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燁君,沈美萍,方志祥
(紹興第二醫(yī)院,浙江 紹興 312000)
Quadrant脊柱后路微創(chuàng)撐開手術系統(tǒng)[1]是在X-TUBETM操作技術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微創(chuàng)脊柱外科操作系統(tǒng),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既可徹底解除壓迫,又能最大限度保持腰椎力學穩(wěn)定性,能使患者盡早下床。2009年10月至2011年2月,本院骨科對2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Quadrant通道系統(tǒng)行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效果滿意,現(xiàn)將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2例,男8例,女14例;年齡35~58歲,平均45歲;病史6月~5年,平均28.3月;單間隙單側突出14例,單間隙雙側突出4例,雙間隙突出4例,合并側隱狹窄5例;突出間隙為L4~L5節(jié)段14個、L5~S1節(jié)段12個;患者有腰痛伴一側下肢放射痛或雙側下肢放射痛,14例有下肢感覺減退,10例足拇背伸力減弱,9例跟腱反射減弱;均經X線攝片、CT或MRI檢查確診,動力位X線片顯示無脊柱不穩(wěn)定;經正規(guī)保守治療3~6月無明顯療效.或好轉后又反復發(fā)作,逐漸加重。
1.2 手術方法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患者俯臥位,腹部懸空,于前后位C臂X線機透視下,用克氏針定位,標識;沿棘突旁1cm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插入導針,沿導針依次放置擴張?zhí)淄?,置入Quadrant通道系統(tǒng),安放自由臂及光源;使用椎板咬骨鉗進行椎板開窗,切除黃韌帶,必要時行內聚關節(jié)突切除,擴大神經根管,暴露神經根和硬膜、椎間盤,摘除突出的椎間盤髓核,對纖維環(huán)及后縱韌帶鈣化者用小骨刀向椎間隙錘擊,再用髓核鉗取出骨髓;探查椎管確認神經根壓迫完全解除、椎管內無游離髓核后沖洗切口,取出Quadrant通道系統(tǒng),放置橡皮片引流,縫合切口。
1.3 結果 22例手術均順利,術后無椎間盤炎、腦脊液漏及神經根損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平均住院10d,1周后均下床行走;術后隨訪3~9月,平均6月,患者45d后恢復正常生活,90d后恢復工作,療效按 Macnab標準評定[2],優(yōu)18例,良3例,尚可1例,優(yōu)良率95.5%。
2.1 術前護理
2.1.1 健康宣教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患者各項檢查的意義、手術方式及優(yōu)點,消除患者焦慮、緊張情緒;指導患者軸線翻身、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佩戴腰托行腰背肌鍛煉,為術后早期鍛煉打下基礎;指導練習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及床上大小便;囑患者注意保暖,以防受涼感冒。
2.1.2 術前準備 完善各項檢查,如血尿常規(guī)、生化全套、凝血譜、心電圖、攝X線胸片等;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壓病、心臟病、糖尿病,有病者給予相應治療;詢問女性患者月經期,避免在經期手術[3];做好皮膚準備,術前禁食6~8h、禁水4~6h,術前晚遵醫(yī)囑口服鎮(zhèn)靜劑,術晨按醫(yī)囑給藥。
2.2 術后護理
2.2.1 體位護理 術后全麻未完全清醒患者平臥4~6h、頭偏向一側,6h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即可翻身,左45°側臥位-平臥-右45°側臥位交替(輔助用具:護理海綿墊),一般每隔2~4h更換臥位1次。必須采取軸線翻身,2名護士站在患者同側,1名護士扶托患者的肩和腰,另1名護士扶托患者的腰和臀,同時翻身,使患者脊柱保持一直線,翻身時避免推、拖、拉;告知患者不能自行強力扭轉翻身,以保證腰部筋膜、韌帶和肌肉的良好愈合,避免損傷軟組織。
2.2.2 并發(fā)癥的觀察及護理
