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靖雯
【摘要】 20世紀以來,中西文化發(fā)生了全面碰撞和深度交流,西方文學中的中國形象也逐漸由模糊走向明晰。在毛姆《面紗》和瑪格麗特·杜拉斯《情人》中,盡管都存在西方作家對中國形象的塑造與描繪,但其內在的情感態(tài)度、創(chuàng)作意圖卻有所不同。本文將從人物形象、情感態(tài)度、創(chuàng)作意圖三個角度出發(fā),對這兩部作品中的中國形象進行對比分析。
【關鍵詞】 《面紗》;《情人》;東方形象;對比
【中圖分類號】I56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1-0021-04
文學理論家薩義德在《東方學》中指出,東方只不過是西方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方,是西方“意識形態(tài)虛構語系”。西方作家將權威加之于他們想象中的“東方”之上,“重建”了東方,使東方成了西方反思自我和社會問題的參照。在比較文學形象學的范疇里,“形象”所蘊含的是不同民族間“想象的互相詮釋”,兼具“意識形態(tài)”和“烏托邦”的價值功能。一方面,西方作家有浪漫化的東方情結,將東方當成了一個各方面合乎他們愿想的政治清明、道德崇高的烏托邦世界,即“烏托邦”功能;另一方面,這并不意味著西方文學中的東方形象全然是光明的——厭惡和恐懼同樣在里面占有一席之地,此時則表現(xiàn)為“意識形態(tài)”功能。從毛姆的《面紗》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中,我們可以窺見西方文學中東方形象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傾向。以下將從人物形象、情感態(tài)度和創(chuàng)作意圖三個不同角度出發(fā),對《面紗》和《情人》中的東方形象進行對比分析。
一、形象:希望凈土與黑暗地獄
在《面紗》中,中國形象的集中展現(xiàn)來自一個英國人韋丁頓和他的中國妻子。韋丁頓雖然流著英國的血液,但是他的思想、品味已然完全中國化了,他在多處英殖民地擔任過官職,能講一口流利的中國話,經(jīng)常冒出中國歷史里的故事,對中華文化感受頗深。這使凱蒂對他產生了懷疑,認為他是不是“已經(jīng)站到了中國的一邊,覺得在歐洲生活的是一群野蠻人”①。果然,韋丁頓告訴凱蒂,“我不信天主教。我把自己看成是英格蘭國教的信徒。英格蘭國教嘛,就是什么也不怎么信的委婉提法?!雹趯τ趮邒邆冊谥趁竦氐膫鹘袒顒?,韋丁頓認為“她們被騙了。她們是受到愚弄的傻瓜?!雹鄢艘徊糠峙険艋浇痰难哉摚任烈卟』歼@一類看似“慈善”的活動也被他解開了虛偽的面紗:瓦爾特來到湄潭府其實并不是因為他是一個仁愛之士,也并非完全是出于科學需求。雖然韋丁頓和凱蒂有時立場并不相同,不過他與凱蒂都擁有一顆悲憫之心,在他的眼中,這個世界完全是荒唐、愚昧的,只有中國的“道”方可拯救蒼生。在韋丁頓的思想中,韋丁頓認知中的“道”亦是合乎中國傳統(tǒng)儒家和道家的精神義理的:他關于“道”的理解其實和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和“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的辯證法思想一致;同時,韋丁頓也信奉儒家“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的中庸思想。從這些角度來看,韋丁頓的言行是基本符合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處世哲學的,可以近似看作一位“精神中國人”。
韋丁頓的中國妻子是他在大革命中解救的一個清朝貴族,這位滿洲格格愛上了他并義無反顧地與他私奔?!皾M洲格格”這個形象也具有極強的象征性:在凱蒂眼中,“她的舉止溫文爾雅,慢條斯理,凱蒂覺得她略有羞澀,但同時對來客充滿了好奇?!雹堋皠P蒂覺得她從未見過什么像這雙柔弱、精致的手一般惹人愛憐。這雙手無疑暗示了綿延了上百年的貴族教養(yǎng)?!雹荨八淖私o人印象很深,得體大方,絲毫不顯拘謹。涂滿胭脂的臉上,一雙眼睛機警、沉穩(wěn),深不可測。她是不真實的,她像是一幅畫,纖弱優(yōu)美,使得凱蒂相形見絀。”⑥毛姆借凱蒂之口描繪出了他心目中東方的樣子:古老、玄異、深邃、優(yōu)雅,滿洲格格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給了凱蒂以巨大的震撼和洗禮。凱蒂說:“似乎世俗眾生的忙忙碌碌、苦樂哀愁,在這位滿人面前都是荒誕不經(jīng)的。這張色彩艷麗的面具后面,隱藏的是對世間萬物的真知灼見,她五指修長,握的是這個未知世界的鑰匙?!?⑦可以說,這正是毛姆心目中的東方文明:是救世良藥,是理想信仰,與之相比,西方文明則淪為粗俗野蠻。
