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飛,段瑞雪,潘 倩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淮海醫(yī)院 江蘇 徐州 221000)
傷口一般根據細菌污染程度和受傷時間分為污染傷口、清潔傷口、潰瘍傷口與感染傷口。其中感染傷口包括損傷后長時間感染化膿的傷口以及繼發(fā)感染的手術切口,導致患者傷口感染的病原菌主要為細菌,因侵入性操作和抗菌藥物在臨床的廣泛運用,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致病力增強,從而導致傷口感染治療的難度增加,因此分析傷口感染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情況具有重要意義[1]。同時還需進一步進行藥敏試驗,以篩選病原體敏感的抗菌藥,指導傷口抗感染時選擇安全、有效的抗菌藥物,提高抗菌作用[2]。為進一步分析與驗證藥敏試驗和細菌培養(yǎng)的作用,在此次實驗中,使用樣本研究的方法,對500 份門診及住院患者傷口分泌物標本的診斷結果開展對比和探討,現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門診及住院患者500 份傷口分泌物標本,患者中女性226 例,男性274 例,年齡20 ~75 歲,平均年齡(43.59±5.67)歲,對傷口分泌物標本均進行藥敏試驗和細菌培養(yǎng),研究項目均按相關流程進行操作,全部患者或其家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所有標本均按無菌操作原則,使用無菌棉拭子采集傷口分泌物,并送檢。取標本接種于血平板,將接種過的培養(yǎng)基,放置于37℃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18 ~24 h 后,挑取可疑菌落,采用法國梅里埃自動化微生物鑒定系統(tǒng)New ATB 進行鑒定與藥敏試驗。對患者的藥敏試驗與細菌培養(yǎng)的結果數據進行收集與記錄。
記錄500 份傷口分泌物標本的病原菌分布情況;記錄18 種常見革蘭氏陽性桿菌藥物耐藥率;記錄14 種常見革蘭氏陰性桿菌藥物耐藥率。
數據采用SPSS 23.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送檢的500 份傷口分泌物標本中,共分離出276 株病原菌,陽性率為55.20%。其中大腸埃希氏菌有53 株,約占19.20%;銅綠假單胞菌有58 株,約占21.01%;表皮葡萄球菌有19 株,約占6.88%;金黃色葡萄球菌有39株,約占14.13%;腸球菌有15 株,約占5.43%;溶血匍萄球菌有7 株,約占2.54%;肺炎克雷伯菌有17 株,約占6.16%;化膿鏈球菌有4 株,約占1.45%;不動桿菌有10 株,約占3.62%;陰溝腸桿菌有12 株,約占4.35%;變形桿菌有5 株,約占1.81%;枸椽酸桿菌有7 株,約占2.54%;念珠菌有19 株,約占6.88%;其他病原菌有11 株,約占3.99%,見表1。
表1 500 份傷口分泌物標本的病原菌分布情況分析(株)
表皮葡萄球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革蘭氏陽性球菌對常用的氨芐西林、阿莫西林/ 克拉維酸、紅霉素、青霉素、亞胺培南等抗菌藥的耐藥性均較高,見表2。
表2 18 種常見革蘭氏陽性桿菌藥物耐藥率分析[n(%)]
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與肺炎克雷伯菌等常見革蘭氏陰性桿菌對常用的氨芐西林、氨曲南、頭孢曲松、頭孢唑啉、環(huán)丙沙星、他唑巴坦/哌拉西林、左旋氧氟沙星等抗菌藥的耐藥性均較高,見表3。
表3 14 種常見革蘭氏陰性桿菌藥物耐藥率分析[n(%)]
創(chuàng)傷患者傷口感染在臨床屢見不鮮,感染傷口的發(fā)生和外傷、手術與各種插管操作等有密切聯系,可造成局部細菌入侵,進而引起皮膚潰爛與化膿感染,導致傷口愈合時間延長,疼痛感強烈[3]。同時由于抗菌藥物的不規(guī)范使用,導致細菌的抗菌譜發(fā)生改變,產生耐藥性,因此分析傷口感染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需要根據患者的病原菌鑒定結果與藥敏試驗結果,選擇適當的抗生素,傷口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能夠有效鑒定病原菌種類,是傷口感染病原菌診斷的金標準[4]。結合藥敏試驗,對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進行分析,可篩選病原體敏感的抗菌藥,指導傷口抗感染時選擇安全、有效的抗菌藥物,降低患者出現耐藥性的概率,提高抗菌作用,以及臨床用藥安全性[5]。在此次研究中,送檢的500 份傷口分泌物標本中,共分離出276 株病原菌,陽性率為55.20%。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的傷口感染以大腸埃希氏菌、銅綠假單跑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其中革蘭氏陰性桿菌在感染菌譜中占據主要地位,同時條件致病菌與真菌引起的傷口感染占有一定的比重,需引起臨床重視。
表皮葡萄球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革蘭氏陽性桿菌對常用的氨芐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紅霉素、青霉素、亞胺培南等抗菌藥的耐藥性均較高,尚未發(fā)現耐利奈唑脘和萬古霉素的菌株。銅綠假單胞菌對頭孢他啶、左旋氧氟沙星、氨曲南、亞胺培南、環(huán)丙沙星呈現出較高的抗菌活性,且對其他的抗菌藥物耐藥性較高。而肺炎克雷伯菌與大腸埃希菌對頭孢西丁、阿米卡星、他唑巴坦/哌拉西林、亞胺培南等呈現出較高的抗菌活性,對其他的抗菌藥物耐藥性較高,且呈現多重耐藥現象。提示傷口分泌物的藥敏實驗與病原菌分布對于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作用,需減少頭孢類抗菌藥物、青霉素類抗菌藥物的使用,結合藥敏試驗,為患者選擇合理的抗菌藥物,提高臨床用藥安全性。同時應重視對傷口分泌物細菌耐藥性的檢驗,對于避免病原菌擴散,控制抗菌藥物耐藥菌株的蔓延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傷口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有利于判斷傷口是否感染,根據藥敏實驗為患者選擇合適抗菌藥物,對于降低病原菌的耐藥率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普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