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范真
銷售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成交??v觀各行業(yè),銷售冠軍不一定是學歷最高、最能說會道的那個,卻是表達模式最接近客戶思考模式的那一個。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一位大學生穿上一件名牌外套進入教室。該學生自我預估有一半的同學能注意到他身上的名牌外套,但是最后的統(tǒng)計結果卻出乎意料,只有23%的人注意到他的穿著。這個實驗說明,我們總認為別人對我們會倍加注意,實際上卻并非如此。由此可見,我們的自我感覺的確占據(jù)了精神世界的重要位置,往往會不自覺地放大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而且通過自我的專注,還會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在心理學中,這種現(xiàn)象被稱之為“焦點效應”。這是人類的普遍心理,也是心理學中所公認的一個事實: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在銷售的過程中,銷售高手都會把握這個共同點——不輕易放過任何細節(jié),從極小的微弱優(yōu)勢出發(fā),直至找到對方的核心需求點。
銷售人員應該明白,每一位客戶都更加關注自己,他們永遠是為了自身利益而購買。如果想要談成某個客戶,就應該善于利用其心理上的焦點效應,不僅要以客戶為中心去尋找他的需求并滿足其需求,還要讓客戶在整個過程中感受被重視、被關懷。
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個例子。兩家鏡架公司的銷售人員甲、乙,分別到同一家眼鏡零售企業(yè)上門推銷。
甲到了客戶辦公室,就開始滔滔不絕地介紹自己的商品質量有多么的好、多么的實用,如果不購買的話會多么的可惜,結果客戶毫不客氣地打斷了甲的介紹,甲最終黯然離開。
乙到該客戶辦公室推銷時,卻是另外一種狀況。他一邊觀察房間內的擺設和布置,據(jù)此揣測客戶的消費品位和喜好,一邊尋找話題與客戶閑聊。在介紹自家公司的商品之前,乙首先詢問客戶目前店里哪些價位的產品好銷,什么樣的款式和檔次更適合客戶的門店,并且認真地為客戶分析公司旗下不同規(guī)模的門店分別有哪些優(yōu)勢;同時,哪些商品能夠給不同的門店帶來多少潛在的利益,又或者可以省下多少開銷等。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乙?guī)涂蛻暨M行了一定的市場分析,讓客戶感受到了其真誠和專業(yè),最終不僅得到了客戶的信任,更獲得了后續(xù)的訂單。
在銷售的過程中,客戶都具有這樣的心理:既注重商品給自身企業(yè)帶來的價值,同時也希望得到銷售人員對自身企業(yè)的關心和重視,如果商品不錯,銷售人員表現(xiàn)了足夠的重視,那么客戶就會很樂意達成交易,甚至建立長期的伙伴關系。銷售高手都是站在客戶的立場,為其謀利的同時,獲得客戶的認可,進而取得成功。
全球銷售暢銷書《銷售圣經》的作者、著名銷售專家杰弗里·吉默特說過:“人們更喜歡從朋友、而不是從銷售員那里買東西。”
銷售人員把客戶當成朋友或親人,就要在真誠服務的心態(tài)下,努力將自己塑造成為一位善解人意的聆聽者,成為一位專業(yè)的建議者。以客戶為中心,把客戶最關心的東西放在前面,既是一種銷售策略,也是一種良好的銷售心態(tài)。每一個銷售人員在平時的工作過程中要多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客戶,換位思考,多用朋友的心態(tài)去推薦自己的商品,這樣不但能化解許多矛盾,還能帶來更大的業(yè)績。
客戶決定購買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其背后的某些需求,但眾多同類商品中選擇哪一種、眾多商家中選擇哪一個呢?這就涉及到客戶的購買價值觀,銷售高手更懂得發(fā)現(xiàn)客戶獨特的購買價值觀,進而調整銷售方式及商品介紹過程,以便滿足客戶個性化的潛在需求。
