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柃 劉乙鑫
2017年8月,正在休假的鄒賢蓮接到重慶兩江新區(qū)教育局領導的電話。正是這個電話,讓她走向了一條布滿荊棘、同時又充滿希望的道路——擔任正在籌建中的重慶兩江新區(qū)人和花園小學(現(xiàn)更名為兩江新區(qū)行遠小學)校長。
接手這樣一所學校,鄒賢蓮心里既忐忑又隱隱有一種興奮。一路走到現(xiàn)在,說披荊斬棘、乘風破浪一點不為過。在鄒賢蓮心中,好教育就是要把孩子放在心底,這三年來,她也一直堅持著,努力讓孩子們愛上一所像家一樣的學校。
為孩子留下積極的影響
1993年畢業(yè)開始做教師,從村小、縣城學校、再到城區(qū)優(yōu)質(zhì)學校,從普通教師、教研組長再到副校長,用鄒賢蓮自己的話說:“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對教育的理解,對教師這個職業(yè)、乃至于對校長的認識都更加深刻了?!?/p>
接手一所新學校,是一種鍛煉,是一次再出發(fā)。行遠小學是一所從零起步的學校,鄒賢蓮第一次見到它時,還是一片廢墟,“開車過來連導航都找不到路?!碑敃r的情形讓鄒賢蓮記憶猶新。
“那個時候我在這邊一個人都不認識,想要辦一所學校太難了?!编u賢蓮感嘆。在這樣的情形下,要把學校辦好就必須想很多辦法,在這個過程中她也有了很多自己的思考。比如,新學校如何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如何從無到有打造一支強有力的教師隊伍,如何塑造自己的文化,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基因等等。
這個時候,鄒賢蓮想到了自己一路走來遇到的很多人,包括學生時代的一些老師?!澳莻€年代,受家長推崇的老師,普遍都是經(jīng)驗型。現(xiàn)在回過頭看,經(jīng)驗型的教師大多是嚴格、負責任,但不一定真正走到了孩子心里面?!编u賢蓮說。在她看來,真正的好老師,經(jīng)驗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一定要真正地去關(guān)愛孩子,走進孩子心里,能夠讓他若干年以后回憶起來還能有溫情、有溫度。
“做了這么多年教師,也有做得不完善的地方。現(xiàn)在做校長,經(jīng)營一所學校,希望在面對每一個孩子的時候,至少努力做到讓我這個‘校長媽媽給他的成長留下積極的、正面的影響。”鄒賢蓮說。
說到做到——在校園里,處處都能見到鄒賢蓮對孩子的這份心思。一樓,過道處有孩子們布置的植物,有學校精心擺放的小品;每一層樓的樓梯間,都有舒適的小沙發(fā)和小桌子;功能室外的過道較寬敞,有電腦、圖書,學生可以按自己的需求使用和閱讀……校園里處處能見到像這樣與孩子相關(guān)的場域。鄒賢蓮非常重視校園里與學生有關(guān)的每一處細節(jié),用心去營建與學生相關(guān)的每一個產(chǎn)品。因著這樣的用心、專業(yè)與兒童立場,“校長媽媽”和行遠小學一起,正在一點一點對孩子們起著積極的、正面的影響。
發(fā)揮學校教育的引領性
這些年的教育生涯,鄒賢蓮逐漸體會到,小學教育其實很簡單——讓孩子吃好、玩好、學好。但這三件事做好不容易,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千千萬萬件小事中去具體落實和執(zhí)行。她強調(diào):“一切的出發(fā)點都要根植在孩子的立場上、家長的立場上去思考你的管理,你的教育教學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p>
鄒賢蓮在學校提出了三空間融合的“智慧教育”,慧吃、智玩、樂學是其中的關(guān)鍵詞。她說:“很多學校很多區(qū)域都在提生命教育,我們是否真的把孩子當作一個活生生的、成長著的生命呢?我們有哪些舉措?我想每一所學校都應該不斷叩問自己,并不斷完善自己的一些舉止和行為。”