2.2.2.1 神經根水腫 術中脊髓受牽拉及血腫壓迫可導致神經根水腫。術后注意觀察下肢的感覺及運動功能,原麻木區(qū)麻木不消失或較前加重、拇指背伸無力加重,要考慮神經根水腫的可能,立即報告醫(yī)生,遵醫(yī)囑應用20%甘露醇及地塞米松,以緩解神經根水腫,使神經功能達到最大限度的恢復。本組無1例發(fā)生神經根水腫。
2.2.2.2 腦脊液漏 腦脊液漏大多由于手術中損傷硬膜所致。術后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當24h引流量>400ml且呈淡粉紅色,患者出現(xiàn)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警惕腦脊液漏的發(fā)生,立即報告醫(yī)生,給患者去枕平臥,切口局部用1kg沙袋壓迫,同時停止負壓引流,遵醫(yī)囑靜脈滴注林格氏液,需行修補術[4]治療時做好相關準備。本組未發(fā)生腦脊液漏。
2.2.2.3 椎間隙感染 是手術中操作不當所致。主要表現(xiàn)為手術5~14d后發(fā)生劇烈的腰背疼痛和肌肉痙攣,不能翻身,體溫持續(xù)在37.5~38°C,一旦出現(xiàn)上述癥狀,立即報告醫(yī)生,遵醫(yī)囑使用鎮(zhèn)痛劑、抗生素。本組未發(fā)生椎間隙感染。
2.2.3 切口引流管護理 保持引流管通暢,妥善固定;定時擠壓引流管,觀察引流液的色、量,若引流量>100ml/h連續(xù)2h以上,顏色鮮紅,提示切口有活動性出血,立即報告醫(yī)生處理;術后第1天引流量<400ml、第3天引流量<50ml,即可拔出引流管,一般術后24~72h拔管。本組無1例發(fā)生出血,均在術后24~48h拔除引流管。
2.2.4 早期康復鍛煉
2.2.4.1 直腿抬高訓練和腰背肌鍛煉 手術當日麻醉完全清醒后4~6h,協(xié)助患者進行直腿抬高訓練,每次抬高應超過40°,持續(xù)30s~1min,2~3次/d,每次20下左右,以后逐漸增加次數(shù)及高度,以患者能耐受為限;術后次日指導和協(xié)助患者進行5點式腰背肌鍛煉,患者仰臥位,屈肘、屈膝,同時收縮背伸肌,以雙腳、雙肘及頭部為支點,使腰部離開床面,通常第1天做2~3次,每次10下,以后鍛煉的次數(shù)和強度因人而異,逐步增加,以能耐受為宜,有利于脊柱穩(wěn)定[3]。
2.2.4.2 下床活動 術后第2天指導患者佩戴腰托下床活動,以扶助行走為主。先仰臥位戴好腰托,向健側或病變較輕一側側臥,同時屈髖、膝關節(jié),由他人扶起坐床邊,待適應后再下地行走;患者適應下床行走后,做輕度的自理活動,如洗臉、刷牙等,為盡早回到工作崗位做準備。
2.3 出院指導 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康復鍛煉的意義,繼續(xù)行5點式腰背肌鍛煉、直腿抬高訓練等;術后4周內避免長時間久坐、騎車或開車;持續(xù)佩戴腰托3個月,待X線攝片顯示腰椎已融合可去除腰托,期間不提>5kg重的物品,避免彎腰取物,保持上身直立下蹲再取物;禁忌腰椎旋轉時彎腰,保持脊柱直立;寒冷天氣注意腰部保暖[5];出院后3、6、12個月復查,如有不適及時就診。
Quadrant通道系統(tǒng)下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較好,且不良反應少。護理重點為前完善準備和相關檢查,對患者做好健康宣教;術后重視體位護理,嚴密觀察病情,及時發(fā)現(xiàn)并發(fā)癥,做好切口引流管護理,加強早期康復鍛煉,同時做好出院指導,以提高手術成功率。
[1]李衛(wèi)東,崔志明,徐冠華.Mast Quadrant可擴張管通道微創(chuàng)手術系統(tǒng)治療腰椎管狹窄癥[J].脊柱外科雜志,2010,8(4):207-210.
[2]Macnab I.Negative disc exploration: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nerve root involvement in sixty-eight 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Am),1971,53:891-903.
[3]宋曉萍,陸繼業(yè),蔣國強.DiSC—FX微創(chuàng)系統(tǒng)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1,10(5):391-392.
[4]任蔚虹,王惠琴,臨床骨科護理學[M].杭州: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7:261-265.
[5]盛敏,褚雪雯.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病人的術后健康教育路徑[J].護理與康復,2003,2(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