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亞芹
(灌云縣中醫(yī)院,江蘇 灌云)
康復科接診失語癥患者自身語言功能會發(fā)生障礙,而發(fā)病原因則是腦部器質性受損,導致語言運用功能以及語言理解功能障礙[1]。一旦患者出現(xiàn)該疾病,不僅個人生活質量會不斷下降,同時還會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影響,更甚者生命安全將受到威脅[2]。因此,為了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和語言功能,予以患者早期有效干預措施和治療方式意義重大[3]。本研究選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失語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40例,觀察康復科接診失語癥患者采用聯(lián)合治療方式(語言康復訓練+頭針針刺言語區(qū))治療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失語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4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20例。將常規(guī)語言康復訓練用于對照組,將聯(lián)合治療方式(語言康復訓練+頭針針刺言語區(qū))用于觀察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有可比性,如表1所示。
表1 基線資料(n,)
表1 基線資料(n,)
1.2.1 對照組
常規(guī)語言康復訓練具體方式為:(1)口唇運動,不斷練習噘嘴、吹蠟燭或吹口哨等;(2)氣息訓練,保持深呼吸隨后發(fā)生發(fā)音“啊”;(3)舌運動,不斷伸縮舌頭,舔唇上下、左右,可根據患者情況予以吸舌器牽引;(4)一對一交流,30 min/次;(5)理解能力訓練,展示圖片,正確指導患者根據指令執(zhí)行,如舉手等;(6)閱讀理解訓練,采用文文、圖圖或圖文方式從簡單至難開展訓練;(7)展示常見物品誘導患者念出名字,引導患者做想做的事,如吃飯等;(8)自發(fā)語訓練,對照鏡子練習發(fā)音,選擇簡單詩歌或文字練習,1~10數字/次。
1.2.2 觀察組
常規(guī)語言康復訓練方式與對照組患者完全一致,頭針針刺言語區(qū)治療操作方式如下:語言一區(qū)。選擇前后正重點核心點往后大約0.5 cm位置作為上點,鬢角發(fā)際前緣與眉枕線相交處作為下點,針對鬢角較為隱蔽者,選擇顴弓中點向上做垂直線,該垂直線交匯眉枕線大約0.5 cm位置作為下點。頭面部運動區(qū)位置為下2/5位置,主治運動區(qū)下2/5位置,治療發(fā)音障礙、運動性失語、側中樞性面神經癱瘓以及流涎患者;語言二區(qū)。選擇頂骨結節(jié)后下方大約2 cm位置,往下大約3 cm處做長直線,與前后正中線保持平行。主治:命名性失語患者。治療方式:進針選擇該區(qū)域上點,隨著順著往下進針大約3 cm,進針與行針手法選擇捻針手法;語言三區(qū)。選擇患者耳尖直上位置大約1.5 cm位置往后分別做大約2 cm水平線(暈聽區(qū)),其中點向后引大約4 cm長平線。主治:感覺性失語癥患者。治療方式:在該區(qū)域前端進行刺入,順著皮向后大約3 cm位置針刺,進針與行針手法選擇捻針手法。
(1)比較兩組患者經不同方式治療前后失語癥改善情況,根據自制語言癥調查表對患者命名能力(總分62分)、理解能力(總分230分)、自發(fā)談話(總分60分)、復述能力(總分100分)功能進行評分,分值越高患者失語癥越輕。
(2)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患者未存在語言障礙,可正常進行語言溝通視為顯效;患者需在他人指導下才能進行溝通,整體語速較為緩慢,能夠進行日常問題探討視為好轉;無法正常溝通,語言功能徹底喪失視為無效??傆行?顯效率+好轉率。
以Excel 2007整理數據,再導入數據至IBM SPSS 24.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命名能力、理解能力、自發(fā)談話、復述能力功能對比,有可比性(P>0.05);治療后觀察命名能力、理解能力、自發(fā)談話、復述能力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經不同方式治療前后失語癥改善情況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經不同方式治療前后失語癥改善情況對比(,分)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經不同方式治療后療效對比[n(%)]
康復科將失語癥又稱之為中風失語癥,整個康復過程十分漫長,為了確?;颊哒Z言功能能夠快速康復,早期開展針對性語言功能康復訓練意義重大[4]。結合患者實際接受能力、性格、病情狀況以及心理狀態(tài)等為其創(chuàng)建單獨康復訓練方案,該訓練方式主要是經不斷開展模仿訓練以及痛覺刺激,屬于再學習過程[5]。隨著病情不斷發(fā)展,整個康復效果會以負性加速,效果最為突出階段在患者發(fā)病以后第3~6個月,大部分患者發(fā)病后6個月通過治療以后療效一般[6]。因此,早期予以失語癥患者有效語言康復治療至關重要,在發(fā)病2~3年失語癥患者可持續(xù)接受康復治療[7]。
中醫(yī)學將該疾病發(fā)病機制定義為火、風、痰、瘀阻滯心腎,上擾神明,閉阻舌竅而引發(fā)舌僵語蹇,心腦為主要發(fā)病位置,同時還會涉及到患者腎臟和脾臟等重要器官。按照病型可分為以下兩種:腎精虧虛型以及風痰阻絡型,前者最常見[8]。針刺頭針語言區(qū)治療目的在于開竅啟語和疏通經絡作用,加快患者語言功能恢復進程[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命名能力、理解能力、自發(fā)談話、復述能力功能評分均低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在對患者開展語言康復訓練過程中結合針刺頭針語言區(qū)綜合治療,能夠促使患者語言功能恢復,提升治療效果[10]。
總之,在對失語癥患者開展語言交流能力和聽覺訓練等過程中還需結合針刺頭針語言區(qū)綜合治療,從而提升整體臨床治療效果,提升患者語言功能,值得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