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懷偉
“做中學”是我國在2001年啟動的科學教育改革項目,“做中學”的宗旨是讓學生愛上科學?!白鲋袑W”吸納了美國“動手做”中的先進經驗,“動手”是學生認識科學世界的主要方式,“動手做”基于“我做了,我明白了”的理念,倡導學生動手做科學,在親手操作中探究科學?!白鲋袑W”已經成為廣大小學科學教師崇拜的一種科學教學方式,進入了平??茖W課堂。然而,部分科學教師對“做中學”存在認識和理解上的誤區(qū),認為“做”就是“動手”。其實,“動手做”只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和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不是探究式教育的全部,探究式教育是基于科學問題的系統完整的探究學習過程。教師狹隘的觀念導致他們在科學教學中出現一些操作上的偏差,如重放手輕引導,重動手輕動腦,重合作輕獨立,等等。
一、避免放手不引導,莫忘放導結合
隨著課改的推進,“生本課堂”成為一種潮流,廣大教師積極開展“生本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以自主學習作為教學的核心。然而,個別教師在凸顯學生主體性的同時卻忽略了教師主導性,對學生過分放手,使“動手做”陷入了放手不引導的誤區(qū)。
“探究式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組織和支持下的學習??茖W規(guī)范是有效探究的基本要求,低年級小學生剛剛接觸科學,缺少操作經歷,缺乏操作經驗,對實驗器材的名稱、功能、使用方法等一無所知,他們的科學實驗能力幾乎為零,操作不能做到科學規(guī)范。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钡湍昙壭W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他們處于科學素養(yǎng)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師要充分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指導學生科學規(guī)范操作,幫助他們掌握一定的科學操作方法,形成一定的動手技能,為將來的科學探究奠定堅實基礎。
“動手做”的主體是學生,但他們不是唯一主體,“動手做”是師生“聯手做”,而不是教師徹底放手讓學生自由做。教師也要成為“動手做”的一分子,做給學生看,為學生示范指導,和學生一起做,做好學生動手操作的引路人,當好學生規(guī)范操作的促進者。我在低年級科學教學中,在突出學生主體性的同時沒有忘卻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做中學”的課堂中避免放手不引導。而是放導結合,在精心指導的前提下適度放開,做到先導后放,扶放有度,有放有收。例如,在教學《玩泥巴》一課時,我考慮到學生初次使用篩子,為了使他們都能掌握篩土的正確方法,我邊演示邊講解,并邀請學生代表展示表演,他們很快學會了篩土。接著,我引導學生選擇濾網有序地篩土,先用大孔篩,再用中孔篩,最后用小孔篩。在學生基本掌握了操作方法后,我才放手讓學生自由地動手操作。精心地示范,科學地指導,保證了操作的安全性、規(guī)范性和實效性,先導后放的教學流程,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動手實踐能力。
二、切忌動手不動腦,鼓勵手腦聯動
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誕生了“做中學”教學理念,“動手做”幾乎成為科學課堂中的主打方法。所有的科學教師都一改傳統的講授教學,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操作材料,讓學生動手做科學,凸顯學生的主人翁地位。然而,個別教師卻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整個科學課堂都是學生動手的影子,卻很少有科學思維的訓練,幾乎看不見學生思維交鋒的蹤跡,使科學課堂失去了科學探究的味道,讓“做中學”陷入了“重動手輕動腦”的誤區(qū)。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利用他們愛玩的天性,通過“動手做”的方法去探究是科學教學的主要途徑,但絕不能把“動手做”完全變成“動手玩”。課堂中玩的色彩不能過濃,不可毫無思維的氣息,有效的“做中學”除了在玩中做,還要在玩中思,在玩中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聯盟?!闭嬲摹白鲋袑W”應當讓學生手腦聯動,而不是只動手不動腦?!白鲋袑W”不等同于“動手做”,“動手做”不是科學探究的唯一活動方式,科學探究包含提問、猜想、觀察、實驗、制作、解釋、表達等各種各樣的活動,動手做只是諸多活動中的一種,“做中學”是一種“勞力與勞心結合”的活動,是操作與思維交融的綜合性活動。我們在科學教學中,要走出動手不動腦的誤區(qū),要引導學生走向手腦聯動,做思結合。例如,《玩泥巴》一課中有一個“和泥”的環(huán)節(jié),和泥的動作很簡單,只需往泥土里加水,然后攪拌均勻。然而,水的多少卻很關鍵,水加少了或多了都不成功。有些教師為確保成功,預先給學生提供了合適比例的水與土。我在教學該環(huán)節(jié)時,沒有給學生提供現成比例的水與泥土,也沒有告知他們處理的技巧,而是引導他們在和泥之前思考討論如何控制水量,學生動腦筋想出好辦法:不要一次性將杯中水全部倒入泥土,而是一點一點地往土里加水,這樣就可以避免泥太干或太稀。由于動手前動腦,學生的自主和泥活動沒有出現稀泥的擔憂。
三、防止合作泛濫化,關注獨學能力
新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和合作學習,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成為一個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學習者?!焙献鲗W習是新課程改革中誕生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近幾年,合作學習風靡中小學各學科課堂。有些地方將合作學習視為課堂教學評價考核的指標,部分小學科學教師陷入了一種“無合作不成課”的誤區(qū),小組合作頻率過高,合作形式低效,甚至出現了合作泛濫的課堂現象。
合作共贏的合作學習價值毋庸置疑,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做中學”也無可厚非,但我們不能過分崇拜與過度開展小組合作,合作學習能力固然重要,但獨立學習的價值也不容小覷。俗話說 “靠別人不如靠自己”,獨立自主能力才是終身學習能力中的關鍵。低年級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比較弱,小組合作可以讓學生借智借力、互助互學,但是,過于頻繁的合作也容易造成濫竽充數現象,使一些學生喪失獨立意識和獨學能力。我在低年級科學教學中做到合作與獨學兼顧,防止合作泛濫化,關注獨學能力,給學生一些獨立操作、獨立思考的機會,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玩泥巴》一課中,我在“體驗泥性”環(huán)節(jié),給每位學生提供一塊泥巴,讓他們獨自摸揉泥巴,獨立感知和體驗泥巴的特性。在“做泥人”環(huán)節(jié),我沒有采取小組合作形式,依然讓學生獨立完成,學生在獨立活動中思考、制作,較好地培養(yǎng)了獨立自主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