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詩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世界文化的交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日益頻繁地走出去,唐詩英譯的研究對中國文化傳播的歷史研究起著重要作用。本文擬對唐詩英譯從19世紀至20世紀在英國的發(fā)展情況和主要的翻譯家以及作品作出簡單總結(jié),以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歷史溯源作出一些貢獻。
關(guān)鍵詞:唐詩;翻譯;英國
一、引言
埃茲拉·龐德評價中國的詩歌為藏金閣,從中能尋找到下一個世紀的動力,就好像文藝復興的推動力來自古希臘的文學作品一樣。早在19世紀,西方學者便認識到唐詩的價值,并向西方譯介(張曉,2011)。英國出現(xiàn)中國詩歌翻譯追溯至16世紀下半葉,英國學者理查德·伯吞漢姆在1589年所作的《詩藝論》是唐詩傳入西方國家的開端。在18世紀法國漢學家Le.PAmiot開始把唐詩傳入法國,約翰·弗朗西斯·戴維斯在1829年出版了該唐詩譯本。1867年,法國女作家朱迪特·戈蒂耶出版了法譯中國古體詩選集《玉書》(Le livre de Jade),隨后法文版的《玉書》被翻譯成了許多語言版本,包括英文。還有三位杰出的英國漢學家:約翰·弗朗西斯·戴維斯(John Francis Davis)爵士,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和理雅各(James Legge)在唐詩翻譯以及中國文學引入英國和歐洲作出了杰出貢獻。
二、19世紀英國主要翻譯家以及唐詩英譯
19世紀是唐詩英譯在英國和歐洲出現(xiàn)及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英國唐詩翻譯家。
英國漢學家約翰·弗朗西斯·戴維斯(John Francis Davis)爵士是把唐詩翻譯成英語的先驅(qū)。戴維斯對中國文學興趣濃烈,是最早開始系統(tǒng)研究中國古典詩歌的西方漢學家(王燕房燕,2012)。他的中國古典詩歌專著翻譯于1829年出版,包括對唐詩風格的解析以及對李白的傳記描述。1870年出版了譯著《漢文詩解》,翻譯了唐代詩人王涯的《送春詞》(張海晏,2003;王燕房燕,2012)。在戴維斯之前詹尼斯也翻譯過唐詩,然而在他逝世之后他翻譯的唐詩才被命名為《唐詩三百首選集》出版。
著名漢學家,蘇格蘭傳教士理雅各也是最早翻譯唐詩的漢學家之一(江嵐羅時進,2009b)。1861年到1886年二十五年間,理雅各把《四書》、《五經(jīng)》等中國典籍全部譯出,共計二十八卷(何寅許光華,2002)。1861年到1872,理雅各編譯了五卷本中國古典詩歌選集《中國經(jīng)典》并出版,其中包括唐詩譯文(王輝,2003)。理雅各的翻譯作品在當時的西方社會有強大的影響力,并長時間作為權(quán)威翻譯范本為人們所借鑒。英國漢學家偉烈亞力也曾和理雅各一起到中國傳教,在閱讀參考了《四庫全書總目》之后偉烈亞力編寫的譯著《中國文獻錄》1867年于上海出版(江嵐羅時進,2009b),該著作系統(tǒng)而全面涵蓋面廣至今沒有著作可比擬,這本空前之作,不但指明了唐代是中國文學史上詩歌鼎盛的時代,還列出了《御定全唐詩》等一系列重要的書目及其英譯(江嵐羅時進,2009b)。19世紀的英國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對唐詩傳入英國及其歐洲乃至整個西方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三、20世紀早期主要翻譯家以及唐詩英譯
19世紀傳教士及翻譯家把唐詩傳入英國乃至歐洲之后,20世紀早期,唐詩英譯在英國和歐洲繼續(xù)發(fā)展,也是在那個時候,唐詩英譯迎來了第一個高潮。在該時期的唐詩英譯作出重要貢獻的漢學家主要有克萊默·賓,弗萊徹,翟理斯和魏理等。
