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程
(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推拿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小兒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xiàn)C)主要是由胃腸道蠕動功能減弱與腸道不協(xié)調(diào)運動所致。此病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排便困難、排便次數(shù)減少、大便干硬等,隨著病情的加重其可出現(xiàn)口臭、生長發(fā)育遲緩等癥狀,且其用力排便時還可造成肛裂[1]。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調(diào)整飲食結(jié)構(gòu)、進行藥物治療等方法促進FC患兒胃腸道的蠕動,緩解其臨床癥狀。但有研究指出,對此病患兒進行藥物治療的效果欠佳,且不良反應較多。推拿是臨床上常用的中醫(yī)外治療法之一,其能夠疏通經(jīng)絡,理氣活血,維持機體的陰陽平衡[2]。本文對我院收治的196例食積內(nèi)熱型FC患兒進行研究,旨在觀察用韓氏通腑推拿法治療食積內(nèi)熱型小兒FC的臨床療效。
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FC患兒196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98例患兒中有男45例,女53例;其年齡為1~6歲,平均年齡(2.63±1.35)歲;其病程為3~6個月,平均病程(3.83±1.62)個月。試驗組98例患兒中有男42例,女56例;其年齡為1~7歲,平均年齡(2.79±1.64)歲;其病程為3~6個月,平均病程(4.08±1.53)個月。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納入標準:1)病情符合《羅馬Ⅳ:功能性胃腸病》[3]中關(guān)于小兒FC的診斷標準;2)病情符合《中醫(yī)兒科學》[4]中關(guān)于食積內(nèi)熱證的診斷標準;3)近期內(nèi)未接受過胃腸道治療;4)其家長均知情并同意讓其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存在精神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2)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差或無法正常地配合治療;3)合并有潰瘍性結(jié)腸炎。
治療前,對兩組患兒的家長均進行常規(guī)的健康宣教(包括向其講解相關(guān)知識及治療方式等),以提高其配合度。告知其在患兒的日常飲食中添加水果、蔬菜等高膳食纖維食物。囑咐其協(xié)助患兒進行適量的運動。在此基礎(chǔ)上,對對照組患兒進行傳統(tǒng)推拿治療,方法是:為患兒采用清大腸、摩腹法各按摩100下,然后采用清補脾經(jīng)、退六腑、運內(nèi)八卦法各按摩200下,按揉膊陽池、推下七節(jié)骨各100下,按揉足三里穴、搓摩脅肋、捏脊各20下。治療7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對試驗組患兒進行韓式通腑推拿治療,具體方法如下:1)清大腸。協(xié)助患兒取仰臥位后,向指尖方向推其食指橈側(cè)100下。2)推脾經(jīng)。用中指或拇指反復推患兒的勞宮穴周圍100下。3)推四橫紋。協(xié)助患兒并攏手指,反復推其食指橫紋處至小指橫紋處150下。4)按揉膊陽池。用拇指螺紋面反復推患兒的膊陽池100下。5)摩腹。順時針按揉患兒的腹部300下。6)按揉天樞穴。用食指對患兒的天樞穴進行50次按揉。治療7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治療效果。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的相關(guān)標準將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治療后,患兒每天排便1次,其大便較軟;有效:治療后,患兒每隔3 d排便1次,其便質(zhì)轉(zhuǎn)潤,排便費力感有所減輕;無效:治療后,患兒的便秘癥狀無任何改善,甚至在加重。(總例數(shù)-無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總有效率。2)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2個療程后及治療結(jié)束后1周對兩組患兒的便秘癥狀、體征進行評分。采用布里斯托(Bristol)糞便分型評分法[6]對患兒的糞便性狀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示患兒的糞便性狀越好。采用自制的評分標準評價患兒的排便困難程度,分值為0~3分,評分越高表示其排便越困難。采用自制的評分標準評價患兒的排便時間?;純旱呐疟銜r間為<10 min/次、10~15 min/次、16~25 min/次、>25 min/次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采用自制的評分標準評價患兒的腹脹癥狀,分值為0~3分,評分越高表示其腹脹癥狀越嚴重。采用自制的評分標準評價患兒的排便頻率,分值為0~3分,評分越高表示其排便頻率越低。
