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溫
摘 要:文章分析了云南哈尼族長街宴的成因及其現(xiàn)代功能的轉變,解析公共藝術概念演變的同時探討哈尼族長街宴公共藝術特征。由此得出,哈尼族長街宴本身就是一種天然的民間民俗公共藝術。因此,我們要用公共藝術的眼光看待長街宴,從而找到更好的方法傳承、運作、發(fā)展民俗公共藝術。
關鍵詞:公共藝術;哈尼族;長街宴;云南
一、云南哈尼族及其長街宴概述
(一)哈尼族
哈尼族是云南少數民族之一,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顯示,我國哈尼族人口總數為166 0932人,其中居住在云南的有162 9508人。云南省哈尼族人口數量位居云南省少數民族人口第二,其主要分布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擅長開墾梯田,總能根據不同的土質和地形因勢利導地改造修筑,他們利用“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自然規(guī)律,使用終年不斷的溪水澗流,通過水渠引進梯田灌溉。在云南土地上,只要有哈尼族居住的地方,就有哈尼族的梯田,梯田幾乎成為哈尼族的標志。
哈尼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眾多,最主要的有六月年和十月年。由于各地氣候差異,農業(yè)節(jié)令耕作時間有差異,因此各地過節(jié)時間不盡相同,有長有短,根據不同情況地方節(jié)期4到15天不等。除此之外,還有新米節(jié)、黃飯節(jié)等。哈尼族長街宴就設置在十月年,歷時三天。
(二)哈尼族長街宴的歷史成因
哈尼族長街宴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地方志也沒有關于起源的記載。但是從他們的習俗及生活習慣中還是能看出一些長街宴成因的端倪。首先,哈尼族的傳統(tǒng)起名法為父子連名制,普遍使用“父子連名”家譜,其形式是父親名字的末一個字或兩個字作為兒子名字的前一個字或前兩個字。例如:黑嘎(父名)—嘎嘮(子名)—嘮篩(孫名)……,長久以后就會形成一串長長的父子連名譜系,為長街宴提供了形式上的基礎——源遠流長,薪火不斷。其次,哈尼族的梯田形式感強烈,都是依山而建,在延綿不絕的山脈之上,不管從哪個角度觀看,哈尼族梯田都能給觀看者帶來層層不絕、無窮無盡之感。最后,哈尼族的灌溉方式,他們在大山中修筑了各種溝渠,將一座座村寨、一片片梯田串聯(lián)起來。這種串聯(lián)水系的內在形式和延綿于山野間的外觀形式,以及接龍式的起名方式,都和長街宴長龍形式暗合。
(三)長街宴的傳統(tǒng)儀式與表現(xiàn)
長街宴開始之前,要有哈尼族中德高望重者(即龍頭)擺好祭桌,宰殺龍豬,敬請龍神一起共度節(jié)日。宴會的食物由全寨分為三撥輪番做東提供,家家戶戶都要做菜,抬到特定的街中心擺起來,一家擺一至二桌,桌桌相連沿街心擺起一條龍狀,可達700多米,這是中國最長的宴席。宴會期間會有村民們自發(fā)表演歌舞穿插其間。宴會結束祭祀完后,龍頭會把祭品分成小塊分給孤寡老人,宴會結束龍頭邊敲鼓,邊帶領人群繞樹念詞,送龍神回家?,F(xiàn)在,各地人都會去參加長街宴盛會,品嘗之人手里拿著一雙筷子,從街頭吃到街尾,邊吃邊說吉利話互相祝福。
(四)長街宴的現(xiàn)代型變
長街宴最初是哈尼族祭祀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或者說是一個傳統(tǒng)的習俗,是一個祈福的盛宴。隨著知名度變大,參與的人變多,它不再僅僅是一個節(jié)日、一種習俗、一次宴會。眾多外地人慕名而來,使參與者發(fā)生了變化,長街宴已從一個村民自娛自樂式的節(jié)日活動逐漸轉變?yōu)椴环置褡濉⒉环值貐^(qū)的大眾活動。這種功能的轉變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第一,對于來自外地的游客而言,他們既能感受到多彩的不同文化,又能品嘗到原汁原味的哈尼族特色菜,能夠從中體會到新鮮感,感受到哈尼族文化的唯一性;第二,對于當地人而言,長街宴不僅僅是他們的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文化,他們還可以通過文化差異性建構鄉(xiāng)村旅游資源,既有利于實現(xiàn)增收致富,又有利于哈尼族長街宴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有助于長街宴成為哈尼族乃至云南的一張名片。
綜合上述,當前,長街宴受眾人群發(fā)生改變,受眾心態(tài)發(fā)生改變,使其越來越具有開放性、交流性、共享性、藝術性,長街宴越來越具備公共藝術的審美特征。
二、云南哈尼族長街宴的公共藝術特征
(一)公共藝術的一般理論
“公共藝術”一詞是藝術類詞匯里比較新的一個詞,20世紀90年代時還很少有人用到“公共藝術”這個詞,那時提到公共藝術一般都認為是擺放在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品,例如城市雕塑、壁畫、馬賽克裝飾畫等,這顯然是片面的。公共藝術的概念是動態(tài)的,它的概念是在持續(xù)變化和拓展中的。所有的公共藝術皆屬于公共空間中的藝術,二者具有共同的空間屬性和藝術屬性。但嚴格來講,公共藝術又并非簡單意義上的公共空間中的藝術。被放置于公共空間之中,僅是藝術成為公共藝術的前提條件,決定其是否是公共藝術的關鍵質素在于公共性。那么公共性都包含哪些特征呢?孫振華先生將其總結為四個基本特征,“它是市民社會的產物……;……它與私密性、封閉性是相對立的;它是公眾廣泛認可的……;它是公開參與的,以自由交流、相互討論作為特征的”。
