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劍南 夏雨菲
摘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中國歷史、文化、精神密切相關,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自近代以來在民族復興之路上,通過“締造新中國、走上新道路、建設新社會、增益新世界”的光輝歷程,成就了獨特而偉大的“在危難中探索、在探索中定向、在定向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復興”的中國道路。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百年探索;民族復興;中國道路
中圖分類號:D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103(2021)07-0005-12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國際秩序變革對我國國際秩序戰(zhàn)略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部”(20XGJ004);山東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中國近代國家主權研究”(14CLSJ10);青島市社科規(guī)劃項目“后疫情時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效研究”(QDSKL2001080)。
中國近代以來的民族復興之路,是一個沒落的舊式封建王朝涅槃重生向現(xiàn)代民族-國家轉型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古老農業(yè)文明國家向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國家轉型發(fā)展的過程,是一條獨特的艱難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進行了前仆后繼的英勇奮斗”[1]。但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在由舊式封建專制國家向民族-國家轉型的過程中,清王朝、太平天國、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等各類不同勢力的諸多探索和改造都沒有成功。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在中國涅槃重生之路上,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不屈不撓的艱苦奮斗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索,通過“締造新中國、走上新道路、建設新社會、增益新世界”的光輝歷程,成就了偉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危難中探索,在探索中定向,在定向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崛起”,中國人民也將繼續(xù)沿著這條中國道路去建設一個和諧美好的幸福社會。
一、在危難中探索——締造新中國
近代中國的內外交困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國內的難以跟上時代發(fā)展大勢的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及封建思想;另一方面是國外的走現(xiàn)代工業(yè)化道路并迅速發(fā)展起來的西方列強企圖瓜分與殖民中國的狂潮。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傳統(tǒng)上是“以血緣為基礎,以家族為中心”的封建宗法式統(tǒng)治,封建王朝普遍奉行的國家哲學是“家國天下”。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制度后,在瑯琊刻石中斷然宣告:“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這顯然是對夏、商、西周“亞細亞生產方式”關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一古老神圣原則的繼承[2]254。毛澤東指出,“中國自從脫離奴隸制度進到封建制度以后,其經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就長期地陷在發(fā)展遲緩的狀態(tài)中。這個封建制度,自周秦以來一直延續(xù)了三千年左右?!盵3]623
政治是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4]123。與西方現(xiàn)代民主政治是“資本政治”不同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君主專制政治始終是一種典型的“土地政治”,是土地而非資本成為社會價值(或社會資源)的主要表現(xiàn)形態(tài),這就使中國舊式封建帝制統(tǒng)治的長期延續(xù)得到了最深厚的經濟與政治支持。
在這種封建帝制的統(tǒng)治中,政治管理主要是皇權結盟族權。自夏、商、西周始,皇帝就已經擁有了“神人同格”的地位和權威,是國家最大的、地位最高的封建地主,依靠家族、士大夫與鄉(xiāng)紳治天下。在封建專制皇權集“天地君親師”之權于一身的前提下,統(tǒng)治階級推崇的是“承天運”的封建綱常倫理。在這種統(tǒng)治中,士大夫講究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孔儒哲學,而民眾(農民)則始終處于“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的依附狀態(tài)中。