采用SPSS 23.0軟件處理研究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對比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試驗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療效的對比[例(%)]
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2個療程后及治療結(jié)束后1周,兩組患兒的Bristol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其排便困難程度評分、排便時間評分、排便頻率評分及腹脹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2個療程后及治療結(jié)束后1周,試驗組患兒的Bristo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兒,其排便困難程度評分、排便時間評分、排便頻率評分及腹脹評分均較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便秘癥狀、體征評分的對比(分,±s )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便秘癥狀、體征評分的對比(分,±s )
時間 組別 Bristol評分 排便困難程度評分 排便時間評分 排便頻率評分 腹脹評分試驗組(n=98)治療前 1.64±0.63 2.18±0.41 2.42±0.52 2.37±0.53 2.74±0.48治療1個療程后2.03±0.17 2.01±0.10 2.14±0.43 2.13±0.34 2.28±0.45治療2個療程后2.37±0.51 1.85±0.42 2.01±0.18 2.10±0.30 2.16±0.42治療結(jié)束后1周2.82±0.40 1.55±0.54 1.87±0.34 1.94±0.24 1.96±0.25對照組(n=98)治療前 1.61±0.57 2.20±0.42 2.38±0.55 2.32±0.51 2.55±0.54治療1個療程后1.85±0.44 2.12±0.33 2.28±0.45 2.27±0.44 2.37±0.51治療2個療程后2.12±0.33 2.03±0.17 2.14±0.41 2.21±0.50 2.22±0.44治療結(jié)束后1周2.23±0.43 1.68±0.51 2.01±0.10 2.03±0.17 2.07±0.33
小兒FC是兒科常見的一種消化道疾病。此病的發(fā)生與飲食習慣、排便習慣及運動量不足等因素有關(guān)。在中醫(yī)理論中,F(xiàn)C屬于“便秘病”、“后不利”等范疇。此病主要是由感受外邪、臟腑失調(diào)、飲食不節(jié)等導致胃腸道傳輸系統(tǒng)失常所致。治療此病應從消積導滯、調(diào)理脾胃等方面入手[7]。有研究指出,用中醫(yī)推拿療法治療小兒FC的療效較好,具有操作簡單、費用低廉等特點。韓氏通腑推拿法重在通腑調(diào)氣,其不僅延續(xù)了傳統(tǒng)推拿手法的治療方式,還選用逆運內(nèi)八卦、推四橫紋、揉龜尾等通腑調(diào)氣的操作手法,可有效緩解患兒腹脹、腹痛等臨床癥狀。有研究指出,用韓氏通腑推拿法治療小兒FC的療效較好,能夠有效地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及體征[8]。相關(guān)的研究表明,采用清大腸法進行按摩能夠起到行氣導滯的作用,采用清脾經(jīng)法進行按摩可利于清瀉,揉膊陽池可起到通便的作用,推下七節(jié)骨可加強通便作用,推四橫紋、運內(nèi)八卦可消積化痰。采用按揉法、震法等能夠?qū)Ω贡谏窠?jīng)起到刺激作用,而應用摩腹法能提高胃腸動力,促進胃腸道蠕動,進而可起到促進排便的作用[9-10]。上述手法合用可通腑調(diào)氣、瀉熱通便、促排泄。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試驗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P<0.05。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2個療程后及治療結(jié)束后1周,試驗組患兒的Bristo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兒,其排便困難程度評分、排便時間評分、排便頻率評分及腹脹評分均較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
綜上所述,用韓氏通腑推拿法治療食積內(nèi)熱型小兒FC的療效較好,能夠有效地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及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