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奇
(江蘇省宜興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江蘇 宜興 21420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指慢性乙肝病毒檢測為陽性,病程超過半年或發(fā)病日期不明確的臨床有慢性肝炎表現者[1]?;颊甙l(fā)病早期臨床多表現為乏力、畏食、惡心嘔吐等,嚴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及肝功能異常等,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及健康[2]。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我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達到9 300萬,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達到2 000 萬例。目前,臨床上對于HBV 感染治療藥物主要依賴于干擾素(interferon,IFN)、核苷酸類似物2 類,前者具有調節(jié)免疫、抗病毒及抗纖維化優(yōu)點,但是藥物副作用嚴重,使用不便且存在諸多禁忌證。而核苷類似物具有更強的抑制病毒復制的能力,能獲得良好的治療預后[3-5]。患者長期治療過程中拉米夫定、阿德福韋等出現嚴重的病毒反彈及血清學突破現象。但是,臨床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基因分型與耐藥變異性的關系研究較少。因此,本文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為對象,探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基因分型與耐藥變異的相關性,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5 月—2020 年3 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1 例,男67 例,女54 例,年齡6 ~74 歲,平均年齡(52.59±6.73)歲;病程1 ~14 年,平均(7.51±1.39)年;體重指數(BMI)18 ~27 kg/m2,平均(23.59±3.51)kg/m2;納入標準:(1)符合2015 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2)均完成標本采集,且患者均可耐受[6];(3)具有完整的基線及隨訪資料者。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異常、認知功能異?;蚱髻|性疾病者;(2)血液系統疾病、伴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3)嚴重心、腎功能異?;蚝喜⒕凭愿尾 ⒅靖握?。
儀器與設備:全基因組提取試劑盒,購自于QIAGEN。HBV 核酸熒光檢測試劑盒,購自于中山大學達安基因有限公司;熒光定量PCR 儀,型號:7500RT-PCR System 以及遺傳分析儀,型號:3500DX,購自于美國ABI 公司。
方法:(1)標本采集。所有患者入院后次日取外周空腹血3 mL,35 min 離心,速度3 000 rpm,血清分離后,放置在低溫下,備用;(2)檢測方法。①基因型分析。采用基因測序法測定入組患者HBV 基因型,具體方法如下:取上述分離的血清標本,根據Qiagen 全基因組提取試劑盒說明書完成血漿樣本HBV-DNA 基因的提取。采用普通PCR 擴增HBV P 區(qū)序列,根據檢測目的設置PCR 反應參數:普通PCR 反應條件為50μL,95℃下進行3 min 預變性;94℃下30 s,57℃下30 s,72℃下40 s,連續(xù)完成35 個循環(huán)。引物均由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測序結果采用NCBI BLAST 及DANMAN 軟件進行分析,完成HBV 基因型分析。②耐藥突變位點。上述操作完畢后,完成常見核苷酸類似物(NAs)耐藥突變位點測定。本研究中檢測了NAs 常見的101 個耐藥突變位點,包括:173L、180M、181V、184AGIS、194TM、204VIS、207MIL、213T、236T、237H 等。③HBV DNA 定量測定。取上述分離的血清標本,采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儀進行定量分析,采用HBV 核酸熒光試劑盒,檢測下限為100 IU/mL。每批PCR 試驗均設陽性、臨界陽性及陰性對照,所有操作均必須嚴格遵循儀器說明書完成。(3)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關性分析軟件對患者基因分型與耐藥變異性進行相關性分析。
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21 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完成基因分型測定,結果顯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以B 型及C 型為主,分別占:59.50%和40.50%,見表1。
表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檢測基因分型及構成比
入組患者均完成耐藥位點檢測,結果表明:10 個常見的耐藥位點中排在前3 位的分別為:204VIS、180M 及194TM,突變率分別為:52.89%、32.23%和19.83%,見表2。
表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耐藥位點分布及突變率
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B 型及C 型與204VIS、180M 及194TM 呈正相關性,r 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173L、181V、184AGIS、207MIL、213T、236T 及237H 無相關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基因B、C 分型與耐藥變異性相關性分析
國內學者研究表明:乙型肝炎患者HBV-DNA 載量與血清標志物水平存在緊密的聯系,且乙肝病毒基因會影響該病的狀況及臨床治療聯系[7]。目前,我國HBV 感染患者多以B 型與C 型為主。本研究中,121 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完成基因分型測定,結果表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以B 型及C 型為主,分別占:59.50%和40.50%,與既往結果相符。從以往研究結果表明:C 型感染患者明顯多于B 型感染患者,且C 型患者纖維化水平明顯高于B 型。對于不同基因型如混合感染,不僅乙型肝病毒載量更高,亦會加重病情的發(fā)展。因此,患者治療前確定基因型,對疾病的治療及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上對于慢性乙型肝炎多以抗病毒治療為主,多數患者經藥物抗病毒治療后癥狀能得到明顯改善,但是部分患者治療期間會產生變異與耐藥。目前,基因型與抗病毒藥物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抗病毒藥物治療上。本研究中,完成入組患者耐藥位點測定,結果顯示:10 個常見的耐藥位點中排在前3 位的分別為:204VIS、180M 及194TM,突變率分別為:52.89%、32.23%和19.83%,從本結果看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耐藥變異率較高,導致患者預后較差。為了進一步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 基因分型與耐藥性的關系,本研究中對其進行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B 型及C 型與204VIS、180M 及194TM 呈正相關性,r 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173L、181V、184AGIS、207MIL、213T、236T 及237H無相關性,r 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基因與耐藥性存在緊密的聯系。因此,臨床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療前應加強患者HBV 基因型分析,了解患者基因的類型,并選擇合適的抗病毒藥物,盡可能降低耐藥率,提高臨床效果。同時,患者治療過程中加強其生命體征監(jiān)測,加強患者肝功能及HBV DNA水平測定,評估患者預后,善于根據測定結果調整治療方法,使得患者的治療更具科學性。
綜上所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 基因分型以B 型為主,其次為C 型,且不同分型患者耐藥變異性存在顯著差異,加強HBV 基因型及耐藥性分析可指導臨床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