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玉
摘要:新課程改革之后,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素質(zhì),古詩具備優(yōu)雅深邃意境、炙熱情感以及優(yōu)美凝練的語言等特點,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審美素質(zhì)具備十分重要的作用價值,因此在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改變落后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閱讀朗誦古詩的時候,也能夠受到其中審美方面的熏陶,這樣的古詩教學才是更加價值的。基于此,本文章對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中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yè)人員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教學;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23-140
引言
根據(j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四個維度: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核心素養(yǎng)不僅僅是對語文課程育人價值的精準表述,更為教師教書育人指明了方向。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語文教師在教學古詩詞時,不僅要從知識傳授的角度進行講解,還要關注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一、抓住學生審美心理,有的放矢階段提高
到了高中階段,隨著學生理解能力的進一步增強和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對美有了自己的看法,包括課文中的語言美、意境美、形象美等。尤其是高中生,其審美心理已經(jīng)從經(jīng)驗型向理論型發(fā)展,而且階段型更加鮮明。高一的學生,往往會通過各種感官的調(diào)動對欣賞對象形成一些感性認識。從心理的角度講,學生對某一意象的認識有賴于在頭腦中將欣賞對象的單個屬性整合為一個統(tǒng)一體,這種由單個屬性感知到整體認知的整合,就是所謂的審美感受例如學習《詠懷古跡·其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經(jīng)過昭君村時,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歿于塞外,于是這首詩表達難以言表的“去國之怨”。作者在同情昭君的同時感慨自身。學生由作品所隱含的“怨”,在直覺上把握王昭君人物形象的同時,全面感知詩歌內(nèi)容,由王昭君之“怨”到作者之“怨”,拓展、豐富意象,彼此之間生發(fā)關聯(lián)的合理性,這種思維已經(jīng)由審美感受更進一步,在審美想象顯示出審美創(chuàng)造力。
二、引導學生分析古詩中的意象,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古詩詞中往往包含著豐富的意象,并且寄托著詩人們不同的心情和感悟。因此,高中語文老師在組織詩詞鑒賞教學活動時就可以從分析意象入手,鼓勵學生挖掘詩詞細節(jié),并通過總結(jié)概括來構(gòu)建完善的詩詞意象分析體系,進而讓他們理解和把握各種詩詞意象的不同象征意義,為學生之后的鑒賞活動提供便利。例如,教師在教學《歸園田居(其一)》這首詩時,就可以指導學生對其中的各種意象進行剖析,明確詩人所說的“塵網(wǎng)”即為“俗世”,是指他在為官過程中受到的各種羈絆與約束,并詳細分析“羈鳥”、“舊林”、“池魚”、“故淵”等意象指代的具體含義,由此輔助他們結(jié)合不同的意象來分析詩人的內(nèi)心情感,從而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學生對于古詩內(nèi)涵的理解力。與此同時,教師在常規(guī)授課過程中還可以有意識地為學生補充和講解一些古詩詞中的典型意象,以便使其在面對陌生的詩詞文時也能憑借個人所學對其進行分析和鑒賞,從而有效提高他們的鑒賞水平。如,“梅花”象征不屈不撓的意志和品質(zhì),“鷓鴣”代表思鄉(xiāng)、羈旅的惆悵,“古跡”則傳達了懷古傷今等情感,由此可以不斷豐富學生的詩詞知識,有利于促使他們在新高考形勢下掌握有效的詩詞鑒賞技巧。
三、重視朗讀教學開展,促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古詩具備音律和諧、節(jié)奏講究、語言高度凝練等特點,學生只有在對古詩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才能夠受到音律美以及節(jié)奏美的熏陶。因此,在高中語文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朗讀教學開展,可以通過富有感情的范讀及朗讀進行引導,應要求學生字一定要讀得洪亮,句子一定要讀得朗朗上口,在古詩的激昂之處一定要讀得激昂,在古詩的委婉之處一定要讀得委婉,在古詩的悲壯之處也一定要讀得悲壯,這樣才能夠真正深入到古詩當中,感受古詩的韻律美,促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對于人教版高中語文《短歌行》這首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就首先要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古詩,還可以引入吟唱古詩教學法,充分運用古詩韻律與音樂之間的聯(lián)系,刺激學生的感官,喚起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比如以慷慨氣魄朗讀“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樣,學生充滿興趣的反復吟誦,仿佛穿越了時空,盡情品味古詩的獨特魅力。
四、教學過程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發(fā)揮學生審美想象力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就需要構(gòu)建良好的情境。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呈現(xiàn)詩歌內(nèi)容。在《春江花月夜》這首古詩的學習中,詩歌圍繞著“月”來寫出了不同的場景。每一個場景都是可以成為一個單獨的情境。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將不同的場景畫面“搭建”起來,這樣學生就能夠比較好的認識詩歌中的不同情境,進而形成對內(nèi)容的深入分析。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會比較的順暢,理解就會更到位。
結(jié)束語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中國人就應該從古詩詞中吸收營養(yǎng)、汲取力量。在古詩詞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不僅要求教師從核心素養(yǎng)角度進行教學設計,也要求教師涵養(yǎng)學生的詩心,滋潤學生的詩情,讓學生真正愛上古詩詞,詩意地棲居。
參考文獻
[1]楊華.試論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新課程,2020(33):190.
[2]盧曉軍.基于審美鑒賞下的高中古詩詞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20(08):43+45.
[3]薛婧.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中審美教育探究[D].洛陽師范學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