那時中國人的骨子里只知皇帝就是無上權威,知“朝廷、皇帝”而不知“公民、平等”,知“宗族、官府”而不知“法制、民主”,百姓知有“江湖”而不知有“社會”,知有“天下”而不知有“世界”,民眾的天下觀、國家觀是皇帝統(tǒng)治所及疆域概念上的王朝,而非現(xiàn)代主權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甚至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陳獨秀也曾承認,直到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才知道有個國家,才知道國家乃全國人民的大家”[5]12。孫中山也直到1905年建立中國同盟會時才在綱領中提出要建立“民族獨立的國家”,即“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6]297。
當清王朝故步自封并閉關自守于世界發(fā)展大潮流之外時,也就是中國的封建帝制統(tǒng)治不可避免地走向滅亡之日。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由一個封閉的“天朝上國”被迫參與到西方資本主義的全球體系中,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整體上作為一個落后的、任人宰割的孱弱形象出現(xiàn)在國際歷史舞臺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國家處于被列強瓜分豆剖的風雨飄搖的危亡狀態(tài)。
落后挨打的代價是慘重的。辛亥革命前的70余年間,中國僅被迫向西方列強“賠款一項的總額就達十二億二千四百萬兩白銀”[7]。而清朝每年的財政收入大約僅為三四千萬兩,咸豐三年(1853)六月“部庫僅存正項待支銀二十二萬七千余兩”(《清文宗實錄》卷97),至20世紀初,清政府的財政更是到了“庫儲一空如洗”(《清德宗實錄》卷523)的悲慘境地。
辛亥革命埋葬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帝制統(tǒng)治,但緊隨其后的卻是一個軍閥混戰(zhàn)、民生凋敝的災難深重時期。繼而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國家處于亡國滅種的絕地邊緣。毛澤東1939年12月在著名的《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深入分析了中華民族與中國社會的特征,闡述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與前途。他指出,“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原有的歷史進程被打破,陷入痛苦、悲壯的歷史嬗變之中,一步一步地由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盵2]262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中,從來都不乏舍生取義、改制強國、救亡圖存甚至是改朝換代之人。在近代清王朝走向衰敗之際,中國社會也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運動。有李大釗稱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革命運動”[8]804的舊式農民戰(zhàn)爭——太平天國運動;有陳獨秀稱之為“現(xiàn)代中國的第一次國民運動”[9]613的改良主義運動——戊戌變法;有費正清認為的“具有傳統(tǒng)形式的神秘社團領導下的群眾運動”[10]434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但均以失敗告終。這也表明了“師夷長技”與“師夷長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xiàn)。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guī)模的運動,都失敗了。”[11]1470
百多年前的著名學者、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認為:“中國敗弱之由,百弊叢積,皆由體制尊槅之故?!盵12]204宣興章認為,“自鴉片戰(zhàn)爭開始,清朝在對外戰(zhàn)爭中接連失敗,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方式的失敗。因為清朝所面對的不再是‘蠻夷,而是一種嶄新的國家體系——民族國家體系,無論從政治、經濟、軍事還是文化上,傳統(tǒng)的王朝都難以應對這種嶄新國家方式的挑戰(zhàn)?!盵13]
美國學者卡爾·瑞貝卡指出:“民族-國家是現(xiàn)代人類社會組織所不可避免的歷史形式。這個不可避免性與(資本主義)現(xiàn)代化之間有一種經常不被明言而卻假定自明的關系,它被理解為現(xiàn)代性的本質內容?!盵14]24顯然,如果不徹底轉向現(xiàn)代主權意義的民族-國家,如果不廣泛發(fā)動和教育民眾,如果沒有先進的理論指導,如果沒有一個堅強的有戰(zhàn)斗力的領導組織凝聚革命力量,就不可能取得中國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成功。1925年孫中山在其臨終遺囑上說:“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余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余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lián)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盵15]1070
中國革命迫切需要先進的理論指導和先進的組織領導,同時,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世界形勢的變化,也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列寧曾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就準確預見到中國一定會建立無產階級政黨,他于1912年7月15日在《涅瓦明星報》上發(fā)表的《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一文中科學地預見到:“由于在中國將出現(xiàn)許多個上海,中國無產階級將日益成長起來,它一定會建立這樣或那樣的中國社會民主工黨?!盵16]428(俄國共產黨的前身曾稱為社會民主工黨,是無產階級政黨。)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盵11]1471“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15]1093。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地上誕生了,“適應了近代以來社會進步和革命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7]。黨的二大提出,“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盵18]113這標志著開啟了中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序幕。
