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云,陳偉剛,李強斌
(廣州市番禺區(qū)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1400)
胃黏膜上皮遭受長期反復損害而導致局限性或廣泛性的胃黏膜固有腺體的減少,伴有或不伴纖維組織替代、腸腺化生和/或假幽門腺化生的一種慢性胃部疾病,是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之一,臨床表現(xiàn)有上腹痛、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的癥狀,偶見其他全身的臨床表現(xiàn),被臨床定義的名稱為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1-3]。但臨床表現(xiàn)多不具有特征性,主要有上腹痛、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的癥狀,偶見貧血、消瘦或腹瀉等其他全身的臨床表現(xiàn)[4-5]。CAG是由正常胃黏膜一炎癥一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一不典型增生一胃癌的演變規(guī)律,且是大家已經(jīng)公認慢性萎縮性胃炎也已明確被定為癌前疾病[6]。發(fā)病機制至今未明,但目前已明確被定為癌前疾病,多年來一直是消化領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尚無特異性的治療的“金標準”方法。
納入標準:符合CAG診斷標準,研究組符合中醫(yī)脾胃虛弱型診斷標準;年齡 18~65歲;依從性較高。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合并潰瘍、胃癌、十二指腸炎者。將在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時期)收治經(jīng)臨床辨證為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總計59例,以溫陽健脾化濁法序貫治療為研究組,男33例,女26例,病程8.5-40.5個月,平均(21.1±2.2)個月,年齡 25-65歲,平均(41.2±4.5)歲。另59例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以常規(guī)治療為對照組,男 32例,女 27例,病 程 9.0-41.5個 月,平 均(20.0±2.3)個 月,年 齡24-64歲,平 均(40.6±3.6)歲。 對 照 資 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泮托拉唑(沈陽圣元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169,規(guī)格40mg×10s)每日早餐前口服40mg,抑制胃酸,同時加摩羅丹(邯鄲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3021325)口服。一次1~2丸,一日3次,飯前用米湯或溫開水送下。加葉酸:5mg,一日三次,如Hp陽性則先使用含鉍劑四聯(lián)療法: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煙臺魯銀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476,規(guī)格0.25g×30粒)1次1粒,每日3次,連服4周;阿莫西林膠囊(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23020932,0.25g×20粒)1次4粒,每日3次,連服2周;克拉霉素膠囊(江蘇祥瑞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091,0.25g×6s)1次 4粒,每日 3次,連服 2周;膠體果膠鉍膠囊(湖南華納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5248,50mg×30粒)200mg,每日2次,連服1個月。研究組:加用加味黃芪桂枝湯:(黃芪 20g,桂枝 10g,黨參 30g,茯苓、炒白術、陳皮15g,炙甘草、清半夏、延胡索、醋五靈脂、柴胡、枳殼、焦山楂、神曲、炒麥芽各10g,當歸20g,丹參15g)。每日1 劑,水煎早晚溫服。兩組均共治療3個月。
對照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臨床治療效果。中醫(yī)癥狀評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制訂中醫(yī)癥狀評分標準,以胃脘隱痛、喜按喜暖、食后脹滿、納呆少食、大便稀溏以及倦怠無力為主要中醫(yī)癥狀,將評分標準分為4個等級,0-3分,分數(shù)越高癥狀越重持續(xù)時間越長。參照《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天津)》的相關標準評定療效,分為治愈(癥狀消失、活檢病理檢查正常)、顯效(主要癥狀消失、活檢病理檢查病變減輕)、有效(主要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活檢病理減輕)與無效,統(tǒng)計總有效率。