如果說韋丁頓和他的中國妻子的形象展現(xiàn)了中國悠久古老和智慧深邃的一面,那么《情人》中的“中國情人”則更像是種族陰影下懦弱麻木的縮影。故事的女主人公“我”首次遇見中國情人的時候如是說:“在那部利穆新汽車里,一個風度翩翩的男人正在看我。他不是白人。他的衣著是歐洲式的,穿一身西貢銀行界人士穿的那種淺色柞綢西裝。他在看我。看我,這在我已經(jīng)是習以為常的了。在殖民地,人們總是盯著白人女人看……”⑧風度翩翩的“他”坐在汽車中,看起來非常富有,盡管并非是白人,不過卻給人一種西化的感覺。不過在隨后的故事情節(jié)里,盡管這位情人打扮入時、舉止儒雅、家境富裕,卻由于膚色問題受到“我”家人的不公平對待。而且在“中國情人”在與“我”的愛情中,他也已經(jīng)被女性化了:一直是白人女性決定著兩人之間的變化,情人是受到我的吸引(“他”最開始搭訕時,是“膽怯”“打顫”的),是“我”最先走向他的轎車,也一直是我先釋放出激勵性的暗示;同時,兩個人的性愛過程也是“我”主動引導,白人女主人公是整個故事的絕對主導者。作者通過文本的描述,習慣性地運用“中國人的敗類”“奴性”等一些貶義性語匯來形容這位中國情人:和白種男人進行對比,黃皮膚的中國情人地位低下、性格懦弱。盡管愛著白人女孩,但是受制于家族和種族的威逼,他委曲求全,不得不放棄兩人之間的感情。他麻木軟弱,沒有反抗的靈魂,盡管他希望能夠與白人女孩走在一起,并按照西方人的樣子裝飾自己,然而,原生的膚色決定了黃種人永遠不會得到白種人的認同。
二、情感:仰慕崇敬與鄙夷蔑視
法國比較文學學者亨利·巴柔對“形象”一詞的解釋是:一切形象都源于“自我”與“他者”,“本土”與“異域”關系的自覺意識之中,即使這種意識是非常微弱的,因此形象就是對兩種類型文化現(xiàn)實間的差距所做的文學或非文學的,且能說明符指關系的表述。學者孟華也在其作品《比較文學形象學》中表示,異國形象屬于對一種文化或一個社會的想象。從這個角度來說,作者在注視作為異國的“他者”時,“他者”形象也在側面?zhèn)鬟f了作者這個注視者、言說者、書寫者的某種形象?!睹婕啞泛汀肚槿恕愤@類異國文學中的東方形象中包含了作家對于東方世界的印象和認知,由于形象本身的不同特點,自然也反映出了不同作家對于東方的不同情感態(tài)度。
在《面紗》中,凱蒂剛來到湄潭府時,她的內心充斥著陌生感和排斥感:中國的景觀不僅神秘,而且恐怖:小河、白霧、小舢板處在“鬼魅般的光影中”;死亡隨時隨地會出現(xiàn),人們像蒼蠅一般死亡,所到之處總能聽到哭喊聲,看到“衣衫襤褸的苦力們抬著棺材”匆忙走過。毫無疑問,在凱蒂的眼中,湄潭府就是一個東方地獄,充斥著詭異、骯臟、瘟疫等暗黑元素,可以說,“湄潭府”作為一個負面性的象征符號延續(xù)了西方關于中國滯后形象的歷史“套話”書寫。
然而,凱蒂離開湄潭府時,對湄潭府的印象則與前期有很大出入,她看到了一幅淳樸寧靜的田園景象:稻田、農舍、竹林、陽光,一切猶如仙境一樣寧靜怡人;陳舊的圍墻環(huán)繞著小城,使她聯(lián)想起彌撒書中描述的“基督小鎮(zhèn)”。事實上,作者并沒有告知讀者湄潭府的疫情已經(jīng)得到有效控制,湄潭府的城市景觀也沒有在短時間內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么出現(xiàn)這種場景的原因只能是凱蒂心境和認知的轉變,而這種轉變則直接關聯(lián)者則是上文已經(jīng)提到的韋丁頓:在韋丁頓眼中,中國并非只是瘟疫肆虐的黑暗地獄,更是隱藏著智慧和真理的希望凈土。凱蒂眼中的落后文明,在韋丁頓看來恰恰是寧靜純樸的美麗田園。盡管作者借韋丁頓之口對中國的一些方面給予了肯定,但是毛姆對于中華文化并非全部接收。按照小說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來看,凱蒂于二十世紀初隨瓦爾特來到中國,這時的中國社會和文化正在發(fā)生重大變革,而作者并沒有將主要故事背景放在上海、香港這樣受先進文化影響較大的城市,反而是虛設了一個叫湄潭府的較為落后的南方城市。