“當中國存在著君主政體時,人們把政治看作是帝王個人的事情?!盵19]封建帝制解體后,中國共產黨從建黨開始就放手發(fā)動群眾,把中國革命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結合起來,注意把基層黨組織建立在農村基層的村一級組織和城市的工人社團中,大大提升了廣大民眾的政治覺悟和政治參與度,充分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使人民心中千百年沉積下來的樸素的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精神得到新的升華,形成了極其強大的振興中華的理想信念。
同時,在革命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依照馬列主義的先進建黨思想,進行了黨作為核心領導力量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建設,建立了黨絕對指揮下的武裝力量。中國從此以后,有一個不同于西方政治體制中的強大政黨,在長期的革命過程中實行自下而上的廣泛的動員與組織,同時對民眾實行自上而下的新理念、新價值的教育,并由政黨領導人民建立現(xiàn)代國家。
就現(xiàn)代民族-國家來說,西方國家大多是先有國家后有政黨,在中國則是先有政黨后有國家,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政黨大多產生于議會派別斗爭中,維護和鞏固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并為利益集團效力,而中國共產黨誕生于黑暗混亂的民族存亡之秋,領導人民通過不屈不撓的艱苦卓絕的斗爭與探索,通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方式,締造了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中國共產黨所具有的特質,決定了她能領導中國革命并取得徹底的勝利。此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走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毛澤東指出,“領導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這樣兩個偉大的革命到達徹底的完成,除了中國共產黨之外,是沒有任何一個別的政黨(不論是資產階級的政黨或小資產階級的政黨)能夠擔負的……沒有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這樣的任務是不能完成的”[3]652。中國革命任務的領導,“都是擔負在中國無產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雙肩之上,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3]651。
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史功績和重要作用,在我國憲法序言中得到了明確體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成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戰(zhàn)勝許多艱難險阻而取得的?!盵1]
二、在探索中定向——走上新道路
國強民富歷來是所有中國人的愿景,也是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之奮斗的目標。毛澤東曾言,“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迫害、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yōu)橐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tǒng)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yōu)橐粋€被新文化統(tǒng)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20]1491945年他在黨的七大所作《論聯(lián)合政府》報告中提出,要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tǒng)一和富強的新國家”[15]1053。
如果說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所說的這樣一個“新國家”,就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之不懈追求與奮斗的一個總“定向”目標;那么在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等老一輩共產黨人就為國家發(fā)展的這個總“定向”,確定了一系列關乎中國未來“定向”的根本性支柱原則,如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制、公有制、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統(tǒng)一戰(zhàn)線、民族區(qū)域自治、民主集中制和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等。鄧小平等為中國的后續(xù)“定向”,也作出了特殊的卓越貢獻,他提出的改革開放、“一國兩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核心理論,再一次為中國的發(fā)展增添了無窮活力,使社會主義的中國道路越走越寬闊。
