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苗苗
摘? 要? 通過對宜興紫砂藝人蔣蓉大師藝術人生的研究,從社會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三方面探討蔣蓉大師的藝術經歷,從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和熱愛紫砂三方面探討蔣蓉大師的藝術風格,從設計理念、制作技能和意韻內涵三方面探討蔣蓉大師的藝術思想特征,以論證蔣蓉大師在當代紫砂藝術界所處的地位和為繁榮紫砂藝術創(chuàng)作所作出的杰出貢獻。
關鍵詞? 蔣蓉;紫砂花塑器;仿生肖形;自然
蔣蓉是制作紫砂花塑器的陶藝大家,她對紫砂花塑器的發(fā)展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F(xiàn)以研究蔣蓉大師的藝術經歷、藝術風格與藝術思想作為專題,從三個部分入手進行重點研討,首先是從社會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三方面探討蔣蓉大師的成長過程和藝術經歷,其次是從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和熱愛紫砂的角度去探析蔣蓉大師藝術作品的形態(tài)結構和童心天趣、清新秀雅的藝術風格,通過這些論證蔣蓉大師在當代紫砂藝術界所處的地位和為推動紫砂藝術發(fā)展所發(fā)揮的作用及作出的杰出貢獻。
1? 蔣蓉大師的藝術經歷
1.1家庭環(huán)境
蔣蓉十一歲時就開始了紫砂生涯,稚嫩的肩膀挑起為父母分擔、為家庭分憂的重擔。自她會走路就天天在自家的作坊里玩著紫砂泥,看著年老的祖父、正值青壯年的伯父和父母在拍打成型捏塑著紫砂泥,耳濡目染著那份成型過程中的神奇。浸潤在紫砂的氛圍里她感到有趣,還時常伸出小手捏一把堆在泥凳角上扦割刮下來的紫砂泥,學著大人們的樣子在鼓搗著。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和紫砂的熏陶下,她愛上了紫砂,后來以自己的一輩子用來與紫砂結緣。
(1)父母的技藝傳授
蔣鴻泉、周秀寶夫婦既是蔣蓉的父母,又是她從事紫砂的啟蒙師傅。十一歲的蔣蓉正式開始了從打泥條、拍打、鑲接、捏塑成型的正規(guī)學藝經歷。蔣家是做花器的紫砂世家,父母還重點教給了她從祖上傳下來的花器捏塑成型的絕活。不久,她的第一件作品“松鼠葡萄水注”誕生了,其形態(tài)猶如剛摘下來的一大串葡萄,又如一只大松鼠半個臉躲在葡萄葉下緊緊抱著葡萄不放。父母見了,發(fā)現(xiàn)女兒觀察自然和模仿自然的能力極強,作品形態(tài)可掬、工藝到位,很是欣慰。
(2)伯父的技藝傳授
蔣蓉的第二任師傅是伯父蔣燕亭,他是清末民初的宜興紫砂名家,性格活躍、善于交結、技藝高超,尤擅仿作壺器,二十世紀初即在上海為古董商仿作,亦為上海鐵畫軒陶器行制壺。陶刻高手、鐵畫軒老板戴國寶早就看上蔣家的手藝,和蔣蓉祖父蔣祥元合股經營,蔣燕亭是鐵畫軒的合作者,為鐵畫軒供應了許多素坯。
蔣蓉二十歲那年,經伯父引薦也來到上海加盟鐵畫軒參加仿古制作。這一階段,伯父既是長輩,又是師傅,向她傳授了許多仿古制作的技藝,尤其是花塑器的所有絕活。
1.2社會環(huán)境
蔣蓉大師的出生地潛洛村,地處宜興南部丘陵地帶的川埠鄉(xiāng),當時的川埠鄉(xiāng)離縣城11公里,位于寧杭公路與川埠至張渚公路交匯處,東與張澤鄉(xiāng)、丁蜀鎮(zhèn)接壤,西鄰芙蓉茶場、宜興林場,南和湖滏鄉(xiāng)、丁蜀鎮(zhèn)相連,北靠銅峰鄉(xiāng)。丁蜀鎮(zhèn)周邊山區(qū)蘊藏著豐富的陶土資源,尤其是出自黃龍山下的紫砂礦土被譽為“五色富貴土”。丁蜀鎮(zhèn)作為宜興陶瓷的主產區(qū),制陶歷史悠久,鎮(zhèn)上居民大多世代以陶為業(yè),沿襲古老的手工作坊進行生產。潛洛村上從陶的人家,除了朱泥出自本鄉(xiāng)的趙莊山,都要到丁山、蜀山去采購紫砂礦土回來煉制成做壺的熟泥。
少時的蔣蓉作幫手,也曾多次跟隨父親到丁山、蜀山去購買紫砂泥,休息時她也會在一旁靜靜地聽著父親和鎮(zhèn)上的采礦陶工或也是從鄉(xiāng)下來鎮(zhèn)上的同行們嘮嗑。從他們的對話中,使她對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增加了認識。
1.3人文環(huán)境
在前輩紫砂名人中,供春、陳鳴遠、楊鳳年等具有人文素養(yǎng)的作品,都對蔣蓉大師的藝術創(chuàng)作產生過影響。宜興的紫砂在清末民國初期大行其道、走向海外,在國際工藝美術舞臺上出盡風頭、載譽歸來,對她也觸動頗深。
(1)供春和陳鳴遠作品的人文現(xiàn)象