究其原因,是因為湄潭府作為一個尚未完全被西方文明“開化”的地方,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中國的原始樣貌和傳統(tǒng)文明,再反觀毛姆對于韋丁頓和滿洲格格的書寫,不難看出,作者對韋丁頓身上“信奉中國傳統(tǒng)儒道義理”和滿洲格格身上“對于舊有生活習慣的延續(xù)”給予了重點刻畫,而凱蒂的轉變較多的來自中國文化中較為“傳統(tǒng)”的那一面,這也反映了毛姆在中國新舊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他更青睞于悠久深邃的傳統(tǒng)文化。事實上,他對當時中國的狀況持批判態(tài)度,《面紗》的外部環(huán)境是毛姆內心現(xiàn)代中國的寫照:戰(zhàn)亂與疫病造成的烏煙瘴氣,他向往的是中國古老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毛姆來中國時正值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開展之時,毛姆對這場運動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是一群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留學生在毀滅他所仰慕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種文化,最古老的世界知名文化被粗暴地掃蕩著。從歐美留學歸來的學生們,正把這種自古以來一代接一代建立起來的東西無情地踐踏著,而他們卻拿不出東西來代替?!雹釓闹锌梢钥闯觯髡哒J為當時中國真正的出路當是向內探求自身積蓄數(shù)千年的悠久文明,從中尋找救世之路;并非是向外“師夷長技”,因為在毛姆眼中,與精深玄妙的中華古老文明相比,西方文明則淪為粗鄙和野蠻。
而對于瑪格麗特·杜拉斯來說,粗俗和野蠻卻是東方世界的代名詞,東方理應是被西方教化、殖民化的尚未完全開化的民族。杜拉斯筆下的中國情人,是作者對當時中國現(xiàn)實的一種描述,同時又負載著法國社會彼時對于中國的想象和認知。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在西方人的世界觀中,中國人是骯臟的、落后的、自卑的。薩義德在《東方學》中對這一現(xiàn)象也有所描述:在西方人的眼里,“東方人生活在東方,過著悠閑自在的東方生活,沉迷于東方的專制與縱欲之中”,“中國人酷愛抽大煙和一夫多妻制”,相似表述在《情人》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杜拉斯在某種程度上順從、延續(xù)了這種定式化、模式化的思維套話。
根據(jù)前文的分析,“中國情人”的形象大約可以概括為:家財萬貫、性格軟弱自卑、在白種人面前奴顏婢膝,在自己家也是抬不起頭的附庸。作者通過塑造了中國情人的形象,同時也從“我”的視角傳遞了杜拉斯自己對于中國(“中國情人”就是杜拉斯眼中中國人的典型形象)的態(tài)度和看法:首先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西方人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費盡心思想要打開中國的國門,為的就是攫取中國的財富、掠奪生產資料和開拓海外市場,中國總是與絲綢、美玉、金子掛鉤,但與富有成反比的則是中國人地位的低下和對于外族入侵的隱忍態(tài)度,“中國情人”性格軟弱自卑的一面是面對喪權辱國的條約,清政府對外一再退讓的象征。而在白種人面前的奴顏婢膝展現(xiàn)的則是西方人對于東方人的優(yōu)越感和傲慢與偏見。
七年后出版的《中國北方的情人》中的“中國情人”形象得到了發(fā)展。顯然,后一個“情人”比前一個更加高大俊美、優(yōu)雅成熟、自信主動,也與白人女孩的家人有了一定交流。但實質上,二人都是沉默的“他者”,不管是《情人》中那個膽小懦弱的“他”,還是《北方》中已經(jīng)具備一定自信和風度儀態(tài)的“他”,同樣都是被白人少女觀看的對象。并且,在兩性關系上,處于主導和支配地位的依然還是女孩。杜拉斯成長于印度,深受東方文化的影響,但同時她也沒能擺脫種族觀念的影響:“面對西方經(jīng)常處于一種失語與無根狀態(tài),卻在面對東方時又具有西方人的優(yōu)越感?!笨傊?,雖然“中國情人”的形象得到了進一步的美化,但囿于東西文明差異的鴻溝,他的地位不會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三、意圖:自我反思與優(yōu)越凌駕
