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魯
迪士尼/皮克斯動畫電影《心靈奇旅》2020年底在中國內(nèi)地上映,僅一個月后的票房就突破了3億。雖然票房不及2017年的《尋夢環(huán)游記》般一騎絕塵高達12億多,但《心靈奇旅》與《尋夢環(huán)游記》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探討了生命的“生與死”的問題,只不過《尋夢環(huán)游記》更偏重于“死亡教育”,而《心靈奇旅》更偏重于“生命教育”。
生命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死問題”。這是世界上幾乎所有宗教都必須做出回答的問題,也因此我們常常覺得生存于現(xiàn)世中的“你和我”似乎可以在不可確定的“時間”里暫時懸置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于是,我們便理直氣壯地告訴自己“我命由我不由天”,或者很篤定地堅信“人沒有夢想就是一條咸魚”等等,而唯獨沒有并且也不試圖去尋找生命里應該具有的無窮的豐富性與可能性,以及“人之為人”的“本來面目”與“歸去來兮”。
就如同《心靈奇旅》中的中學音樂教師喬伊·高納,他既不愿意接受別人眼中的“正常的生活”,也不知道自己心中那個似有若無的“夢想”是不是一定“靠譜”。當他獲得了中學正式全職教師的“鐵飯碗”工作時,他卻高興不起來;而當他被母親質(zhì)疑是否能夠?qū)崿F(xiàn)自己的“爵士樂”理想時,他也同樣在忐忑不安中徘徊于“堅持”與“放棄”之間。于是,當一次高檔次的能夠與自己的偶像音樂人共同登臺演奏的機會突然降臨的時候,喬伊認定自己看到了等待已久的燦爛明天。他欣喜若狂,卻樂極生悲,失足跌落,生命懸于一線。
就在生死邊緣,喬伊的“靈魂”第一次來到了宇宙間極為神奇的“心靈學院”。作為一個僥幸逃脫生死彼岸“單行道”的“靈魂”,喬伊在“心靈學院”遇到了無數(shù)別人的“靈魂”。所有的“靈魂”都需要在這里學習探討那個關于“you”的問題——“你是誰?你從何處來?你要向何處去”。只有將所有關于“you”的問題解決掉,獲得全部的、獨立的、豐富健全的“人格”之后,“你”才能再次回到地球,重新去活一次。
而喬伊不愿意等待,因為那個高端爵士樂演奏的機會實在太難得,他拒絕生命的“戛然而止”——而我們都知道,還有什么比生命的“戛然而止”更荒唐的嗎?喬伊有何可能承認自己作為一個“靈魂”已經(jīng)被他自認為想當然的“生活”拋離到了這個無休無止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充分宇宙量子化的“生之前”的“混沌世界”之中?這不正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遭遇到的最無奈最讓人焦慮的問題嗎?“如果此刻我便死去,我又有什么價值?”這是每一個活著的人真正開始思索生死問題的邏輯起點。但影片中唯獨那個叫作“二十二”的“靈魂”沒有這個焦慮,因為它已經(jīng)很久沒有回到生活里,漸漸忘記了靈魂與肉體、生命與意義、永恒與逝去之間的種種滋味。它在“生之前”的宇宙里停留了太長時間,以至于修女特蕾莎、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圣雄”甘地這樣的“靈魂導師”也無法說服“二十二”早日健全人格,回歸生活。
而這一次,喬伊意外地成了“心靈學院”里“二十二”的又一位“導師”。喬伊本無意成為“二十二”的導師,他只是著急如何找到自己的“身體”,去趕赴自己的爵士樂演奏會。而更大的意想不到則是,喬伊與“二十二”陰差陽錯地在“沉醉靈魂”的幫助下回歸現(xiàn)世生活里時,“二十二”意外地進入了喬伊的身體里,而喬伊掉進了一只貓的身體里。影片于是巧妙地讓喬伊這只“貓”轉(zhuǎn)換了一次視角,從“他者”的眼光里重新看見了“二十二”所扮演的那個“自己”,而“二十二”也第一次借助喬伊的身體體會到了久違的對于生命的各種最真切的感受?!岸苯K于明白了一句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的話:假如你在明白了生活的全部真相之后,依舊熱愛生活,你就是英雄。
“二十二”在懂得了生活的真相之后,它把再次奔赴地球的機會讓給了喬伊,使喬伊得以完成那次高端的爵士樂演奏,再次在曼妙的音樂里享受著自己人生的莫大樂趣和成就感。而就在演奏完成之后,他的偶像音樂人告訴他,今后的生活也不過就是這樣繼續(xù)演奏下去,也許會收獲名與利,也許會收獲很多艷羨或嫉妒,當然空虛與茫然、質(zhì)疑與逃避、自信與怯懦等等這些在“生之前”仿佛就已經(jīng)看到的生命所有的瑕疵也會相伴你一生一世,這就是生活的真相。喬伊頓悟了過往的自己對于人生的過于苛刻的認知,他想念起了“二十二”對一塊比薩餅的貪愛、對一根棒棒糖的感恩、對風起時落葉起舞的迷戀、對地鐵站內(nèi)流浪藝人歌聲的莫名感動、對一切真實的喜怒哀樂的羨慕。喬伊終于明白“二十二”已經(jīng)在突如其來的生活真相里完成了自己全部人格的“健全”,“二十二”已經(jīng)有資格去真正活一次,去真正感受生活所給予的每一個真切的“moment”。最終,喬伊在幫助“二十二”完成了重回生活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靈魂學院”的慷慨饋贈——再一次重啟自己生活的機會。
如果你的生活得以重啟,你將會怎樣重新生活呢?這是影片《心靈奇旅》留給喬伊的問題,當然也是留給我們所有人的最后的問題。我們是否將會珍惜所有真實的瞬間?就如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就如同無數(shù)次的感懷“一葉而知秋”,就如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如同佛教常語所言——我們每個人都“本自具足”。我們要做的不過就是時刻不忘自己的“本來面目”,來來去去,花開花落,生命自會孕育屬于每個人的“火花”?!盎鸹ā辈灰欢拍?,不一定偉大,不一定光焰萬丈,但“火花”一定是溫暖的,值得追憶的,也寄托著我們生命里所有平凡卻永恒的光與熱。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