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楊銘
在高中體育的課堂教學中實施“快樂教學”的基本理念,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擁有一個良好的體育課堂學習氛圍,調(diào)動學生學習中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感受到一定的樂趣。教師應認識到在高中體育課堂上實施快樂教學的價值,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保證體育課堂的教學實效性。
在高中體育的課堂上,通過實施“快樂教學”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體育的課堂上,掌握一定的體育技能,讓學生的體育潛能得到激發(fā),保證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在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作為基本的主體,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提升學生對于高中體育的參與度。
1 實施“快樂教學”對于高中體育的基本意義
1.1 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在高中體育的教學中,利用合理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促進學生對于體育這門學科的基本認識,讓學生在課堂上體現(xiàn)出自己的主體特征。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讓學生對于體育這門學科,擁有一定的學習興趣,真正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意識,從根本的角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2 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在高中體育的課堂教學中,應用“快樂教學”的基本理念,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激發(fā)出自己的思維,鼓勵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多對于體育知識進行深入思考,針對于自己的體育動作進行思考,增強學生對于體育這門學科的基本理解。利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養(yǎng)成基本的體育意識,發(fā)揮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創(chuàng)造性。
1.3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體育的課堂教學中,加入快樂體育的基本理念,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學會放松自己,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感受到快樂性,引導學生培養(yǎng)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生的課堂教學有效性。
2 在高中體育課堂上開展快樂教學的具體方法
2.1 轉變課堂教學思路,設置合理的體育游戲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實施快樂體育的教學理念時,應重視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結合學生的體育愛好,在課堂教學中轉變以往的教學思路,倡導讓學生進行快樂學習。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合理的體育游戲,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認識到體育這門學科的實際價值,讓學生養(yǎng)成一個強健的體魄。教師應注意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強健學生的身體,讓學生對于體育這門學科,有著一個深入的認識,為學生構建一個和諧化的課堂教學模式。
例如在學習的過程中,在體育課堂上,教師可以加入一些體育游戲,比如在體育體能訓練中,設置游戲的形式,以“接力賽跑”“花樣賽跑”的游戲形式,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端正學生對于體育這門學科的基本認識。
2.2 實施自主性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升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性
傳統(tǒng)的高中體育教學中,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只是為了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在教學的過程中,選擇的教學方式具有枯燥性和重復性,有時候教學活動又過于簡單化。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并不利于學生理解體育這門學科。在課堂上,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優(yōu)化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加入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建設一個自主性的體育課堂,強化學生對于體育技能的掌握,提升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快樂指數(shù)。
例如在教學時,面對一些比較困難的體育技能,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在小組中進行鍛煉,做好動作技巧的掌握,提升學生對于動作技能的掌握。在每個小組中,都應保證有一個體育動作做得好的學生,讓這個學生作為榜樣,為其他學生進行示范,規(guī)范其他學生的動作范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加入競賽訓練,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2.3 采取多種手段開展趣味教學,讓體育知識生動化
在高中的體育教學中,很多體育動作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加入趣味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理解一些抽象性的體育知識概念,將體育知識以一個生動化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幫助學生完成對于體育知識的學習。在快樂教育的理念指導下,讓學生對于體育這門學科,有著一個深入的認識,真正認識到體育這門學科的價值性,將枯燥的教學知識變得創(chuàng)意性。
比如在進行籃球的相關知識學習時,學生在課堂上需要了解怎么進行防守?什么情況下是犯規(guī)?這些內(nèi)容。在課堂上,學生結合實際進行理解,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方式為學生進行展示,通過將語言和視頻融合的方式,讓學生理解關于籃球課堂的教學重點知識,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技術手段,增強學生的課堂教學效果。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體育的課堂教學中,實施快樂教育的基本理念,引導學生理解體育這門學科,增強體育學科對于學生的吸引度,讓學生自發(fā)進入到體育課堂教學中來,提升學生的體育技能,提升體育課堂的教學有效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