在一般認知中,民俗藝術、民俗活動不在公共藝術范疇內。隨著新的藝術形式層出不窮,如煙火藝術、多媒體藝術等,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形式不僅僅有靜態(tài)擺放,還有動態(tài)發(fā)生過程,逐漸演變?yōu)榘l(fā)生在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形式都可以被稱作公共藝術。例如,廣場中的一段演出、路燈下的一段演講、一段可以互動的游戲等。因此,可以說“公共藝術”一詞是對不斷發(fā)生在公共空間中帶有公共性的藝術形式的一種總結。那么,在“公共藝術”一詞出現(xiàn)前的藝術形式是否可以算在公共藝術范疇內?答案是肯定的,既然是總結就可以在時間上再往前推移。比如,制作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城市雕塑作品,在還沒有公共藝術概念的時候,并不妨礙它就是公共藝術。
(二)長街宴具備的藝術特征及公共性
首先,長街宴具備三點藝術特征。第一,長街宴是有儀式美感的,有宴會開始前的請龍神和宴會結束時的送龍神儀式。第二,長街宴具有地域特色唯一性,宴席彎彎曲曲擺在哈尼族特色建筑的街心,人們在哈尼族梯田的環(huán)繞下配合自然風景、特色建筑、人文環(huán)境擺設宴席,此宴會只能、只應此地有,具有用餐唯一性。第三,長街宴是具有形式感的。長街宴是一種吃飯的形式,也是一種宴會,長長的街道,長長的宴席,像龍一樣的身長,符合了華夏審美的形式感;穿著傳統(tǒng)服飾的哈尼族人,各色穿著的外地游客或站,或坐,或走動;由百家菜制作而成的抽象色彩拼圖,配合方言、服裝、飲食、構成的地域特征,共同構筑成了一幅“山水”長卷畫。正如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其次,長街宴是具備公共性的。公共藝術是民眾的藝術,它能體現(xiàn)民眾自發(fā)的積極性,帶給民眾一種自娛自樂或自我教育的方式。在生活中,民眾最具積極性、自發(fā)性的事情便是吃飯。小到家常便飯,大到正式的宴會,都是人與人之間參與度最高、最重要的一種社交形式,它是任何階層、任何民族都會樂此不疲參與其中的社會活動。長街宴是完全開放式的、全民參與的,本地人每家擺桌做菜,成席后,不分主賓,不分老幼,無論認不認識,均可入席盡情吃喝。同時,長街宴具有很強的表演性和互動性,例如席間有拿出各種樂器炫技者,有即興翩翩起舞者,還有人會拉著賓客們一起加入,展現(xiàn)出哈尼族與外地游客友好團結的和諧景象。再加上人們對吃飯熱衷,民眾們的參與熱情度高,有哈尼族的先輩們對宴會的形式加以改造,使其具有形式美感和儀式感。長街宴是發(fā)生在公共空間里的行為,自身也包含許多藝術形式,參與其中的人們會進入一種特殊的狀態(tài)。因此,可以說哈尼族的長街宴就是一種運動狀態(tài)下的民俗公共藝術。
三、云南哈尼族長街宴公共藝術的傳承發(fā)展
在當代藝術中,有以宴會為形式的公共藝術,也有以鄉(xiāng)村為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公共藝術。青年藝術家何為就擅長以宴會為載體,以食品為媒介,以空間為藝術語言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里有成片倒掛的橡皮雞,不斷地用棍子敲打橡皮雞就會有胡椒撒出來;有精心制作的視頻和音樂,使參加宴會的受眾沉浸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有穿著表演服裝穿梭在食客之間的演員,參與者可佩帶面具。他的作品是集美食、行為、表演、儀式為一體的公共藝術,宴會里有形狀各異的食物。他打破了傳統(tǒng)的表演模式,使舞臺擴大到了群眾腳下,參與者也就變成了表演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把食客的行為方式設計進去。
長街宴是一種天然的公共藝術形式,傳統(tǒng)與天然的長街宴需要原滋原味地被保留、保護。在發(fā)展方面,當地還可開展“長街宴公共藝術節(jié)”活動。
實際上,引入當代公共藝術的運作方式,形成一種新型的公共藝術形式,可使傳統(tǒng)宴會與公共藝術交替生輝。公共藝術作品可向全國藝術家征集,作品以食物為媒介,以食用方式為亮點,包括裝置類公共藝術、大地藝術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將藝術形式嫁接進來,例如配合宴會的設施設計、演出等,只要有關聯(lián)的任何藝術形式都可以參與其中。同時,參與創(chuàng)作的人群也可擴大范圍,如廚師等具有職業(yè)性的人群。舉行長街宴活動,可以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一方面可使傳統(tǒng)民俗文化在時代變革中更具生活性和民族性,另一方面也可使民間民俗公共藝術更具時代特征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馬翀煒,羅丹.哈尼梯田歷史溯源及景觀價值探析[J].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19(1):135-146.
[2]李沁.云南元陽鄉(xiāng)村公共藝術的啟示[J].公共藝術,2017(3):42-46.
[3]陳永鄴.長街宴的梯田農業(yè)文明之象征研究[J].思想戰(zhàn)線,2008(2):135-136.
[4]汪大偉.公共藝術與“地方重塑”[J].公共藝術,2015(4):26-29.
[5]李雷.公共藝術的發(fā)展演變及其概念辨析[J].美術研究,2016(2):107-110.
[6]孫振華.什么是公共藝術[J].雕塑,2002(4):32-35.
作者單位:
云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