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杰
【摘要】目的 ?探討T1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淋巴結轉移高危因素與其轉移規(guī)律。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2月于本院收治的95例T1期NSCLC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其淋巴結轉移高危因素與轉移規(guī)律。結果 ?95例T1期NSCLC患者中,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有39例,占比41.05%(39/95);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吸煙、性別與T1期NSCLC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無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腫瘤直徑、腫瘤分化程度、胸膜侵襲與T1期NSCLC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有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分析顯示:腫瘤直徑>2cm、腫瘤Ⅱ+Ⅲ分化、有胸膜侵襲是T1期NSCLC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39例T1期NSCLC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患者中,其中肺門淋巴轉移16例,占比41.03%(16/39),縱隔淋巴結轉移12例,占比30.77%(12/39),肺門與縱隔淋巴結均轉移11例,占比28.21%(11/39)。結論 ?腫瘤直徑>2.0cm、腫瘤Ⅱ+Ⅲ分化、有胸膜侵襲是T1期NSCLC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主要影響因素,且淋巴結轉移較為活躍,具有多發(fā)性、跨區(qū)域縱隔轉移等特點。
【關鍵詞】T1期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結;胸膜侵襲
肺癌作為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在全世界癌癥死亡原因中占據(jù)首位。隨著診療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得T1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檢出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對于T1期NSCLC患者,外科切除是首選治療措施,可通過切除病灶控制病情,但部分T1期NSCLC患者伴有淋巴結轉移,增加術后復發(fā)風險。因此,及早篩選出具有高淋巴結轉移風險的患者,并分析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可為臨床制定相應的治療措施提供依據(jù)?;诖耍狙芯炕仡櫺苑治?019年6月-2021年2月于本院收治的95例T1期NSCLC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其淋巴結轉移高危因素與轉移規(guī)律。信息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2月于本院收治的95例T1期NSCLC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經臨床相關診斷確診;患者知情并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肝、腎功能不全者;存有神經疾病者;依從性較差者;全身性感染者。
1.2 ?方法
收集患者手術病歷,整理數(shù)據(jù),記錄其年齡、吸煙、性別、病理類型、腫瘤直徑、腫瘤分化程度、胸膜侵襲一般資料。
1.3 ?觀察指標
(1)記錄所有患者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情況。(2)分析淋巴結轉移高危因素。(3)分析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選用SPSS 20.0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n(%)”表達,χ2檢驗;計量資料“ ±s”表達,t檢驗;多因素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淋巴結轉移情況
95例T1期NSCLC患者中,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有39例,占比41.05%(39/95)。
2.2 ?T1期NSCLC患者中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單因素分析
年齡、吸煙、性別與T1期NSCLC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無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腫瘤直徑、腫瘤分化程度、胸膜侵襲與T1期NSCLC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有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T1期NSCLC患者中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顯示:腫瘤直徑>2cm、腫瘤Ⅱ+Ⅲ分化、有胸膜侵襲是T1期NSCLC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2.4 ?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
39例T1期NSCLC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患者中,其中肺門淋巴轉移16例,占比41.03%(16/39),縱膈淋巴結轉移12例,占比30.77%(12/39),肺門與縱隔淋巴結均轉移11例,占比28.21%(11/39)。
3 ?討論
外科手術是T1期NSCLC患者的首選治療手段,但受腫瘤淋巴結轉移的影響,部分T1期NSCLC患者預后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淋巴結轉移作為腫瘤轉移的主要途徑,會給NSCLC預后造成眾多影響,臨床手術治療時需輔以系統(tǒng)性淋巴結清掃術,以最大程度降低術后復發(fā)風險。
臨床應盡早明晰NSCLC淋巴結轉移的影響因素,并分析其轉移規(guī)律,以指導臨床醫(yī)師制定針對性的手術治療方案,以改善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95例T1期NSCLC患者中,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有39例,占比41.05%(39/95),提示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患者較多,需予以重視。本研究危險因素結果顯示,腫瘤直徑>2cm、腫瘤Ⅱ+Ⅲ分化、有胸膜侵襲是T1期NSCLC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發(fā)現(xiàn):(1)腫瘤直徑>2cm:隨著腫瘤直徑的不斷增大,肺內受侵犯淋巴管網(wǎng)增多,導致胸膜與支氣管受到侵犯的概率越高,淋巴結轉移機會亦相應增大。(2)腫瘤Ⅱ+Ⅲ分化:腫瘤分化等級越高,其侵犯部位越多,故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幾率越大。(3)有胸膜侵襲:當胸膜受到侵襲時,此時癌細胞已不再肺局部,已浸潤到臟層胸膜,更易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本研究結果還顯示,39例T1期NSCLC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患者中,其中肺門淋巴轉移16例,占比41.03%(16/39),縱膈淋巴結轉移12例,占比30.77%(12/39),肺門與縱隔淋巴結均轉移11例,占比28.21%(11/39),提示淋巴結轉移具有多發(fā)性、跳躍性等轉移規(guī)律。
綜上所述,T1期NSCLC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主要影響因素為腫瘤直徑>2.0cm、腫瘤Ⅱ+Ⅲ分化、有胸膜侵襲,而淋巴結轉移具有多發(fā)、跳躍、跨區(qū)域縱隔轉移特征,臨床針對T1期NSCLC患者行系統(tǒng)性淋巴結清掃術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張嬌,賴遠陽,孫盈,等.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結轉移與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關系[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9,27(18):3238-3241.
[2] 張惠姍,王捷忠,張偉,等.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放化療的預后相關因素分析[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19,53(4):235-240.
[3] 李高,何妍,蔡仁中,等.非小細胞肺癌隆突下淋巴結轉移特點和影響因素的臨床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9,24(9):1675-1678.
[4] 蔡磊,梁津逍,陳倩,等.非小細胞肺癌患者N2組淋巴結轉移相關因素分析和淋巴結清除范圍選擇[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9,21(2):232-234,238.
[5] 申磊磊,云天洋,郭俊唐,等.左側非小細胞肺癌4L組淋巴結轉移的臨床病理學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20,40(12):1793-1798.
[6] 王娟,齊麗萍,李曉婷,等.周圍型非小細胞肺癌縱隔淋巴結轉移影響因素及臨床意義[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9,35(10):1490-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