黨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后,通過把社會主義原理與現(xiàn)代民族-國家體制結合起來,在政治革命、社會革命與科技革命“三駕馬車”的拉動下,使人的主體性解放沿著三個維度展開:一是以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為主體的政治制度建構,把人從人身依附關系中解放出來;二是以按勞分配與市場經濟的確立為主體的經濟社會建構,把人從“存天理,滅人欲”的封建倫理束縛下解放出來;三是以現(xiàn)代教育與科技支撐為中心的工業(yè)化,把人從自然的奴役下解放出來。通過這種解放,在幾十年內,中國就走過了資本主義幾百年才走過的路,成功實現(xiàn)了國家的現(xiàn)代轉型與和平崛起。
從1911年腐朽沒落的封建清王朝退出中國歷史舞臺后,百年間中國前后經歷了締造新中國和建設新中國兩大時期。對于這兩大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作用,毛澤東曾總結說,“一句話,沒有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新式的資產階級性質的徹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來,那只是完全的空想?!盵15]1060鄧小平也強調,“中國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不搞社會主義是沒有前途的?!盵21]195“只有穩(wěn)定,才能有發(fā)展。只有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有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主義中國?!盵21]357
黨的執(zhí)政領導是中國走新道路的可靠保證和強大推動力。只有堅持黨的領導,中國的新道路才會堅持正確的既定方向,才會發(fā)揮更大的潛力。盡管在建設新中國的過程中,曾經也出現(xiàn)了一些照搬蘇聯(lián)經驗的失誤,但后來在實踐中又予以糾正?!皠e人的經驗可以參考,但是不能照搬。過去我們中國照搬別人的,吃了很大苦頭。中國只能搞中國的社會主義。”[21]265我們也曾遭遇過社會管理上的失序、經濟建設上的失誤和思想文化上的失本等挫折,但后來也予以了改正。
無論是失誤還是挫折,黨領導人民走社會主義新道路的決心和信心絲毫沒有退縮過,也從未動搖過,而且中國還著力發(fā)展了強大的國防事業(yè),堅決地捍衛(wèi)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切實護衛(wèi)了自己的發(fā)展道路。
中國“定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經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中國也會繼續(xù)堅定地走下去,但顯然中國不會再教條式地、僵硬地走下去了,新道路是實踐的,走新道路的探索也永無止境。鄧小平1987年曾說,“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方向完全是正確的,但什么叫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還在摸索之中?!盵21]227
冷戰(zhàn)后,隨著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西方國家歡呼“歷史終結”,認為社會主義走到了末路,然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沒有偏離正道,反而更加展現(xiàn)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就是因為黨領導人民堅持了馬列主義科學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堅持了改革開放,堅持了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
隨后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中國很好地應對了危機,中國道路展示了強大活力。習近平指出,“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fā)展道路?!盵22]156在世界上,從亞洲的越南到拉美的古巴再到非洲一些地區(qū),一些借鑒中國經驗的國家和地區(qū),也已經展示了快速發(fā)展的新活力與新希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實踐中得以歷練,在建設中得以定型,在社會上得以拱衛(wèi),在認識上得以深化,在發(fā)展上得以鞏固,在國際上得以認可,在世界上得以立樣。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xù)證明,中國道路既是民族復興之路,也是人民幸福之路。中國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完全正確的、光明的、有遠大前途的。
三、在定向中發(fā)展——建設新社會
直到“朕即國家”的封建帝制解體后,中國人民才慢慢發(fā)現(xiàn),“天下”并非是帝王統(tǒng)治所及的疆域,在個人與國家之間原來還有一個“社會”。這種向現(xiàn)代社會意識的劇烈轉變,不亞于一次概念的革命,“它以一個包容性、主權性和本質上人人平等的團體形象為先決條件,這與此前封建社會秩序的等級性、分化性的形象構成了強烈的反差?!盵23]593重視社會就是重視人民,就是重視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毛澤東極為重視人民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他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5]1031把“社會”還給人民,這是推動中國道路不斷發(fā)展的偉力。此后,中華民族的“社會”發(fā)展就加快了從空間回到時間、從國家命運回到個體命運的認識與實踐。