要想成為頂尖的銷售人員,必須要知道客戶購買你的商品是想滿足哪些需求,進而適時調整商品的介紹方式,以滿足客戶的購買價值觀。建議在找出客戶真正的需求及其購買價值觀前,先不要介紹商品,而是提出恰當、合適的問題。
提問,在銷售工作中是一種頗具價值的能力。頂級的銷售高手往往會把講話的機會留給客戶,客戶說得越多,他們能獲得的信息就越多。他們的傾聽,也并不是任由客戶信馬由韁,而是用提問幫助客戶達成認知協(xié)調,促進他們自己得到答案、做出決定。
在此,分享“提問四步曲”,希望能幫助大家快速成為銷售高手。
首次談話,面對戒備心較強的客戶,需要先營造融洽的談話氛圍,從基礎提問開始,同時主動自我披露,盡早讓客戶了解你的公司,以及你的從業(yè)背景,讓之后的對話更順暢。要時刻關注對方的表情和語氣,注意時機,確認對方的理解程度,這樣才會減少信息差。
在切入式傾聽環(huán)節(jié),首先認真回答客戶的問題,讓客戶感覺到容易溝通,進而愿意傾聽。特別是在對還未建立合作的客戶的拜訪中,如果不認真回答客戶的問題,只顧著提問,就會損害我們在客戶心中的印象。
認真回答的前提條件,就是要聽到客戶的弦外之音。用漂亮的“開場白”,引導出客戶的真實想法。
這一步包括深入提問和積極傾聽。在深入提問之前,首先要了解提問的金字塔結構:將最重要的信息放在頂點,分解后的各個細節(jié)信息分組作為支撐的理論構造。越接近頂點,越是高度抽象的信息,越接近末端,就越是具體細分化的信息。其要點包括:
“您說的是這樣嗎?”——換句話表達原來的信息。
“具體是指什么呢?”——更能接近底端。
“為什么呢?”——攀登到金字塔頂點。
“還有別的嗎?”——最后通過側面提問可以有效找出遺漏的信息。
深入提問,可以再次將話語主導權放回到對方身上,引導客戶盡情表達,以增加銷售人員的傾聽時間。
所謂“積極傾聽”,就是真正關心對方所說的內容。
當客戶講出情況之后,銷售員的問題會變得更加明確。當想要確認或驗證假設時,可以通過深入傾聽,進入讓客戶開口說話的模式,從而了解更多信息。
在與客戶的溝通中,如果能做到傾聽、理解,實踐以上4步的有效提問,相信離頂級的銷售高手也就不遠了。
經濟名詞
沉沒成本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時,不僅要看這件事對自己有無好處,還要看過去是否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那些已經發(fā)生的、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在經濟學中,沉沒成本是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不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還要同時考慮沉沒成本。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沉沒成本”:人們在作價值判斷時,應該考慮現(xiàn)時的成本和效益,而不應考慮過去的成本和效益,因為過去的成本與現(xiàn)實的判斷是沒有關系的。
例如,有一位女士花100元看一場演唱會,因為其中有她最喜歡的一位歌星。但是最終這位歌星因故不能來,而且當天晚上下了暴雨,出門前往觀看變得更加困難。那么,她會選擇放棄不去現(xiàn)場觀看而待在家里嗎?從經濟學角度講,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即應拋開浪費100元的念頭,而應考慮交通成本及其他可能的損失。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一般都會選擇去。因為已經買了票,如果不去就浪費了。這可能源于對“浪費”資源的擔憂和焦慮,我們稱之為“損失憎惡”,而這種情緒的影響正是廣大商家更應該關注的內容。
銷售心理學 Tips
①顧客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占了便宜的感覺。
②不與顧客爭論價格,要與顧客討論價值。
③沒有不對的客戶,只有不好的服務。
④賣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賣。
⑤沒有最好的產品,只有最合適的產品。
⑥沒有賣不出的貨,只有賣不出貨的人。
⑦成功不是運氣,而是因為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