供春,明代正德、嘉靖年間人,原是宜興書生、學士吳仕(號頤山)家仆,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正始》:“供春,學使吳頤山家青衣也。頤山讀書金沙寺中,供春于給役之暇,竊仿老僧心匠,亦淘細土團坯,茶匙穴中,指掠內外,指螺紋隱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現(xiàn)節(jié)腠,視以辨真。”吳仕于正德丁卯(1507)年發(fā)解元,甲戌(1514)年進士,以提學副使擢四川參政,是一個有文化的讀書人。隨侍僮子供春耳濡目染,在主子影響下吸收文化素養(yǎng)的機會極大,對山中古銀杏樹身上長的瘤的形象進行藝術提煉,以一種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捏制了“樹癭壺”,成為紫砂藝術壺的創(chuàng)始人。
陳鳴遠,清康熙、雍正年間宜興紫砂名師,塑鏤兼長、技藝精湛、善制新樣,所制有壺、杯、瓶、盒、文房雅玩等數(shù)十種,構思之脫俗、調色之巧妙,紫砂史上罕見。清代吳騫《陽羨名陶錄·家溯》:“陳鳴遠,名遠,號鶴峰,亦號壺隱。鳴遠一技之能,間世特出,自百余年來,諸家傳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跡所至,文人學士爭相延攬,常至海鹽館張氏之涉園,桐鄉(xiāng)則汪柯庭家,海寧則陳氏、曹氏、馬氏,多有其手作,而與楊中允晚研交尤厚。”顧景舟主編《宜興紫砂珍賞》:“陳鳴遠,既承襲了明代器物造型樸雅大方的民族形式,又著重發(fā)展了精巧的仿生寫實技法,他的藝術實踐是砂藝史的又一里程碑?!?/p>
陳鳴遠創(chuàng)作的仿自然形的“束柴三友壺”、“松段壺”很是讓蔣蓉折服,她深深感到這類花塑器不僅將自然形象捏塑得生動,更主要的是以壺藝形式詮釋出了松、竹、梅的人文精神。
(2)楊鳳年與“風卷葵”的人文現(xiàn)象
1943年的早春,蔣蓉從上海返鄉(xiāng),從潛洛來到丁山白宕的一條巷子里專門拜訪華蔭棠先生。華蔭棠是當時丁蜀地區(qū)最大的陶業(yè)老板、著名的開明紳士,他很欣賞這位干練的女才子,拿出一件鎮(zhèn)宅之寶——清代制壺女名家楊鳳年的代表作“風卷葵壺”。這是一件讓她受到極度震撼的作品,許久許久讓她沉浸在深深的感動里。過去,她只聽伯父蔣燕亭提起楊鳳年這個名字,楊鳳年也是生于紫砂世家,是制壺名家楊彭年的妹妹,擅長花貨造型制作,構思巧妙、浮雕精致、技藝卓越,可與兄彭年媲美,是紫砂史上一位最早載入史冊的紫砂女藝人。
蔣蓉第一次與楊鳳年的作品有這么近距離的接觸,讓她興奮不已。也許女人與女人之間有感應、有共同的語言,對藝術的領悟是可以穿越時空的。自此,楊鳳年成了她的楷模,“風卷葵”的藝術美感讓她堅定了花塑器創(chuàng)新的信心。
2? 蔣蓉對紫砂藝術做出的貢獻
蔣蓉大師以她豐富的藝術閱歷和人生經歷,演繹了一個紫砂人生的傳奇,她的藝術之途啟示我們,從藝需要永葆一顆純凈的童心,根植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間,人們見到她無數(shù)次倘佯在自然天地里,面對撐滿碧綠的荷塘、草木蔥蘢的原野及馨香四溢的瓜田、果園、菜地,駐足觀望、留連忘返,甚或親手摘來細細觀賞。她在汲取大自然的精華、細致入微地體察著從眼前掠過的精彩瞬間,緊緊地把握稍縱即逝的創(chuàng)作靈感,把對生活和自然熱愛的情愫融入花、果、莖、葉和昆蟲動物的一舉一動,出神入化地通過紫砂語言表達出來。她的作品具有天然之美、創(chuàng)造之美,誠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專家、東南大學教授、博導、著名藝術評論家張道一先生所指出的那樣:“看了老藝人蔣蓉的作品,深感她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在歷代紫砂藝人中女性很少,像蔣蓉這樣出名的藝人更少?!薄胺彩橇私庖伺d紫砂史的人,都知道花貨并非起于蔣蓉,然而像蔣蓉這樣潛心于此,做出了高水準,成為一家之長,卻是絕無僅有的。”
2.1新奇的造型形態(tài)
造型的新奇則具體通過內容新穎來表現(xiàn),為達到這一目標,成型過程中就需創(chuàng)造新的工藝技法。有些新的造型結構沒有傳統(tǒng)技法可參考借鑒,需從無到有,去探索、去實踐。成型制作過程中,不僅得注重具有仿生對象的細微特征,還需注重具有器皿的賞用功能,既需保持紫砂原有的特色,更需具有時代新意。這些諸多要素集中融于一體,要做到適度、完整、統(tǒng)一、完美的程度實非易事,蔣蓉大師從大體著眼,抓住仿生象形器造型的要領,統(tǒng)籌兼顧,竟然無生硬之弊,如自然天成,巧奪天工,體現(xiàn)了高超的技藝。
2.2色彩的相得益彰
蔣蓉大師的仿生象形花器作品的色彩也非同尋常,這是經過高溫窯火燒煉凝結而成的瑰麗姿容。她善調五色之土,使粉紅的荷花、果黃的枇杷、暗褐的栗、玉白的藕、暈染的桃等容顏色彩,無不與主題相呼應。其配色之妙,貴在自然、妙在潤澤,讓人欣賞時尤感和諧、愉悅。她在成型制作前就將泥料按需調配,使得作品燒成后能達自然之本色,并達藝術審美的理想意境。她善于運用對比、調和、類色、暈染等多種技法,因題施藝、以彩托題、施彩大膽多變,給人以無限美的藝術享受和廣闊的審美聯(lián)想空間。
