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博
摘要:自古以來,我國就尤為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其對我國的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的繁榮興旺提供了保障。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但其本質的精神內涵并沒有改變。在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學生的愛國觀念較為淡薄,愛國行為缺乏理性等情況的出現,都對愛國主義教育產生了不利影響。面對這樣的情況,教育工作者應充分重視這些問題,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開展。文章簡單闡述了愛國主義的概念,對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感現狀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對當代新青年弘揚愛國主義的途徑進行了探討,詳情如下。
關鍵詞:大學生;愛國主義;愛國教育
前言
愛國主義是我國民族精神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將各個民族同胞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精神紐帶。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應認真分析該工作內容出現的問題,尋找有效的解決方式,轉變教學方式,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濃厚的愛國情感,引導大學生通過自身努力,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一、愛國主義的概念
愛國主義的內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會隨著國家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也會在不同社會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征與需要,其內容也會得到豐富與完善。那么,愛國主義的具體內涵是什么?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又該如何開展?是需要教育工作者重點研究的熱點問題。何為愛國主義?簡單來說,愛國主義就是一個人對其所屬國家的熱愛,會無條件維護國家尊嚴與利益,它是每位公民應當履行的義務,更是每一位公民的職責。另外,在更深層次的內涵上,愛國主義更是一種行為準則,需要我們付出實際的行動,而不是空喊口號。在客觀條件的影響下,各個國家愛國主義的界定也是存在差異的,也會隨著國家的發(fā)展而進一步升華,就我國的發(fā)展情況而言,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的主要目標是爭取國家獨立,而在改革開放之后,愛國主義的內涵就變成了尋求國家富強。十八大以后,愛國主義又有了新的內容,愛國主義要求我們實現中國夢。同時,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愛國主義是開放的,是立足于深厚文化底蘊之上的,其也是維護各民族和諧穩(wěn)定的根基。
二、當代大學生愛國情感現狀
1.愛國情感強烈
在現階段的環(huán)境中,大多數大學生都有著較為強烈的愛國情感,也能夠將之實踐于一些活動中。例如,在高校的社團中,會經??吹揭恍┮浴皣鴮W”、“書法”“詩詞”為主題的社團,利于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社團活動中,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這就是學生認同民族文化、弘揚、尊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也是愛國的行為表現。同時,在政府組織的公益性活動中,也常常能夠看到大學生的身影,他們積極參與志愿活動,響應國家號召,也是愛國的表現。另外,近幾年的大學生志愿支教隊伍愈加龐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yè)之后,投身到了家鄉(xiāng)建設中,這種種可喜的變化都能夠說明大學生的愛國情感愈發(fā)強烈。
2.愛國行為缺乏理性
在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下,部分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他們的實踐機會也較少,出現了一些高分低能的教育情況。在此種問題的影響下,大學生的愛國行為難免會缺乏理性。一方面,在面對一些損害國家利益的事情時,一部分學生會優(yōu)先考慮自身的利益,當愛國行為“損害”到自身利益時,他們會選擇視而不見。另一方面,一些學生愛國的出發(fā)點是正確的,但行事較為沖動。就釣魚島事件來看,在事情發(fā)酵期間,我國多地的民眾自發(fā)組織了一些反日游行活動,其本質是愛國主義的行為表現。但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卻有一些民眾在沖動之下打砸日系車、店鋪,嚴重影響了一些無辜人員的身心健康,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這樣以“愛國主義”為旗號的不理性行為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很多大學生非但沒有譴責這樣的行為,卻紛紛在網絡上聲援這種行為,甚至效仿。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做出反思,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時,需要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內容,引動學生理智愛國。
3.愛國觀念淡薄