兩組患者治療前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較治療前癥狀積分明顯的降低,其中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積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胃脘隱痛喜按喜暖治療前 治療后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t P研究組 59 2.35±0.20 0.56±0.09 62.691 0.000 2.41±0.19 0.66±0.09 63.937 0.000對照組 59 2.29±0.19 1.24±0.17 31.634 0.000 2.35±0.23 1.34±0.18 26.563 0.000 t 1.671 27.154 1.545 25.954 P 0.098 0.000 0.125 0.000組別 例數(shù) 食后脹滿 納呆少食治療前 治療后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t P研究組 59 2.45±0.26 0.56±0.17 46.733 0.000 2.15±0.22 0.65±0.17 41.441 0.000對照組 59 2.41±0.37 1.29±0.24 19.507 0.000 2.21±0.19 1.01±0.25 29.354 0.000 t 0.679 19.065 1.585 9.147 P 0.498 0.000 0.116 0.000組別 例數(shù) 大便稀溏 倦怠無力治療前 治療后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t P研究組 59 2.41±0.20 0.52±0.18 53.953 0.000 2.45±0.28 0.84±0.19 36.547 0.000對照組 59 2.37±0.22 1.06±0.17 36.192 0.000 2.37±0.31 1.52±0.23 16.914 0.000 t 1.033 16.753 1.471 17.508 P 0.304 0.000 0.144 0.000
研究組患者在癥狀、病理、胃鏡檢查相關結(jié)果中無效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n,(%)]
CAG是慢性炎癥逐漸發(fā)展加重的結(jié)果,在相關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7]。從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全球分布而言,亞洲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高發(fā)地區(qū),其中尤以中國和日本的發(fā)病率最高,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最后會惡化為胃癌,也是消化領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而自1982年首次報道幽門螺旋桿菌以來,發(fā)現(xiàn)與慢性胃炎、胃癌等的發(fā)生密切相關,若不予藥物治療,不可自愈,正常生活中不會自我清除[8-9]。CAG的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為臨床一種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有隱襲性。1978年WHO 將其列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狀態(tài),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進展期胃癌,已經(jīng)成為從癌前到癌的一大模式,并且有資料顯示CAG的癌變率每年約0.5%~1%[10]。據(jù)有關統(tǒng)計資料其癌變率是: 5-10 年癌變率約3%-5%,超過10年癌變率為10%,輕度異型增生10年癌變2.5%-11%,中度異型增生10年癌變率4%-35%,重度異型增生10年癌變率10%-83%。因此,積極治療CAG是預防其癌變,降低胃癌發(fā)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11]。當前使用鉍劑/非鉍劑四聯(lián)療程至14d或者加大劑量,具有較好效果。但是在臨床的長期應用中,發(fā)現(xiàn)患者對藥物的耐藥性逐步的增強,使患者在接受治療后,雖然依從性較高可以按時用藥,對癥治療療效有限,且停藥后易復發(fā),且臨床的治療療效則尚未見明顯的改善[12-13]。在傳統(tǒng)中醫(yī)學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聯(lián)合研究中,發(fā)現(xiàn)慢性萎縮性胃炎根據(jù)臟腑辨證方法辨出的證型當中屬脾胃虛弱型最多見[14]。CAG屬于中醫(yī)學“胃脘”“胃痞”“胃痛”等范疇,其病位在胃,與肝、脾關系較為密切,其病機屬于本虛標實,本虛是指脾胃虛弱,標實是指氣滯血瘀,臨床上多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之證候[15]。本研究所采用益氣健脾和胃湯是在六君子湯的基礎上化裁而來,黨參、黃芪益氣健脾養(yǎng)胃;茯苓,炒白術健脾化濕;炙甘草健脾益氣,調(diào)和諸藥;陳皮,清半夏行氣化痰;延胡索,醋五靈脂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柴胡,枳殼疏肝解郁,下氣消脹;焦山楂,神曲,炒麥芽三藥健脾消食和胃;當歸,丹參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化濕和胃,行氣散瘀之功效。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前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較治療前癥狀積分明顯的降低,其中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在癥狀、病理、胃鏡檢查相關結(jié)果中無效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中,運用溫陽健脾化濁法治療的方法,可明顯的降低患者治療后的癥狀,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