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意味著觀念的轉變,思想觀念上的轉變帶來的是藝術觀念的轉變,這一轉變同樣體現(xiàn)在音樂當中。肖邦是浪漫主義音樂家中比較獨特的一位,他的練習曲《離別》是一首飽含浪漫主義色彩與愛國主義色彩的作品。斯拉夫民族的氣質給予了肖邦這樣的音樂氣質,肖邦的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了個人情感與民族語言以及愛國情感的交織。
【關鍵詞】 浪漫主義;肖邦;斯拉夫氣質;愛國主義
【中圖分類號】J62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8-0100-02
一、意識與觀念
什么才是一個時期最本質的精神體現(xiàn)?這個問題的答案毋庸置疑,必然是藝術。
縱觀西方思想史,不同的時代有著對事物的不同認識方式,西方哲學家“伯格森”認為,藝術是打破人性與自然隔閡的直覺的語言。文學、美術乃是具象的、存在與空間的藝術,而音樂則是高度抽象的、存在于時間的藝術。
當一個民族將其民族中最深刻的本質表現(xiàn)在文學和藝術中時,人們就將之稱為“古典主義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是一個追求共性的時期,在音樂表現(xiàn)中,相似的觀念與意識,鑄造了具有共同精神內涵的古典主義音樂。
而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則在追求音樂中的“共性”時,逐漸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二、浪漫的精神
19世紀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是“浪漫主義觀念”最為直觀的體現(xiàn)。這一學說提倡一種稱為“本質直觀”概念,認為通過歸納、推理等抽象的思維方式無法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要想認識到事物的本質,需要用個人的直覺去體會、感受。而這種認識,則是完全主觀的。在音樂中,浪漫主義音樂中所追求的個人情感的抽象化表達,極大程度上是對個人情感的“本質直觀”,這種帶有強烈主觀性音樂觀念,使其與古典主義音樂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也正是浪漫主義音樂這種對“個性”的“狂熱”追求,使浪漫主義音樂成為浪漫主義時期觀念最為出色的“代言人”之一。
浪漫主義音樂與之前的古典主義音樂在觀念上有著本質的不同。舉例來說,博馬舍的《費加羅三部曲》(《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費加羅的婚禮》《有罪的母親》)的前兩部《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和《費加羅的婚禮》分別由浪漫主義作曲家“羅西尼”和偉大的古典主義作曲家“莫扎特”創(chuàng)作成歌劇作品。但是同是出自一位劇作家的兩部作品,卻表達出了不同的觀念。
在《費加羅的婚禮》中,不同的多個登臺的角色皆有不同長度的唱段,使得這部作品將劇中的每個人物的性格都表現(xiàn)得十分豐滿,將主角與配角間的關系處理得十分平衡。而在《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中,這種平衡的觀念完全轉變了過來,作曲家高度追求表達主角的心理活動,從而將其他角色的個性有意地“抹殺”,體現(xiàn)出了明顯的浪漫主義特色。除了在歌劇中,在室內樂、藝術歌曲中也表現(xiàn)出了相同的特征。
而在這一時期,有一位相對比較特殊的音樂家。他的作品雖然僅僅是鋼琴作品,但他在音樂中結合了個人情感與民族情感,充滿了矛盾與沖突,有著濃厚的戲劇色彩。
三、炮火下遠離的玫瑰
肖邦雖然從1831年起就生活在巴黎,但卻始終深愛著他的祖國波蘭。1830年波蘭爆發(fā)了反對俄國沙皇統(tǒng)治的革命,革命失敗后,肖邦來到了巴黎。在巴黎,很多同他一樣的波蘭僑胞們認為應當做一些對祖國波蘭的革命有所幫助的事情,比如創(chuàng)作一部愛國主義歌劇等等。但是肖邦對此并不熱心,他所期盼的是波蘭美好的明天,所以肖邦的音樂中始終貫穿著“希望”。
肖邦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浪漫主義音樂語言。他的作品比起浪漫主義的任何一位作曲家,都更加與古典主義的形式對立。均勻、平衡、經(jīng)濟等因素都不是肖邦的藝術特色,他的音樂是幻想式的、任意的。肖邦崇拜偉大的古典樂派,他的音樂精神很多來自古典樂派,但這些傳承到了肖邦的音樂中就被精神化了。
肖邦曾經(jīng)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練習曲,這是他為鋼琴音樂所做的最偉大的貢獻之一。肖邦的練習曲并不是單純的練習曲,這與之前作曲家的練習曲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肖邦的練習曲除了練習之外,還教會人們如何感受和表現(xiàn)音樂,使得鋼琴練習曲這一體裁的作品從單純的練習曲升華成為一種“藝術化”的練習作品。
由于祖國革命的失敗,肖邦被迫離開祖國波蘭來到巴黎,在這一時期,肖邦創(chuàng)作了很多表現(xiàn)對祖國思念的作品。練習曲《離別》就是其中的一首。
肖邦雖然在一定意義上擺脫了傳統(tǒng)的音樂形式,創(chuàng)作不再受到傳統(tǒng)形式支配,但他的作品中仍然有著比較嚴謹?shù)囊恍┧^的“古典主義范式”。