在當前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中存在許多不足,加之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導致許多大學生的愛國觀念較為淡薄,他們對國家與民族缺乏發(fā)自內心的尊重與熱愛。很多大學生在進行愛國主義方面的學習時,對相關理論知識、世界形勢、我國國情等內容,只進行了大體上的了解,對黨的理論成果、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果知之甚少,在愛國態(tài)度上較為冷漠。黨十九大的召開本是舉國盛事,在會內容應是我們研究、學習的熱點,但作為未來社會主義社會構建的主要參與者——大學生,對十九大會議的召開時間都不太明確,也不清楚會議上提到的主要成果,甚至不會主動去學習與十九大有關的知識內容。即便學校曾組織學生集體收看、學習關于十九大的報告,但是就實際的考察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并沒有抱有認真的態(tài)度,多是敷衍了事。隨著一些思想認知的改變,一些大學生對國家大事與政治的態(tài)度愈發(fā)冷漠,存在“事不關己”的心態(tài),這是愛國主義教育存在不足的顯著表現。
三、當代新青年如何弘揚愛國主義
1.夯實思政理論,強調愛國觀念
愛國主義教育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夠完成的事情,需要教育工作者長期的引導與強調,在教學工作中常常講授思政理論,向學習強調愛國觀念,引導學生正確愛國、理性愛國。在具體的教學安排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種方式著手:第一,組織學生定期學習關于黨的知識內容,使學生能夠對黨、國家歷史有較為全面、整體的認識。第二,要求學生每周寫一篇學習心得,對近期所學到的思政理論、愛國觀念進行深層次的剖析。同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交流會,鼓勵學生交流學習心得,使學生在聆聽、探討的過程中,豐富自身對愛國主義的認知。第三,鼓勵學生針對近期發(fā)生的有關“愛國”的事件進行評析,鼓勵學生盡情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與具體的知識理論結合起來,使自己的觀點更具說服力。通過這樣的教學安排,鼓勵學生學習思政理論、培養(yǎng)學生愛國觀念、引導學生愛國行為,就不再是空想,而是被落到實處,利于促進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順利推進。
2.探索各學科知識,與愛國主義充分融合
愛國主義教育并不是某一位教師的責任,也不是某一特定專業(yè)學生的學習重點,而是學生都應學習的內容,也是各專業(yè)教師都應該涉及的教學內容。任何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都應該將愛國主義同本專業(yè)知識內容相結合,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愛國主義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愛國觀念。例如,在文學、歷史方面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同愛國主義相結合,近代史中涉及到了許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教師可以講述一些歷史小故事,讓學生清楚認識到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認識到當時愛國人士濃厚的愛國熱情。教師可以講述如下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我國外交人員奔赴巴黎參會,在此期間,我國一位外交官受到了他國警察的羞辱。警察將我國外交官的辮子綁在了大橋上,毆打、侮辱我國外交官。所幸,我國外交官被一位愛國商人解救出來,而后,我國外交官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跳河自盡。這樣的故事,利于促進學生思考愛國主義的意義,無論是怎樣的情況下,國家利益是高于一切的。在當今的國際環(huán)境下,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然今非昔比,我們更要有憂患意識、愛國觀念,將愛國主義教育真正落實到生活中每一個細節(jié)中,幫助當代大學生踐行自身的理想與信念。
3.借助儀式與活動,弘揚愛國主義思想
愛國主義教育的貫徹落實,需要相關從業(yè)人員組織一些活動,使學生在活動、儀式中深刻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并切實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在這一部分內容中,高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愛國主義教育”演講比賽,鼓勵學生在比賽中聊一聊自己眼中的愛國行為,說一說當代大學生哪些行為與愛國主義教育是相悖的,在平時的生活中又需要怎樣改正。另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革命根據地參觀學習,了解黨的歷史以及建國至今發(fā)生的歷史事件,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前人無畏的愛國精神,學習他們義無反顧投身國家建設的高貴品質。通過一系列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學生的價值觀念、行為選擇都會有一些轉變,其愛國意識會更為強烈。
結語
總而言之,愛國主義教育是教育工作中極為重要的內容,任課教師應認識到這一點,并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工作中。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要構建者,教師需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yǎng)他們濃厚的愛國意識,引導他們理智愛國,鼓勵其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肖濟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1(03):46-47+56.
[2]楊雯瑞.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探究[J].大學,2021(24):84-86.
[3]肖愛民,于應華.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狀況調查報告[J].改革與開放,2020(23):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