克萊默·賓是英國著名的漢學家西方國家稱他為“中國古詩專家”,為唐詩英譯做出了杰出貢獻。1904年克萊默·賓在倫敦出版了英譯本的《詩經(jīng)》,1909年出版了其代表性漢詩選譯本《玉琵琶》(郝稷,201;何文靜,2010)和《燈籠節(jié)》。英國翻譯家弗萊徹20世紀初曾擔任英國駐華領(lǐng)事館的翻譯員,也曾擔任過副領(lǐng)事及領(lǐng)事,退休后在中山大學任教,于1919年和1925年先后出版了《英譯唐詩選》和《中國詩歌精華選續(xù)集》。翟理斯也是眾多杰出英國漢學家中重要的一員,他是劍橋大學漢學教授,編著有《華英字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翟理斯所著的《中國文學歷史——唐詩》共48頁,其中包括了孟浩然,王維,崔顥,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韓愈等的詩歌翻譯。
魏理是20世紀上半葉杰出的漢學家和翻譯家,他編著和翻譯的作品多達兩百多種,大多數(shù)有關(guān)中國文化。魏理從1910開始翻譯唐詩,1916年他翻譯的第一部中國古典詩歌譯作《中國古詩選譯》在倫敦出版(梁家敏,2010)。1919年另一本書《中國古詩170首》出版,同年,魏理在倫敦和紐約出版了《中國古詩選譯續(xù)集》,深受讀者喜愛。魏理同時還是第一個把寒山詩歌翻譯成英語的翻譯家,1954年27首寒山的詩歌譯文被刊登在了雜志上,標志著寒山詩歌翻譯的開端。二戰(zhàn)后,漢學中心由歐洲轉(zhuǎn)移到了受二戰(zhàn)影響較小的美國,20世紀五十年代,唐詩英譯迎來了第二次高潮。
四、結(jié)語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文明以及文化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不可估量的瑰寶。而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鼎盛的時期,其影響力之大小不言而喻,因而唐詩的影響力也絕非小覷。唐詩英譯的研究對于了解中國文化傳播的歷史脈絡(luò)以及文化走出國門的方方面面都能有啟示作用。第一個把唐詩翻譯成英文的漢學家是英國的馬禮遜,自馬禮遜1815年翻譯了唐詩之后,英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隨后紛紛涌現(xiàn)出了許多著名的翻譯家以及他們的作品。本文對19世紀到二十世紀早期(也就是漢學中心在歐洲時期)的英國漢學家和翻譯家以及他們的作品做出了簡要整理歸納,旨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中國文學世界傳播的研究作出一點貢獻。
參考文獻:
[1]郝稷.2011.英語世界中杜甫及其詩歌的接受與傳播——兼論杜詩學的世界性[J].中國文學研究,(1):119-123.
[2]何文靜.2010.“楚辭”在歐美世界的譯介與傳播[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5):42-49.
[3]江嵐,羅時進,2009b.早期英國漢學家對唐詩英譯的貢獻[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3-42.
[4]何寅,許光華,2002.國外漢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5]梁家敏,2010.阿瑟·韋利為中國古典文學在西方打開一扇窗[J].編輯學刊,(2):66-68.
[6]王輝,2003.理雅各與《中國經(jīng)典》[J].中國翻譯,(2):37-41.
[7]王燕,房燕,2012.《漢文詩解》與中國古典詩歌的早期海外傳播[J].文藝理論研究,(3):47-54.
[8]張海晏,2003.論道者:中國古代文學論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張曉,2011.唐詩英譯實踐及理論研究回顧[J].安徽文學,(9):205-206.
作者簡介:李胡琳(1992.06-),女,云南昆明人,彝族,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英語口譯,教育教學,高中英語教師,單位:云南長水外國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