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芳
摘 要:“物質的量”是高一化學的必學課程之一,是化學學習由物質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的過渡,這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是一個難點,大部分學生對“物質的量”的學習存在困難,結合教學內容,針對“物質的量”相關學習難點提出實際教學建議。
關鍵字:“物質的量”;高中化學;人教版
一、“物質的量”學習難點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中西文化差異造成的理解障礙
“物質的量”這一詞是從西方語言系統(tǒng)中翻譯而來,在中國,對量化詞匯表述非常精準,以各種單位來看,采用“對”“個”“群”等字眼表述,就很容易理解量的多少,但是西方語言體系較為單一,帶有一定的抽象性讓剛接觸的學生很難理解。學生如果用漢語的固有思維去理解“物質的量”,就很容易產生理解差異。
在教學時,可以利用數據來進行區(qū)分,物質的量單位是mol(摩爾),而阿伏加德羅常數是1mol任何微粒的微粒數,約為6.02×1023 。有了數字區(qū)分,就更加具象化。
(二)“物質的量”比較抽象,學生想象力匱乏
對于化學來說,高一學生還處于初接觸的階段,想象力比較匱乏,“物質的量”涉及的方面較廣,有原子、分子、離子、微粒等,學生難免會遇到混淆或無法區(qū)分的情況,但在實際生活中,這些概念又很難用言語或生活化的物質去表述,這就讓學生的想象空間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物質的量”缺乏實驗基礎
在“物質的量”的表述中,常常是以文字出現(xiàn),老師也不能借助實驗等其他方式讓學生明白它的具體意思,其他化學原理或化學反應,可以通過實驗讓學生感知,就會更加直觀,而“物質的量”無法通過實驗論證,這無疑又增加了教學難度。
二、“物質的量”學習難點及應對方法
(一)對“物質的量”概念的理解難點和應對方法
“物質的量”比較抽象,高一學生對此的認知較少,因此,會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礙,它不像其他的量,如速度、重量、長度這些生活中常見的量,學生經常接觸,就更好理解,而“物質的量”作為一個新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比的形式讓學生對“物質的量”的概念有一定認知。比如,在闡述摩爾的概念時,因為沒有參照物,所以學生很難理解摩爾這個單位,這時教師可以舉例說明:桌子的寬度是1米,1米大概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等于1000毫米……以此一步步引導學生認識微觀物質的物理量之小,然后自然引出摩爾的概念,這樣便于學生記憶,也更加有趣味性。
同時,在進行“物質的量”概念解釋時,可以將宏觀與微觀的概念結合來談,“物質的量”是宏觀物質的質量與微觀粒子的數目聯(lián)系起來的一個物理量,這樣解釋就一目了然了。
(二)對“物理的量”濃度概念的理解難點及應對方法
在人教版高中物理中,“物質的量”濃度單位是mol/L,這種定義比較抽象,學生很難理解。首先,我們要讓學生理解溶液和溶質的概念,并運用公式來表述溶液、溶質和體積之間的關系,以更加淺顯的符號進行帶入,便于學生記憶。
三、“物質的量”教學策略研究
高中化學比初中化學更加抽象,因此,教學也更加困難,以下是關于“物質的量”的幾點教學策略。
(一)從概念上進行突破
在教學中,概念如果不明白,其他方面就更加難以推進,針對對概念理解有問題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距離等方式,對概念進行實際的應用,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并通過各種公式的轉化,理解和吃透“物質的量”的基本內容。
(二)在教學中注重詞匯的使用
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中文的表述常常會出現(xiàn)偏差,比如,在概念中采用“堆”等中文量詞,這就容易讓學生有一定的誤解,因此,在“物質的量”的教學中,應該建立以“物質的量”為中心的概念講解,直接采用“集合體”的概念,教師說得多了,學生更加容易記住并理解。
(三)將“物質的量”應用到化學教學的整個體系中
“物質的量”不能只是一個章節(jié)的內容,應該滲透到整個化學教學中,對于化學課程,很多其他課程也會關聯(lián)到“物質的量”這一概念,教師在進行課程講解時,可以根據課程內容,為學生進行鞏固,建立關聯(lián)之后,學生就會更加易于理解。
總之,高中化學難度加大,這對初入高中的學生來說會有一定的壓力,因此,可以通過一個過渡,緩解學生的壓力,使其對化學更有信心。因此,將“物質的量”的某幾節(jié)課程放到九年級的課程中,不但有一個過渡和銜接,也能讓學生提前接觸到“物質的量”的概念,更易于之后的學習和理解。
參考文獻:
[1]吳志敏.物質的量的教學難點及應對方法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31):166.
[2]張淑嬌.淺析物質的量的教學難點及應對方法[J].中學教學參考,2015(35):89.
注:本文系天水市“十三五”規(guī)劃教育科研課題“對阿伏加德羅常數編入粵教版九年級教材內容的研究”(課題批準號:TS[2020]GH30)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