2.3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是造化先師;業(yè)精于勤、用心專注,使蔣蓉大師走上一條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的藝術之道。她對抽象與概括、夸張與寫實、取舍與組合有著特殊的才情,繪五色于紫玉之中,得其形、獲其神,還有著豐富的意蘊內涵。從審美的理想觀念來進行分析,蔣蓉大師的審美觀始終保持著追求“高潔”的審美心態(tài),這一自宋代就出現(xiàn)的審美觀是中國美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以物觀物”再到“寓意于物”,蔣蓉大師沿襲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的精華,使之成為自己審美理想的依據,并催生了她紫砂仿生象形花塑器藝術特征的建立。她的作品承載的意蘊內涵,囊括了她精神世界、情感理想和審美心態(tài)的豐厚積淀。蔣蓉大師這一藝術思想特征是繼承了自宋以來就形成的“高潔”審美觀,并以此觀照自然、觀照人生、觀照紫砂,注意力集中于花塑器仿生象形藝術中。從她創(chuàng)作的此類題材的作品中可發(fā)現(xiàn),許多是與“荷、蓮”有關。這些與荷、蓮相關的一系列作品不僅造得生動,還蘊涵著“出污泥而不染、艷而不妖、清雅高潔”等意念。同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她拓展創(chuàng)作視野、深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浸潤所產生的一種精神的反映。
由此可見,蔣蓉大師以其獨有的藝術風格、鮮明的思想特征,強化了仿生象形花塑器這門藝術流派。同時,在她藝術風格的感召和藝術思想的影響下,宜興紫砂藝苑花塑器創(chuàng)作的這朵奇葩,現(xiàn)今已開放得愈發(fā)艷麗,有一支年輕有為的創(chuàng)作隊伍正在茁壯成長。在她當年還是“七大工藝輔導”之一時,她就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專業(yè)技藝傳授給弟子學生們,她多次闡述自己的觀點,要關心中青年一代的技藝進步,要關心他們藝品、藝德的修煉。年輕的一輩是紫砂事業(yè)繼往開來、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她為紫砂陶藝界指導和培養(yǎng)出了許多有出息的弟子學生,已成為今天的大師、紫砂界的棟梁之材。
正如她于1995年5月撰寫的論文所述:“作為一名從事藝術生涯的創(chuàng)作者,必須在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尤其在紫砂花貨型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效法自然、提煉自然,更有著它潛移默化的作用。賦泥土以生命,到大自然中去,通過實地觀察,汲取、效法、造化才能有所啟迪。這是我從事紫砂花貨型創(chuàng)作六十多年藝術生涯的總結。”
參 考 文 獻
[1]宜興市地方編纂委員會.宜興市志[M].方志出版社.2012.
[2]時順華.中國紫砂文化與藝術[M].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6.
[3]顧景舟.宜興紫砂珍賞[M].臺灣遠東圖書公司出版.1992.
[4]韓其樓.紫砂壺全書[M].華齡出版社.2006.
[5]徐風.花非花——紫砂藝人蔣蓉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蔣? 蓉 (別號:林鳳)
(1919年-2008年2月19日)
1995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作品曾在全國工業(yè)會議上評為“特等獎”,并為周恩來總理出訪東南亞等國家制作禮品。
195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她為紫砂工藝“技術輔導”,這在當時歷史情況下是工藝界的一種最高榮譽和待遇。作品技術精湛、生動逼真、別樹一格,成為中國紫砂工藝史上第一位女工藝美術大師,曾任中國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工藝設計協(xié)會委員,江蘇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名譽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