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夢想課程理念中,對三個內容進行了強調,即“問題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識更重要;信任比幫助更重要?!本彤斍敖逃l(fā)展現狀來講,夢想課程更注重素質教育,致力于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夢想課程的實現能夠在較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能動意識,也能使其在課程中形成創(chuàng)新性、寬容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運用適當方式,將語文教學和夢想課程理念結合在一起。
關鍵詞:夢想課程理念;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25-190
夢想課程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背景下的公益創(chuàng)新先鋒,是國家素養(yǎng)體系不斷探索發(fā)展的必要補充。相較于傳統(tǒng)課程,夢想課程更容易吸引孩子們的興趣。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將夢想課程與語文課程相結合,互幫互成,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一、用游戲活動作抓手
活動性是夢想課程的特性之一,而游戲是夢想課程教學中最常見的活動形式。相較于英語、數學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鮮少用到游戲的方式,僅有的游戲方式也可能只存在于小學初級階段,或者低中年級的識字教學中。
但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創(chuàng)造和表現力。在夢想課程中,游戲成了學習的載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將主題融入游戲活動,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團隊意識、合作能力。語文教學如果都用于游戲的話,那學習主體又不能適時完成,那么,怎樣才能使游戲和教學融為一體呢?
首先,要圍繞課堂目標進行游戲設計。
在語文課堂中,最好引用的游戲環(huán)節(jié)就是導入或者總結部分。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一文,在教授時,課前導入可以運用折疊報紙的小游戲,在游戲結束之后,讓學生談談感受或收獲,歸納總結出團結是很重要的,進而引出文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又如,在很多課文的結尾環(huán)節(jié),教師引用一個與課文相關的游戲作為整節(jié)課的總結,不只是口頭的收獲和感想,這樣的總結讓學生既覺得新穎,又印象深刻。
其次,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進行游戲反思。
有時候,在我們的課堂中,學生的游戲結果并不一定都是成功。如果在游戲成功或者失敗后,老師只是草草總結,急于得出心中的答案,那教學久而久之又會毫無趣味,學生也不會有創(chuàng)新的策略。
在游戲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方案;在游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不同的方法;而游戲后,無論成功或者失敗,教師都可以讓學生反思哪種效果更好;最后,教師還可以由游戲延伸到課堂甚至生活。
二、以小組合作為方式
在傳統(tǒng)課程中,也有小組學習。如,我以前經常讓學生兩兩檢查生字,四個同學互相討論。夢想課程在此基礎上,對于小組合作學習有了更細致、更科學的操作規(guī)則。
分大組。在課前,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組內要將學生按照優(yōu)、中、差進行搭配,每個小組成員里既有優(yōu)等生、又有差生,而每個小組組間的差異不明顯,水平狀況相當于整個班級的一個縮影。這樣的分組適合于平時的小組比拼,每周評比等。
兩人一組。將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與同桌分享、討論后,將兩人的學習討論結果與全班分享,可以在一篇學習課文的總結階段或者討論相對簡單的問題時使用。
四人一組。這樣的分組更細致,一般來說有組長、記錄員、發(fā)言人、控噪員。小組內分配任務,每一位組員都對小組的學習負責,同時,大家可以從不同的角色出發(fā),為小組目標達成出謀劃策,而這些任務并不是每次都是固定的,是可以輪流更替的。這樣的分組可以用于修改組員的習作。
圓桌會議。每個小組可以 3~5 人,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后,其中一位同學先在白紙上寫下自己的答案,然后將白紙傳遞給其他組員,請他們分別在紙上補充自己對問題的解答。后一位回答的同學,也可以在前面同學意見的基礎上加以補充。轉一圈或一起匯總大家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這種方式常用于復習或鞏固學習方法的階段。
三、把展示分享當總結手段
夢想課程中,總結分享環(huán)節(jié)很重要。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表面上學生是在展示自己這節(jié)課的成果,其實是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觀察、反思,形成自己的觀點,完善自己的想法,獲得啟發(fā)。我們常規(guī)課程教學中,往往一堂課上到最后,老師都會問:上完這篇文章,你有什么啟發(fā)呢?或者:你有什么感想?你有什么想對文中的他說的嗎?其實這不亞于是讓學生分享自己這節(jié)課的收獲。
語文課中,很多學生在總結環(huán)節(jié)都會回答出老師心中的那個答案,不是“這節(jié)課我知道了我們要熱愛祖國”就是“我們要關愛小動物”,這樣的答案千篇一律,學生基本上能答出來。但是這樣的答案很不走心,以至于學生都會說,生活中卻早已把這些“收獲”、“感想”拋至九霄云外,會說卻不會做。這樣的答案也使得我們的語文課最終變成了一堂道德與法治課。
四、合理運用激勵性評價
激勵是一種評價手段,經常被老師運用。在我們的課堂中,獎勵通常分為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兩種,而獎勵的對象則是那些完成相對應任務的同學。但是,我們往往會出現無原則的激勵,如:只要舉手就獎勵,只要回答問題就有獎勵,甚至事先沒跟學生商量,見場面冷場就“臨時激勵”。在夢想課程中,激勵性評價更加規(guī)范,是語文課堂應該學習的。
首先,明確激勵目的。激勵既可以用于“肯定結果”,又可以用來“傳遞信息”。達到目標要求是“肯定結果”,而學生朝著該方向努力,即使沒達成結果,老師給予激勵,是傳遞給他們“你們的努力和行為是值得鼓勵和肯定的”的信息傳遞。如,在加分的機制中,學生答對了可以加兩分。但如果是學生答案錯了,但是他答題的思路是對的,或者他的想法很新奇,那么在一定的范圍內,也可以考慮給這個學生加一分。這樣避免“好學生”越來越好,“差”越來越差的情況出現。
其次,不要過度使用激勵手段。以學生學習行為為例,學生為了掌握知識、出于好奇、出于興趣或者追求真理等而開展的學習活動,都是內部驅動;而學生為了父母的期望、老師的喜愛、獎賞等開展的學習活動是外部驅使的。過度使用激勵手段,給予過多的物質獎勵,久而久之,會讓學生的內部驅動不長久,外部驅動變成了學生學習的主要驅動。一旦激勵消失,他們的動力也就消失。過度的激勵手段會讓學生日趨物質化,這就違背當初使用激勵手段的初衷了。
最后,激勵的措施最好以小組、個人相結合。假如我們只以個人參評,會導致某些學生“不擇手段”,不會合作,“單槍匹馬”,不配合他人,只顧變現自己;而如果僅以小組為單位,某些同學又會坐享其成,以為反正有成績好的同學努力。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既抓整體,又有個人,既能小組合作,還可以優(yōu)優(yōu)競爭。
綜上所述,夢想課程與語文學科的融合,簡單的照搬照抄,不是簡單的互相取締,而是在二者之間找到最恰當的切合點,把這些方法和理念當作學科教學的紐帶和抓手,將二者有機整合,既幫助學生成為自信、從容、有尊嚴的人,又能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夢想課程研究院,《夢想課程指南》2016版
作者簡介:張婷,1989年8月出生,女,土家族,籍貫湖南沅陵,湖南省沅陵縣溪子口小學在職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