她時常反思:同一個班、同一個老師、同樣的課程教的孩子,為什么差別這么大?除了個體差異,還有孩子所接觸到的家庭環(huán)境,人、事、物等,所有的這些都在對他造成影響。“學校不能只關(guān)注學校教育,不能關(guān)起門來辦學,一定要考慮到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事實上,孩子在學校受教育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我們的教育要做的是影響孩子的生命成長,除了學校里的老師,還應重視父母、家人、親戚朋友的力量,所以學校教育不應只關(guān)注分數(shù)表現(xiàn)的學到的一點知識。只有當所有的稟賦性格、思維方式、觀察力、專注力等素養(yǎng)融為一體,當孩子走向正向以后,學習成績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p>
“相反,如果把這些都割裂開,只做學習知識、抓分數(shù)這一件事,教育是不可能做好的。因此,學校教育要發(fā)揮它引領性的功能,家庭教育也有自己的角色,老師和家長都要堅守好各自的職責,兩者不能錯位,”鄒賢蓮說,“如何做好這樣的引領,需要校長深思?!?/p>
校園里,人人都能影響孩子
在最近一學期的開學致辭上,鄒賢蓮對全校學生講,希望他們多多鍛煉、認真上體育課。“孩子們,我多么期待到你們小學畢業(yè)的時候,每一個的身高都超過‘校長媽媽一大截,到時候‘校長媽媽就仰著頭送你到中學?!?/p>
孩子長得好,不僅要多運動多鍛煉,還要營養(yǎng)跟得上,學校的食堂工作自然馬虎不得。從學校管理上來說,鄒賢蓮認為,要讓孩子們吃好首先要把食堂管理好。建校以來,鄒賢蓮用了很多辦法,讓孩子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開心。每一學期,她都會做食堂問卷調(diào)研,把這一學期食堂做的所有菜排出來,讓孩子們選喜歡吃什么,不喜歡吃什么,然后進行問卷分析,對食堂管理進行優(yōu)化。
現(xiàn)在,行遠小學每周都會在學校微信公眾號上公示下周的菜譜,還會根據(jù)學生的喜好,在保證營養(yǎng)和健康的前提下不斷調(diào)整菜品和口味。鄒賢蓮認為,這是學校應該做的,并且是家長非常關(guān)注的。在學校一封名為《行遠小學關(guān)于食堂問卷調(diào)研的反饋》的面向家長的公開信中,鄒賢蓮將家長們關(guān)注得最多的問題進行了一一解答,并落款“行遠小學家長共進課程研發(fā)中心”。不難看出鄒賢蓮藏在其中的心思:對家長進行積極引導,并把學校的管理與課程科研深度融合在一起。
看似平常的午餐,既能發(fā)揮學校對家長的引導,于學生也是一門課程。作為一年級學生的新生適應性課程和勞動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在午餐課程中學生學會注意細節(jié)、講究規(guī)范,學校還評選出“用餐小紳士”“用餐小淑女”對孩子們進行鼓勵。老師帶領孩子們編寫了用餐公約,編寫童謠,用孩子們能夠接受并且喜愛的方式潤物無聲地滋養(yǎng)著他們的成長。
每天中午,鄒賢蓮都和老師們一起到食堂用餐,孩子們會熱情地向“校長媽媽”打招呼,她總會微笑著回應。鄒賢蓮提到一個細節(jié):“我們選食堂員工,首先要求你要對孩子微笑,要關(guān)心孩子?!痹?jīng)有幾次,食堂熬了大骨湯,有工作人員看到某班某個孩子沒喝湯,還主動去提醒班主任老師?!拔蚁耄@就是一個學校應該有的樣子,培養(yǎng)孩子的不僅僅是老師,保安、物業(yè)人員、食堂師傅都在影響孩子。只有當每一個人都關(guān)心到孩子,孩子才會反饋,回應他身上所接受到的溫暖與愛?!?/p>
教育藏于細節(jié)
“教育就是把孩子放在心底,于千千萬萬件小事中具體去落實。”采訪中,鄒賢蓮反復說到這句話?!拔覀儺斃蠋熋恳惶於己芗氈拢覀兯械墓ぷ饕恍亩紦湓谶@上面。”
學校里,設置有非正式學習區(qū)域,孩子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盡情拓展興趣;每一個功能室的門都不會上鎖,AI機器人室、沙畫室、琳瑯滿目的器樂室等等隨時向?qū)W生開放;涵蓋足球、書法、舞蹈、主持等興趣課程的社團,圓了不少孩子的藝術(shù)夢;為了讓孩子們在校園里的學習生活更加豐富,行遠小學的課程表在時間設置上靈活多樣,有15分鐘的,有35分鐘的,還有50分鐘、60分鐘的。一些諸如晨練時光、小曲歡唱時光、自主時光以及晚上的親子交流時光等都融在里面。