盡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態(tài)度的流露上,《面紗》和《情人》似乎走向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對立面,但筆者認為,這兩部作品在創(chuàng)作意圖上是殊途同歸的。
作品是作者的創(chuàng)造,“從文本書寫開始到結束,或更確切地說,從書寫者確定文本書寫的第一念頭起始,直至文本最后完成交付于公眾,書寫者的全部思考與表達方式,都將被視為作者主體自覺作用的意圖?!币鈭D貫穿作者創(chuàng)作的始終,滲透在作品的方方面面,即使作者去世,意圖仍然在場,存在于作品之中,它的“滲透與決定力量,貫穿于文本理解與闡釋的全部過程之中”。創(chuàng)作意圖是作者進行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目的、計劃或打算。作品中無論是已經(jīng)形成明確的思想,或是模糊的情感意向,總是和作者對自己作品的態(tài)度、看法、創(chuàng)作的動因有著明顯的聯(lián)系。根據(jù)上文已經(jīng)分析過的“東方形象”本身以及內蘊于形象之中的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結合作者的生平與時代背景,可以推知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毛姆自小父母雙亡,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yǎng),由于矮小和口吃常受到侮辱,養(yǎng)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他有過五年的習醫(yī)生涯,在一戰(zhàn)期間做過火線救傷員,也做過間諜和密使。1915年毛姆與一位有夫之婦生下女兒,次年結婚。1919年毛姆和秘書來到中國。從以上毛姆的生平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不少“橋段”與《面紗》的情節(jié)是相似的:如瓦爾特的孤僻敏感和醫(yī)生職業(yè),人物畸形的婚姻愛情狀況以及小說發(fā)生的戰(zhàn)爭背景等。亨利·巴柔認為,就好比是一個人創(chuàng)作的作品,在設計異族形象的過程中,其實是作者對所處社會的一個反映或體現(xiàn)。結合毛姆筆下的中國來看,作為“他者”形象,這種形象不僅包含了作者自身的審美藝術體驗,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整體看法、觀念與想象。英國文學中的東方形象常常容易陷入烏托邦與地獄極端的兩面,這是作為與英國文化相異的“他者”存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英國作家以這一“他者”反觀、反思自我,也反映出了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的特質。1914—1918 年爆發(fā)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充分暴露出西方政治文化制度的弊端,也完全打碎了歐洲文明的神話,給西方世界帶來了難以彌補的心靈創(chuàng)傷,同時也踐踏了歐洲人的自信心和優(yōu)越感。對于毛姆等一眾具有憂患意識的作家而言,他們在不斷反省的過程中,又一次將目光轉向東方,尤其希望從中國的古典哲學中尋找醫(yī)治西方痼疾的藥方。事實上,毛姆贊揚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儒道文化,面對歐洲文明的幻滅,在直面反思自身文明的同時,將目光轉向東方,期望以東方文明作為療救的良藥,讓西方人走出戰(zhàn)爭后的精神困境。
瑪格麗特·杜拉斯是一位法國作家,她于1914年生于印度。1929年的時候,年僅15歲的杜拉斯認識了一位中國男人——李云泰,他的資助讓她脫離了貧困,同時也是第一個她終身無法忘卻的戀人??梢哉f,《情人》是作者根據(jù)自己早年的經(jīng)歷寫就的一部自傳體小說。根據(jù)杜拉斯在小說里對中國情人、殖民者與殖民地的表述,可以看出她深入骨髓的種族歧視與優(yōu)越感。這是一種與《面紗》中不同的“他者”形象——無論是中國情人,抑或是殖民地的東方女人,無不以高攀上“高等”的西方人為最高目標,放低姿態(tài),委曲求全。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逐漸成為西方列國眼中的殖民對象。在歐美人的眼中,中國擁有源源不斷的物質資源,他們對東方有著無法抑制的渴望,中國人在他們眼中是懦弱、自卑、骯臟、虛偽的。而出于種族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在后殖民話語里,《情人》通過凌駕于東方人之上的描寫,既滿足了西方人民對東方世界的好奇心理,又彰顯了西方的強國地位,迎合了法國的主流價值觀,使法國人在閱讀時得到了相對于東方而言的心理自信。
