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心田
有人說,教師是燃燈者,帶來了光明,照亮了黑暗;也有人說,教師是敲鐘人,喚醒了沉睡,喚醒了蒙昧;還有人說,教師是工程師,設(shè)計著人生,塑造著靈魂。對于高中時期的我們來說,教師就是開窗者,給我們打開了體驗豐富人生、觀察大千世界的窗子。
1983年9月,我們這群懵懵懂懂的少年走進了萬年中學高二文科班的教室。一直學著英語的我們,都知道,接下來要改學日語了。大家都是一臉的好奇和滿心的期待。
在此之前,日語老師徐方啟簡直就是神話一般的人物,因為他把日語的火星撒在了萬年中學。從1980年到1983年,連續(xù)四屆高考,他讓萬年中學文科班的錄取率不僅有零的突破,還如日中天,令人嘖嘖稱奇。他教過的學生先后考取了上饒師專(今上饒師范學院)、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廣州外國語學院(今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杭州大學(今浙江大學)等。1980屆文科班的40個人中,包括第二年復讀的,考取大學日語專業(yè)的占了30%,其中不乏全國重點大學,可謂是前所未有的大豐收。他,拯救了萬年中學文科班!1983年5月,《江西日報》率先報道了徐方啟老師自學日語和執(zhí)教日語的經(jīng)歷;之后,《江西青年報》《信息日報》《文匯報》等也先后做了報道。記得有篇報道的題目就是“山溝里飛出了金鳳凰”,這題目傳揚一時,讓當時的我明白了兩個道理:一是我所在的萬年縣,是“山溝里”;二是考取了大學就變成了“金鳳凰”。
可想而知,我們這屆文科班學生對徐方啟老師抱有多大的期待!他本是上海下放到萬年農(nóng)村的知青,初中文化,當過村小的民辦教師,后被推薦入讀江西省上清師范學校(今江西師范高等??茖W校)文藝班,手風琴拉得很好。通過自學,他又掌握了日語、英語等多門外語。聽說他沒有教材,就自己刻印;沒有教學經(jīng)驗,自己摸索。他善于用自己教育學生,用學生教育學生。他是怎樣一個神奇的老師?
在初秋的知了熱得吵嚷不停時,我們終于等來了他的第一堂課。原來,他是那么清秀挺拔,那么風度翩翩!三十來歲的年紀,黑發(fā)紋絲不亂,白凈瘦削的面龐上,架著一副眼鏡;中等身材,衣褲筆挺,渾身上下透著大都市知識分子的氣息。他從自我介紹開始,談自己在上海的讀書、成長經(jīng)歷,談在萬年鄉(xiāng)下教書的見聞,談自學外語的樂趣,還談將來的理想。然后,他鄭重其事地說:“從今天起,你們將和我一起學習日語,所以,初中和高一時你們英語學得不好也沒關(guān)系,一切從零開始,大家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蔽覀兊难劬o不亮晶晶的,像暗夜里的星星,閃耀著對美好未來的期望。
從這節(jié)課起,我們就開始接觸著平假名、片假名,接觸著日本這個一衣帶水的鄰邦的語言。徐老師不僅領(lǐng)著我們?nèi)腴T,還激發(fā)我們學習日語的興趣。他教我們唱日語歌,做日語游戲。為了讓有潛力的學生得到更多的口語訓練,他成立了課外日語興趣小組,不設(shè)門檻,誰愿意參加都可以加入。所以每天放學以后,都有十幾個學生來到他的房間(那時他單身且住校,房間就是辦公室),和他進行日語對話。學生們還可以自由地翻閱他書架上的藏書,包括日語工具書。
我記得徐老師教會我的日語歌有《北國之春》《紅蜻蜓》《四季歌》《櫻花歌》等,這些歌在我此后的娛樂生活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讓我收獲了不少刮目相看。他還通過日中友好團體,聯(lián)系日本的中學,讓我們和日本高中生互相通信交流,這樣既可以練習日語,提高成績,又可以加強往來,深化兩國青少年的友情??慈瘴臅?,說日本語,唱日語歌,和日本學生做筆友,這在江西一個經(jīng)濟落后、文化閉塞的小縣城,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徐老師說:“以后你們有機會可以去日本旅游,甚至工作。”徐老師就這樣有意無意地激勵著我們,為年少的我們打開了一扇體驗人生、觀察世界的窗子。
