練,導致恢復效果并不理想。等速肌力訓練是一種調節(jié)抗阻運動,使關節(jié)在運動時對活動區(qū)域中肌肉產生最大負荷的訓練方式,肌肉力矩輸出達到最大,達到改善肌力及運動功能的目的,目前等速肌力訓練廣泛應用于康復訓練、運動醫(yī)學等領域,取得較好效果[6-7]。本研究采用等速肌力訓練對腦卒中偏癱病人進行康復訓練,觀察其對病人肌力功能、步行能力及免疫力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6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腦卒中偏癱病人116例,根據(jù)康復訓練方案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58例,男35例,女23例;年齡56~70(62.12±3.25)歲;缺血性腦卒中47例,出血性腦卒中9例。觀察組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齡55~69(61.83±3.12)歲;缺血性腦卒中48例,出血性腦卒中8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病人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 ①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腦卒中;②年齡50~75歲。
1.3 排除標準 ①合并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病人;②合并精神疾病、智力障礙等不能配合治療病人;③合并惡性腫瘤病變病人;④合并其他嚴重血液系統(tǒng)疾病病人。
1.4 方法
1.4.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康復訓練,如肌肉活動協(xié)調訓練、平衡訓練、運動訓練等,訓練強度根據(jù)病人康復情況及耐受性進行適當調整,每次30 min,每天2次。
1.4.2 觀察組 實施等速肌力訓練康復。①心理干預:每日抽出時間與病人進行交流,了解病人個人喜好、生活習慣、心理狀態(tài)及家庭情況,根據(jù)其具體情況,對所存在的心理不良情緒,通過談話等方式進行有效疏導,談話過程中應保持禮貌、舉止大方的態(tài)度。②訓練計劃:對病人實施宣教工作,為其講解康復訓練的內容、必要性,并鼓勵其積極參加康復訓練。根據(jù)病人具體情況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并隨時根據(jù)康復情況對訓練計劃做出相應調整。③等速肌力訓練:使用瑞士CON-TREX公司生產的等速肌力測試訓練儀,指導病人取坐位,使大腿平放于座位上,待病人坐穩(wěn)后將靠背調整至接觸底部。將測力軸和關節(jié)旋轉軸調整至相同方向,病人身體使用尼龍皮帶和滾輪進行固定,并系好安全帶。連接動力儀阻力墊置放患肢內踝處,將動力軸心和膝關節(jié)外側踝平行。設置儀器測試速度為60°/s,20次為1組,共6組,每組間隔設置為30 s,每天進行1組訓練。④延續(xù)護理指導:出院前應將護理方法、康復訓練、注意事項及飲食配制等進行相應指導,出院后應逐漸在器械、家屬的幫助下進行日??祻陀柧毤安叫杏柧?,由較小訓練強度逐步增加。定期通過電話回訪,對所提出問題進行詳細解答,對存在問題給予相應指導,使病人得到更好的康復效果。
1.5 觀察指標 根據(jù)Fugl-Meyer評定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級,評定兩組病人干預前和干預后1個月、2個月的步行功能情況;Fugl-Meyer評定量表共計34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運動功能越好;Holden步行功能分級分為0~5級,級數(shù)越高表示步行功能越好。根據(jù)伸肌峰力矩、屈肌峰力矩、屈伸肌峰力矩比等指標水平,比較兩組病人干預前后肌力功能;使用等速測試系統(tǒng),在60°/s狀態(tài)下進行膝關節(jié)屈伸,測定屈伸肌峰力矩,并根據(jù)平均值計算屈伸肌峰力矩比值。觀察兩組干預前后CD3+、CD4+及免疫球蛋白A(IgA)等指標水平,評定免疫功能變化情況;采集病人早晨空腹靜脈血,使用梯度離心法將單個核細胞分離,CD3+、CD4+計數(shù)采用流式細胞實驗測定,IgA采用快速免疫消濁比濁法測定[8-10]。
2.1 兩組干預前后Fugl-Meyer評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級比較 兩組干預前Fugl-Meyer評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級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1個月、2個月,兩組Fugl-Meyer評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級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Fugl-Meyer評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級均高于同期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Fugl-Meyer評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級比較(±s)
2.2 兩組干預前后肌力水平比較 兩組干預前伸肌峰力矩、屈肌峰力矩、屈伸肌峰力矩比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伸肌峰力矩、屈肌峰力矩、屈伸肌峰力矩比水平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干預后伸肌峰力矩、屈肌峰力矩、屈伸肌峰力矩比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肌力水平比較(±s)
2.3 兩組干預前后免疫功能比較 兩組干預前CD3+、CD4+及IgA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CD3+、CD4+及IgA水平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各項免疫因子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免疫功能比較(±s)
腦卒中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之一,是由腦血管破裂或阻塞造成腦缺血,對病人腦部運動傳導及運動細胞造成損傷,導致機體運動控制能力下降,從而出現(xiàn)肌力障礙、平衡力障礙、步行運動障礙等,對病人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造成極大影響[11-13]。腦卒中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及致殘率,隨著我國醫(yī)療水平及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腦卒中死亡病人有所減少。有研究指出,腦卒中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較高發(fā)病率,且存活病人具有極高致殘率[14]。目前臨床中對腦卒中病人所致殘疾并沒有特效藥或有效治療手段,主要以康復訓練達到恢復運動能力的目的,如何有效達到該目的,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常規(guī)康復訓練雖然可達到一定康復目的,但對肌力訓練強度不夠,導致后期恢復效果不理想,腦卒中病人在經過一定時間康復訓練后可達到獨立步行的狀態(tài),但步行能力依然較差[15]。此外,由于該類病人缺乏活動能力,加之攝入營養(yǎng)有一定局限性,免疫能力普遍較低。
肌力水平與步行耐力和功能具有相關性,提高肌力水平及下肢運動功能對改善步行及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16-18]。等速肌力訓練是近年來廣泛應用于康復科、運動醫(yī)學的新型康復訓練模式,通過借助等速器進行穩(wěn)定運動,保持肌肉收縮力、張力的平衡,使肌肉達到最大負荷而充分收縮,同時根據(jù)病人疲勞、肌肉長度、肌力等變化情況,產生一定順應性阻力,提高肌肉活動效率[19-2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伸肌峰力矩、屈肌峰力矩、屈伸肌峰力矩比等各項肌力功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等速肌力訓練可通過對中樞神經細胞因子的調節(jié),促進神經損傷的修復,重塑大腦神經,有利于改善腦部運動細胞通路傳導及肌肉利用率,從而達到提高肌力水平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1個月、2個月,觀察組Fugl-Meyer評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級均高于同期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等速肌肉訓練可對關節(jié)穩(wěn)定性及平衡能力起到單方面改善作用,進一步改善步行運動功能及耐力。由于腦卒中病人缺乏運動,加之鼻飼是其重要供應營養(yǎng)手段,營養(yǎng)攝入具有一定局限性,導致病人營養(yǎng)不均衡,因此,免疫力普遍較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CD3+、CD4+及IgA等各項免疫因子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通過較大強度的等速肌力訓練,配合延續(xù)性攝入營養(yǎng)搭配指導,可達到改善機體免疫功能的目的[21-22]。
綜上所述,采用等速肌力訓練康復可進一步提高腦卒中偏癱病人的康復效果,有效提高病人肌力功能恢復情況,確保其步行功能的轉歸,同時提高病人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