四、結語
卡爾維諾說過:“他鄉(xiāng)是一面負向的鏡子。旅人認出那微小的部分是屬于他的,卻發(fā)現(xiàn)那龐大的部分是他未曾擁有,也永遠不會擁有的。”從中世紀的東方游記到18世紀的“信札”,從19世紀的浪漫主義文學到20世紀的現(xiàn)代派文學,東方一直是西方作家樂于描寫的對象,無論是迷戀向往抑或是恐懼鄙夷,都是西方作家“東方情結”的一部分。對于西方文明的轉型而言,他們都希望能夠通過東方來尋找希望和突破口,從現(xiàn)實層面來看,東方能夠為西方帶來一個完美的想象,引導他們不斷地審視自我、突破固有文化的束縛。20世紀以來,工業(yè)革命、世界大戰(zhàn)不僅改變了世界的經(jīng)濟政治格局,同時留給精神的依然是來自靈魂深處的迷惘與空虛,現(xiàn)代西方人對于西方傳統(tǒng)所強調的“理性”、人文觀念甚至于宗教信仰產生了動搖和懷疑,在精神危機日益嚴重之時,西方作家選擇了向外探求解救的良方,無論是隱藏著智慧與“大道”的烏托邦,抑或是在傲慢與偏見的審視中存在卑劣的下等民族,這兩種對異國形象的闡釋都是為了對自我進行更為深刻的觀照、完成自我的確認、最終實現(xiàn)超越。就好比文學批評家瑞恰慈強調的:“東方其實就好比是一面鏡子,讓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但是一直無法看到鏡子的另外一面——東方?!蔽鞣阶骷夜P下的中國, 不管是可愛的抑或是可憎的,都是被構建出的他者形象,亦是西方文化自身的投影。
注釋:
①毛姆著,阮景林譯:《面紗》,重慶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頁。
②毛姆著,阮景林譯:《面紗》,重慶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頁。
③毛姆著,阮景林譯:《面紗》,重慶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頁。
④毛姆著,阮景林譯:《面紗》,重慶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頁。
⑤⑥⑦毛姆著,阮景林譯:《面紗》,重慶出版社2012年版,第172頁。
⑧瑪格麗特·杜拉斯著,王道乾譯:《情人》,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版,第19-20頁。
⑨毛姆著,唐建清譯:《在中國屏風上》,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版。
參考文獻:
[1]張艷花.毛姆與中國[D].上海:復旦大學人文學院,2010.
[2]申利鋒.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我國毛姆研究[J].外國文學研究,2001,(04).
[3]杜平.英國文學的異國情調和東方形象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05.
[4]毛姆.面紗[M].阮景林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5]陳召榮,李俊花.“中國情人”形象塑造中的文化想象——以杜拉斯小說《情人》和《中國北方的情人》為例[J].武夷學院學報,2008,(01).
[6]王若丁.異國形象與他者——從比較文學形象學和后殖民主義角度解析《情人》[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
[7]黃葒.中國視角下的瑪格麗特·杜拉斯[J].當代外國文學,2007,(01).
[8]瑪格麗特·杜拉斯.情人[M].王道乾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9]瑪格麗特·杜拉斯.中國北方的情人[M].施康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