在曲式結構上,《離別》雖然是一首練習曲,但非?!扒珊稀钡挠兄車乐?shù)娜壳浇Y構,將憂愁的氛圍與緊張不安的情緒合理地安排在曲式布局中,體現(xiàn)出極為強烈的戲劇性對比。
首部是一首由從E大調開始的悲歌,譜首被標記了“cantabile”的字樣,在低聲部連綿不斷的切分音型鋪墊下,高聲部奏出歌謠般的旋律。盡管作曲家使用了四聲部的縱向結構,但在和聲的橫向進行上,卻顯得異常質樸,初看十分復雜的縱向結構,仿佛黑森林一般深沉,襯托著作曲家對故鄉(xiāng)的思念。
樂曲進行到中部,作曲家的心緒貌似被什么東西觸動,情緒開始變得逐漸焦躁不安,對家破人亡的恐懼和外敵入侵的憤怒,化為三度和六度的和聲下行,激動的情緒在和聲進行中不斷被釋放,然而就在情緒稍微得到和解的時候,作曲家通過反向模進再度將焦躁的情緒挑起,通過連續(xù)的下行與模進,情緒的張力被不斷的積攢,在最后的部分,澎湃的激情終于被釋放迸發(fā),焦躁、不安的情緒在踏板的渲染下終于與作曲家的心靈達到了統(tǒng)一。
在經(jīng)歷了“波濤洶涌”的中部之后,再現(xiàn)部的音樂開始逐漸靜了下來,黑森林般深沉的聲音織體再次出現(xiàn),將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帶回到音樂中。在經(jīng)歷了中部焦躁不安的情緒后,首部中始終無法釋放的壓力,仿佛也在歌謠般的悲歌中得到了和解。在作品的最后,作曲家使用了和聲大調,在嘆息般的降六音中,全曲結束。
另外,作品中還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氛圍”的塑造。作曲家用其獨到的和聲構建,鋪墊出具有濃厚憂愁氛圍的音樂“氣場”,盡管看上去,這些和聲結構中充斥著大量的臨時離調以及半音化處理手法,但其核心框架仍然建立在古典主義時期的和聲結構上。在肖邦的所有創(chuàng)作中,都使用了這種極具“個性化”的和聲手法,從而塑造出音樂在感官上的濃厚氛圍,法國的印象派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受此影響而生。
四、古典觀念的浪漫主義“升華”
波蘭是中歐國家,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了這個國家的作曲家多樣化的氣質。北歐國家的冷峻、斯拉夫民族的神秘給予了這片土地獨特的民族文化?!艾斪婵ā薄安_乃茲”,這些在音樂的發(fā)展歷程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且至今仍常被人提及的舞曲,均來自這個國土面積僅有三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家。
舞蹈,是人的天性,在每個民族的這種肢體語言中,充斥著每一個人的激情、熱愛甚至是憤怒,成為每個民族固有的精神體現(xiàn),而這種精神內涵,在肖邦的音樂中被化為三拍子的節(jié)奏樣式體現(xiàn)出來。波蘭音樂中的三拍子有著其獨特的形式,與大多數(shù)三拍子的節(jié)奏樣式不同的是,在波蘭音樂中,節(jié)拍的位置不再決定重音的位置,重音的位置取決于音符的時值長短,比如在波蘭民間音樂中,就有一種叫“agogic”的重音,指的是兩個相連的音符中時值較長的那個。
肖邦的民族認同感是隱晦的。如果欣賞肖邦的音樂,尤其是圓舞曲,會很自然地認為肖邦的音樂有著濃重的沙龍氣息,有著巴黎社交場上甜膩的浮躁。但對肖邦的認識越深入,就越能在他的音樂中聽到一種來自靈魂中的民族氣質,一種來源于骨子里的不屈的、神秘的斯拉夫氣質。而肖邦音樂中所謂的浮躁,僅僅是表象,是對巴黎社交場上的一種“無奈的嘲諷”。
肖邦的波羅乃茲舞曲具有強烈的戰(zhàn)斗氣氛,沸騰著波蘭民族的戰(zhàn)斗血液;他的瑪祖卡中閃耀著輝煌的騎士般的姿態(tài);而在圓舞曲中,又貫穿著柔情蜜意俏皮話一般的幽默氣氛。
除了這些帶有斯拉夫精神的音樂作品中,肖邦還創(chuàng)作了幻想曲、敘事曲和即興曲等諸多體裁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同樣貫穿著神秘的斯拉夫氣質,有時像魔鬼一般的神鬼莫測,有時又像水一般的妖嬈動人,斯拉夫民族的氣質通過肖邦靈性的音樂語言,凱旋一般地閃耀在他的練習曲中。
越深刻認識肖邦,就越能在肖邦的作品中感受到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肖邦的創(chuàng)作核心是多方面的,他將自身鮮明的個性與其愛國主義精神交織在一起,在憂傷中不失頑強,在失敗中不失希望。愛國主義這一主題貫穿了肖邦的全部創(chuàng)作。
人們通常稱肖邦的音樂為“隱藏在鮮花中的大炮”。而這門“大炮”所發(fā)出的“炮彈”卻不僅僅是打到了人們的心中,更是直擊靈魂深處。
參考文獻:
[1]雷達.西方音樂史縱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唐納德·杰·格勞特,克勞德·帕里斯卡.西方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4]夏基松.西方現(xiàn)代哲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于潤洋.現(xiàn)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讀[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6]保羅·羅賓遜.歌劇與觀念[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侯宇辰,男,漢族,天津人,碩士學歷,助教,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