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的模式下,語文的教學模式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教學中心從重視成績,向重視學生素質培養(yǎng)方向轉換,在這個過程中也推出了各種各樣獨特的教育方法。基于此,筆者論述了“學·思·達”模式的內涵和積極作用,并闡述了具體的教學應用方法,以促進各位學者對讀·思·達教育模式的理解。
【關鍵詞】語文;問題解決;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3-0143-02
【Abstract】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model, the Chinese teaching model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The teaching center has shifted from focusing on performance to 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 quality. In this process, various unique educational methods have also been introduced.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learning, thinking, and teaching model, and expounds specific teaching application methods to promote scholars understanding of the learning, thinking and teaching model.
【Keywords】Chinese;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application
一、“讀·思·達”的含義和積極作用
(一)“讀·思·達”的含義
該種教學方法是由余文森教授提出,即閱讀、思考、表達是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完成這三步,才能讓學生掌握學習的知識,經過沉淀后形成學生的個人競爭力和人文素養(yǎng)。筆者認為,在多種教學方法的模式下讀·思·達是主線,搭配趣味學習法、興趣學習法等多種形式,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方法。
讀即讀懂教材,讀即把語文學科中的基本原理和語法規(guī)則牢記在心里,才能有自學的能力。語文需要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形成人文精神和個人素養(yǎng),從而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實現(xiàn)人生目標。
思即思考,思考是關鍵,主要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和判斷思維。在課堂中讓學生在理解課堂信息的基礎上以小組討論為主要形式,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各抒己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達即表達,即知識和實際的遷移,幫助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語境中,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
(二)“讀·思·達”的積極作用
“讀·思·達”三步法在每個層次上都有積極的作用,筆者在各個層次上做出闡述。
讀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通讀教材是學習的前提,預習是學習的關鍵。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分配學習任務,有利于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從而更好地配合教師完成學習目標。
思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小組學習和集體發(fā)言,學生能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學習他人優(yōu)點;教師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特點和缺點,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
達有利于學生發(fā)揮主體地位。學生表達是課堂氛圍的中心,是驗收課堂效果的重要方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增強課堂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語文教學中遇到的常見問題
(一)學生對語文的關注度低
在實際的教學中,高中生對語文的關注度不高,大多數學生對數理化的關注度高,經常出現(xiàn)在語文課堂上學習其他科目的現(xiàn)象。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最多只是提醒和批評,但在本質的問題上教師無法制止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二)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單一
高中語文教學中知識點比較廣,為了應對高考緊張的氣氛,教師不得大量地灌輸知識點,希望學生能夠取得好成績。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在短短的45分鐘里教學方式并沒有很大的突破,很少和學生產生互動。
(三)學生的思考方式單一
面對語文學科,大多數學生對待語文的態(tài)度比較散漫,取得成績主要依靠考試前的臨陣磨槍,集中背范文和知識點。在這樣的模式下,大多數學生的語文水平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計劃。
三、“讀·思·達”模式構建高效課堂的策略
(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在高中課堂中,學生學習壓力比較大,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其發(fā)現(xiàn)語文科目的魅力。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前提,是推動學生產生求知欲望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必修1第四單元的《包身工》時,我對教學方案產生了新的認識。該篇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報告文學作品,在教學設計中,我先讓學生學習報告文學的含義;其次,設計合理的問題,如“讀完全文,用一句話形容包身工是什么樣的人?或者為什么把他們叫作包身工?他們除了這個稱呼外,還有什么稱呼?”帶著這樣的問題預習,有利于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促使學生仔細分析文章,同時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有利于師生互動,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二)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感受語文的指導作用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語文學科關注更多的是學生的素質,在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樹立學生正確的是非觀等方面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筆者希望學生更多地能用課本中的知識來約束自己,規(guī)范自身行為,用先輩的智慧來啟迪人生,明確自身發(fā)展方向。譬如,在教學必修二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課程之前,教師要求學生掌握文章的歷史背景、蔡元培先生以及北京大學的簡介。教師帶領學生分析文本,在學生通讀文章之后,提出問題:作者提出三項要求和兩點計劃分別是什么?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分析為什么提出這些做法。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有利于學生理順文章的脈絡,體會演講的嚴謹性和針對性;有利于學生感悟北京大學在育人與國家發(fā)展中的擔當;有利于學生樹立高遠的學習目標。通篇簡易文言文,使文章言簡意賅,意味深長,為教師引導學生樹立學習目標、明確人生方向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三)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
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在于主觀性回答較多,答案僅供參考,學生的回答字里行間體現(xiàn)的都是自己的想法,這能體現(xiàn)一個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感情變化,需要學生對文章有正確的把握,要求學生在語文考試知識點中迅速、準確地找出答案。必修5中有一篇朱光潛的《咬文嚼字》文章,本文是一篇文藝評論對文藝實踐和文藝現(xiàn)象進行評析的文章。在課程導學時,教師發(fā)問讓學生理解“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吸引學生的興趣。在經過一陣激烈的論述之后,教師要求學生找出作者在文中“咬文嚼字”的含義是什么?教師通過細講案例,能讓學生感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帶領學生更好地學習課堂內容,同時有利于學生參與課堂互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四)完善獎勵機制,重視團隊的重要性
獎勵對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能力。這些能力都是決定學生長期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在語文學科中開展團隊合作,通過小組整理上課所需的資料,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梳理,增強學生間的友誼,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四、結語
“讀·思·達”模式是語文學科的主線,不僅體現(xiàn)在語文學科,任何學科都要遵從這種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師應轉變知識傳輸的方式和手段,化被動為主動,化消極為積極,以更好地促進知識的增長,促使學生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注:本文為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19年度開放課題“新高考背景下‘讀·思·達教學法的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 MXZ-201900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曉楠. 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07).
作者簡介:潘元鑑(1976.6-),男,漢族,福建古田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