黨領導人民締造新中國、走上社會主義新道路后,國家發(fā)生了轉型,社會也發(fā)生了轉型,因而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成為主要任務。此時,中國面臨著兩大緊迫任務:一是要把國家建設成一個文明先進的現(xiàn)代化強國,二是要把社會建設成為一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現(xiàn)代新社會。
然而,不解放社會生產力、不增強社會活力,就沒有發(fā)展;而沒有發(fā)展,則建設現(xiàn)代化強國和建設新社會就是一句蒼白無力的空話。鄧小平說“發(fā)展才是硬道理”,點破了建設新社會的核心要義,他指出,“社會主義的第一個任務是要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盵21]227黨在實踐中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改革開放定為“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成為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從此使中國社會的活力得到了充分釋放,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日益得到國內外高度關注和認可。
要發(fā)展生產力,首先必須解放生產力;要解放生產力,在中國,首先必須解放農民。農村不僅是中國歷史文明延續(xù)的最深厚土壤,也是中國社會生產發(fā)展的主場。農民的解放,意味著生產力的解放與發(fā)展,也意味著社會的解放和民主的進步,因而,中國新社會建設發(fā)軔于農村土地改革是必然的。在土地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和改革開放后,中國開拓性地徹底實現(xiàn)“耕者有其田”,歷史性地、最大限度地解放了農民,并于2006年徹底告別實行了2600多年的“皇糧”制度,這是中國解放農民、解放社會以及建設新社會的一個標志性的里程碑式進步。2021年2月,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宣布,中國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生產力的解放與發(fā)展,市場價值規(guī)律的普遍應用,物質財富的迅速增加與再分配,個人合法財產得到法律明確保護,大大促進了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在自上而下與自上而下相結合、國內發(fā)展與國外發(fā)展相銜接的社會現(xiàn)代化發(fā)展方式中,黨和政府以開闊的視野、寬廣的胸懷、遠大的抱負和漸進的方略,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的民主法治發(fā)展與公民社會發(fā)展。“任何國家,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現(xiàn)代化的啟動和推進均需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權威的國家,一個具有效率和能力的政府……中國共產黨及其政府作為國家公權力的執(zhí)掌者履行了以公共政策(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政策)的方式、以‘看得見的手來啟動和推進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實在是一種必要的歷史選擇?!盵24]535-536
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標志性內容是民主。在西方,民主制度起源于古代歐洲。民主一詞源自古希臘,簡單解釋就是“人民的權力”(政權)或“人民的統(tǒng)治(管理)”,也可以說是多數(shù)人(有公民權的人)的統(tǒng)治。孫中山考察西方政治的利弊后,認為如果真正做到“人民有權,政府有能”,“中國能夠實現(xiàn)這種政權和治權,便可以破天荒在地球上造成一個新世界”[25]217。概括來說,現(xiàn)代民主發(fā)展的歷程大致經歷了從“有民無主”到“代民做主”,從“為民做主”到“讓民做主”的發(fā)展,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還可能會再到“人民自主”階段。民主不是西方資本主義的專利,民主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鄧小平曾斷言,“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盵26]168
亨廷頓在《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等書中曾深刻指出,“秩序”的價值要優(yōu)先于民主與自由。在歐美社會,民主的本質和形式表面上看是一體的,實際上卻是膚淺的。民主的本質是體現(xiàn)人民的意志,林肯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精神內涵,并非等同于當代西方所推行的“一人一票”式民主,因為這種“游戲民主”秩序操作起來,民主等同于競選,競選等同于拉票,致使“選拔”與“選舉”經常錯位,導致政治的平庸化、劣質化與民粹化。如東歐、中東、北非和拉美等地區(qū)一些硬拉西式民主上位的國家,難以持續(xù)保持社會穩(wěn)定,甚至造成內部沖突。
與西方國家現(xiàn)代政黨政治不同的是,中國的政黨先于國家、先于工業(yè)化、先于現(xiàn)代化。在中國未間斷的五千年文明中,雖然“民治”思想幾乎完全被壓抑,但“民本”思想?yún)s十分深厚,孫中山在1912年《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演說》中就提到,“國家之本,在于人民”[27]2,他同時強調人民的平等性,提出國家內的所有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qū)別”[27]220。西方的民意如流水,隨時空轉換,中國的民意即民心,民心向背關乎國家的長遠發(fā)展和整體利益。黨不是西方的那種代表部分人利益的政黨,而是代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黨,所以中國的三大國家特色組織管理形式,即黨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公有制,是以民本為基礎、以民意為依托、以民心為最大的民主組織管理形式,是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展。