鄒賢蓮介紹,每天晚上的七點半到八點,校園群非常熱鬧,家長都在里面,大家互相啟迪,互相展示。同樣,校園里的午休時光,孩子們或是安安靜靜地看書閱讀,或是休息,能夠?qū)崿F(xiàn)一個老師看管所有班級,其他老師都能休息。鄒賢蓮希望,在一個師生自在、舒展,充滿平等、信任、溫暖和關(guān)愛的校園場域里,孩子們能先在這里吃好、玩好,再來談學習、談培養(yǎng)。
2020年,受疫情影響,很多學校不得不進行網(wǎng)絡教學。在鄒賢蓮看來,教育要適應未來發(fā)展的趨勢,必須變危機為發(fā)展的機遇,變被動為主動。鄒賢蓮打破傳統(tǒng)的1位老師帶1個班的授課模式,探索年級雙師課,即全年級1位線上導師,各班1位線下助教,通過“1+N”的線上線下雙師無縫銜接、配合、融通,實現(xiàn)師師、師生、生生交互共同學習。
在新的學習方式中,平板成為了學生學習中的必備工具。但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使用平板會影響視力,以及一些不當?shù)氖褂梅绞綍绊憣W習。為此,鄒賢蓮專門帶領老師們和學生一起制定了“平板公約”,讓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平板。
就是在這樣的雙師雙線融合教學中,鄒賢蓮還希望“物盡其用”,把更多的資源帶進學校給孩子們。學校延展各種資源,在課堂上,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現(xiàn)場和孩子們對話,明尼蘇達州大學藥物學博士后為孩子們講疫情,哈佛大學專家講人工智能?!翱赡苓B線時間只有五六分鐘,但是孩子們的感受完全不一樣?!编u賢蓮說。這既是學校智慧教育的生動體現(xiàn),也是鄒賢蓮所希望的:打開校門,為了培養(yǎng)孩子把一切好的東西都吸收進來。
教育藏于細節(jié),細節(jié)體現(xiàn)智慧?,F(xiàn)在,這所成立僅三年的學校,在鄒賢蓮的帶領下如校園里的孩子們一樣,朝氣蓬勃,也將如學校的吉祥物大雁一樣,在今后的征途上,行遠如雁,志在行遠。
校長對話
本刊記者:很多人認為,學校文化是在長期辦學過程中沉淀下來的,新學校不能“奢談”文化。作為行遠小學首任校長,您如何看待校園文化對一所新學校的重要性?
鄒賢蓮:學校需要文化的凝聚、影響和感召,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持續(xù)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基礎。學校文化從學校誕生之日,甚至從設計開始便在一天天生長。尤其是對于一所從零起步的新校,只有冰冷的房間和課桌椅,才更應該在建校之初植入文化理念:既要反映辦學者對教育的理解,還應該有其邏輯和審美高度,讓新建學校擁有該有的教育味道,更加符合孩子們對學校的美好期待。
文化理念的構(gòu)建不是空洞的理論,辦學者既要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更要帶領包括學生、家長、教職工在內(nèi)的參與者將辦學理念落實于具體的細節(jié)和標準之中。具體來說,構(gòu)建一所新學校的文化體系,首先,要立足于地域校情。行遠小學處于新區(qū)中的老區(qū),家長素質(zhì)水平差異較大,孩子們需要文化的浸潤,家長們更需要文化的引領;其次,結(jié)合6-12歲孩子的年齡特征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該年齡段的孩子具有童趣、天真的特點,對文化形象的設定也應符合孩子們的心理需求;最后,新時代的需求和未來的發(fā)展趨勢需要怎樣的人才,學校文化就該朝怎樣的目標去進行構(gòu)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