相比經(jīng)歷坎坷、飽嘗辛酸的徐老師,我們顯得單純、稚嫩得多。在文科班的第一個中秋節(jié),班上一些外地的學生沒有回家,月明之夜,都在教室里看書寫作業(yè)。這時,徐老師挎著手風琴進來了,他笑語朗朗地對我們說:“同學們,今天是中秋節(jié),就不要太用功了,我們來開個聯(lián)歡會,怎么樣?”同學們歡呼雀躍,欣喜不已。手風琴是徐老師的一門絕活,他拉得悅耳動聽。他帶頭唱歌,歌聲悠揚婉轉(zhuǎn),飛到了學校的各個角落。同學們也不怕獻丑,或唱歌,或跳舞,或朗誦,或說笑話,歡鬧聲響徹了寂靜但不寂寞的教室。
此后,班上一有文藝晚會,徐老師準會前來。他為同學們演唱、伴奏,也為同學們歡呼、鼓掌。
高中生的心事像鄱陽湖,無風三尺浪。班上有個別同學鬧意見,傷和氣;徐老師知道了,就找他們談心,做思想工作。有同學早熟,暗送秋波,暗度陳倉;有的老師嚴厲批評,口誅筆伐,徐老師卻和風細雨,曉之以理。他不是班主任,卻有班主任“多管閑事”的勁頭;他是我們的師長,卻又經(jīng)常和我們一起運動、游戲。
1985年初,正值我們緊張的高三復習階段,徐老師調(diào)離萬年縣,去常州市工作。為了盡量減小對我們的負面影響,他安排了其他老師和班干部帶領(lǐng)我們上課、做題、復習,自己也不定期回來指導。
然而這一年的高考,我們還是沒有考好,辜負了徐老師和學校領(lǐng)導、其他老師以及家長們的期望。那時候日語高考題目,難一年,易一年,難易交替,而我們趕上了“難”的一年。我們班,考上江西財經(jīng)學院(今江西財經(jīng)大學)的只有兩人,十余人考上了上饒師專,還有幾個考上了省內(nèi)其他中專,大部分人名落孫山。第二年,趕上了“易”之年,大部分復讀的同學都考上了大學,其中不乏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江西大學(今南昌大學)等名校。
高考之后,我與徐老師就未得謀面了。直到今天,我們已36年未見了。但分別不是分離,我們的思想、情感從來沒有割斷過。
徐老師說他近幾十年中,一直在日本從事大學教育和科學研究,只回過三次國,每次都來去匆匆,只見到了少數(shù)幾個同學。而我也從這幾個同學的言談中,了解徐老師的片段消息。
2020年9月,在浙江工商大學工作的凌志同學在“我們文科班”微信群中發(fā)了一則消息:徐老師在日本患病,希望同學們捐款援助。我們當即響應(yīng)。我也就加了徐老師微信,中斷聯(lián)系三十多年的師生又可以“促膝談心”了。通過交流,我獲悉徐老師一生勤勉,著作等身,退休后仍擔任日本近畿大學名譽教授、博導,堪稱國際創(chuàng)造學會、經(jīng)營管理學界的知名學者。于是我代表《教師博覽》雜志向他約稿,請他寫寫自己傳奇般的教育經(jīng)歷。徐老師不顧病體,不久便完成了六千余字的文章《從民辦教師到博導——我的教師生涯》,刊于《教師博覽》2021年2月中旬刊。
凌志同學要我們每人都給徐老師捎一句話,祝福徐老師戰(zhàn)勝病魔,早日康復。我寫了一副對聯(lián)——
橫批:清風徐來
點點滴滴都是教育良方,
心心念念全為萬年開啟。
附:徐方啟老師簡介
徐方啟,知識科學博士,歷任常州大學經(jīng)管學院教授、澳門城市大學和安徽工業(yè)大學兼職教授,后為日本近畿大學名譽教授、Kindai Management Review主編。曾獲德國創(chuàng)造學會“創(chuàng)造獎”,出版過多部日文專著,其中有的被譯成韓文和繁體中文出版。
(插圖:珈? ?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