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紀暉
(北京市回民醫(yī)院民族醫(yī)學科 北京 100072)
腦卒中的特點是起病急而且變化快,其按照病理機制可分成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在臨床上的致死率、致殘率均很高。據(jù)統(tǒng)計,有70%以上的腦卒中患者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上肢癱瘓,以手功能障礙最多見[1]。上肢(尤其是手部)為人們?nèi)粘I钪凶畛S玫闹w部位,一旦因腦卒中而出現(xiàn)功能受損,會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造成嚴重影響。搦(nuò 握)藥療法是回醫(yī)治療手段中的一種,主要指用中草藥制成粉劑,用一布包放入患者患側(cè)掌內(nèi)令其握緊或外用繃帶裹手使藥物成分通過勞宮穴慢慢吸收,達到活血化瘀、疏通經(jīng)絡的目的,配合以針對性護理干預,在臨床中的應用效果良好[2]?,F(xiàn)將搦藥用于腦卒中輔助治療的護理心得體會進行報道如下。
選取2015 年6 月—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以搦藥輔助治療的腦卒中患者,患者年齡39 ~85 歲,平均年齡(69.47±8.41)歲,男性58 例,女性42 例,所選患者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納入標準:均為腦卒中病半身不遂、上肢癱瘓者,CT 檢查均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3],為腦梗死發(fā)病后恢復期,均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穩(wěn)定,一側(cè)肢體活動不利,肌力減退。排除標準:排除對所用藥物過敏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或感染、血壓血糖控制不佳者、手部畸形或皮膚破潰感染者。
(1)基礎治療:防治呼吸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并發(fā)癥、預防感染,給予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水平的藥物治療,觀察病情變化,維持生命體征平穩(wěn)等。(2)搦藥療法及針對性護理:①勞宮穴定位:在患者手掌心,位于第2、3 掌骨之間偏于第3 掌骨,握拳屈指時,位于中指和無名指指尖處,有2 條比較大的掌紋相交成“人”字形,沿中指中線向手掌方向延伸,經(jīng)過“人”字相交點的下方區(qū)域重合處即為勞宮穴。②藥物組方:全蟲10 g、蜈蚣15 g、白芷15 g、防風12 g、天麻10 g、細辛10 g。③將處方藥物研細末,外用布包裹制成直徑約4 cm 大小的布球。將患者患側(cè)手部皮膚清潔,擦干汗液和水份;以上述藥球放入患者患側(cè)掌內(nèi),令其作握拳狀,不能自主握拳者外用繃帶裹手使藥物成分通過勞宮穴慢慢吸收,達到通絡活血的目的。應用前應詢問患者過敏史,治療過程中觀察皮膚狀況,如有過敏表現(xiàn),立即停止并及時對癥處理。14 d 為1 療程,8 h/d,3 ~4 d 更換1 次,每名患者連續(xù)做14 d。④所有患者配合以康復訓練指導,循序漸進地開展運動療法[4]和作業(yè)療法[5]。⑤針對性護理:首先向患者講解腦卒中的病因、搦藥治療方法和預后影響因素,使其對疾病和搦藥治療方法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梢酝ㄟ^介紹一些康復較好的病例以鼓勵患者。護士應與患者及其家屬多進行交流,及時給予鼓勵,給予患者克服疾病的勇氣。指導患者進行包括主動和被動訓練2 方面的功能鍛煉,包括上肢和下肢的內(nèi)旋、外展、伸展和屈曲等動作,循序漸進開展康復鍛煉,每次持續(xù)時間15 ~30 min,2 次/d;逐漸增加肢體功能鍛煉的運動量[6],并督促患者自覺進行鍛煉。根據(jù)患者病情和恢復情況,指導患者進行自理能力訓練,鼓勵和指導其盡量做一些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持勺進食、解衣扣、拉拉鏈、刷牙、洗臉、抹桌、如廁、轉(zhuǎn)移椅凳等。
觀察比較兩組肢體運動功能(Fugl-Meyer)評分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之間的差異。Fugl-Meyer評分越高,代表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越好[7]。ADL 評分越高,代表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8]。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該組患者的Fugl-Meyer 評分和ADL 評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患者Fugl-Meyer 評分和ADL 評分的變化(x- ± s,分)
中醫(yī)認為,腦卒中后由于風、火、痰、瘀邪交集于肢體局部經(jīng)脈,久之易造成肢體筋脈失養(yǎng),局部血液循環(huán)出現(xiàn)障礙,使患者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受累而且關節(jié)囊處于緊縮狀態(tài),致使患側(cè)肢體活動不利,在治療上中醫(yī)多以舒筋活血、通絡止痛為指導原則。“搦”為握、持、拿、按、摩之意?;蒯t(yī)搦藥療法是用中草藥制成粉劑,外用一布包,放入患者患側(cè)掌內(nèi),令其握緊或外用繃帶裹手使藥物成分通過勞宮穴慢慢吸收,達到活血化瘀、疏通經(jīng)絡的目的,該法常被用于腦卒中病半身不遂、上肢癱瘓者。勞宮穴又被稱為五里、掌中、鬼路,歸手厥陰心包經(jīng),屬火,位置在手掌心?;蒯t(yī)認為,對勞宮穴施加一定的刺激或使用藥物,能夠起到清心熱、瀉肝火的作用,主治腦卒中、善怒、心悸、心痛等癥[9]。本研究搦藥所用藥方中,白芷能利泄邪氣,細辛能祛風開竅,全蟲和蜈蚣善能息風鎮(zhèn)痙、通絡止痛,防風能祛風除濕,天麻能平抑肝陽、祛風通絡,諸藥合用共同達到活血、化瘀、通絡的目的。
有效的護理措施在腦卒中患者中能起到關鍵作用。在本研究中,針對進行搦藥治療的腦卒中患者,護理人員首先予以勞宮穴準確定位,幫助患者清潔手部皮膚后將上述藥球放入患者患側(cè)掌內(nèi)勞宮穴處,讓患者通過握拳動作使藥力經(jīng)由勞宮穴持續(xù)透入經(jīng)絡,從而加強了藥物的通絡活血作用。治療之前詳細詢問患者過敏史并在治療中密切觀察其皮膚狀況,以防發(fā)生過敏反應而影響治療。定期為患者更換藥包,以保障藥物效力的維持。配合搦藥治療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訓練。對于腦卒中患者而言,康復護理在整個過程中都占有重要位置,盡管不能改變由疾病引起的對患者身體的損害,但卻可以幫助患者積極鍛煉,加速患肢功能的恢復,并逐漸擺脫疾病的困擾,恢復日常生活和工作,從而改善生活質(zhì)量[10]。針對搦藥治療的患者,我們還通過與患者充分的溝通,向患者講解腦卒中的病因、搦藥治療方法和預后影響因素,使其對疾病和搦藥治療方法都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將干預后明顯好轉(zhuǎn)的病例介紹給患者,讓他們也進行溝通交流,互相鼓勵,能給予患者克服疾病的勇氣,提高對治療的依從性。根據(jù)患者病情和恢復情況,我們指導患者在搦藥治療過后開展自理能力訓練,鼓勵他們盡量做一些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通過以上護理干預,從本結(jié)果可見,與干預前相比,該組患者的Fugl-Meyer 評分和ADL 評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綜上所述,將搦藥應用于腦卒中輔助治療并施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值得應用[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