在西方國家,國家與社會區(qū)分的概念從中世紀就開始了,當19世紀黑格爾在學理上對國家與社會進行區(qū)分之后,國家與社會就徹底獨立開來。而在中國君主專制體制下,始終是家國不分,社會與國家不分,只有由臣民和國家組合起來的“禮俗社會”,沒有中間意義上的集體性的、獨立性的“公民社會”,因而中國舊社會的政治文化中孕育的只是“民本”,而難以孕育出“民主”。同時,西方國家自19世紀以來,“國家的社會化與社會的國家化是同步進行的”[28]171,在中國,這一步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才真正開始進行。
縱觀國際社會歷史進程,巨大的革命運動后,往往出現(xiàn)“革命后社會”所具有的全能型的巨大“革命慣性”特征。曾經自上而下的顯著的計劃性特征,一度使我國成為一個典型的“全能主義國家”,導致“社會”的培育與自育處于封凍與半封凍狀態(tài),社會的活力主要來自黨的推動,而不是來自社會本身蘊含規(guī)律的動力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黨不斷在各方面積極探索推動培育現(xiàn)代公民社會。在堅持黨對國家的執(zhí)政領導的同時,通過擴大黨員的代表性、懲治并鏟除腐敗、培育新的社會主義思想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保持黨員的先進性,黨不斷地通過自我革命,在領導國家建設的同時把自己解放出來,成為日益成熟的管理型執(zhí)政黨,這也是現(xiàn)代政黨政治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
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加強國家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民主法治建設,全面加速跨入現(xiàn)代國家行列。1978年后,中國逐步走出了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黨逐步對國家、集體、個人利益進行了再平衡的新探索、新引導,對三者在整個社會發(fā)展與經濟建設中的構成進行了科學的動態(tài)鑒定,確立了“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作為國家的根本任務[1],通過改革僵化的所有制形式和計劃經濟,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促進中國社會各階層利益的科學構成與發(fā)展,同時逐步形成了社會核心價值觀體系,成為中國新社會建構的主要價值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既不同于古代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也不同于當代西方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這種價值體系,使民眾參與國家的社會管理和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得到了廣泛調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民主的本質價值體現(xiàn),甚至也是民主的真正內涵所在。毛澤東非常重視“積極性”問題,他在《論十大關系》文末特別強調:“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鄧小平則明確肯定積極性就是民主的本質內容,他說“調動積極性是最大的民主”[21]242。習近平非常重視人民的“積極性”問題,他指出,“調動一線工人、制造業(yè)工人、農民工的積極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29]。
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建設新社會具有內生一致性,黨把兩者統(tǒng)一起來當成自己的神圣歷史使命,引領中國走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四、在發(fā)展中復興——增益新世界
按照歷史邏輯的理解,中國的崛起先于發(fā)展,并且首先是政治上“被崛起”。1950年,貧窮落后且百廢待興的中國被迫入朝參戰(zhàn),開始了“被崛起”的起錨。戰(zhàn)爭的勝利,不僅在國際上奠定了中國的立國大局,也迅速提升了中國的國威,標志著中國開始崛起于國際體系之中了。1972年中國重返聯(lián)合國并成為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鞏固了中國在政治上崛起的地位。當時,中國大陸GDP還沒有美國軍費多,但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在中美兩國隔絕23年后,還是越過浩瀚的太平洋來到長城腳下,在毛澤東簡樸的書房里拜會了他。
“中國百年之現(xiàn)代化,實是一雪恥圖強的運動?!盵30]91840年,中國的GDP約占世界的29%,大約是英國的4倍,卻被英國的幾尊大炮打敗了,因為那時的中國沒有先進的政治制度,沒有先進的生產力,沒有現(xiàn)代教育,也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20世紀中國的領袖,從孫中山、蔣介石到毛澤東、鄧小平,均對英國給予的羞辱念念不忘。1997年,中國收回了被英國占領了156年的香港,參與談判的英國首相“鐵娘子”撒切爾夫人曾表示:她曾經想把香港變成第二個新加坡,但無法達到目的,“因為我們的實力相差太懸殊了”[31]。
歷史地看,自從革命先驅孫中山1894年發(fā)起成立“興中會”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以來,“復興中國”“振興民族”等成為了現(xiàn)代中國人的不懈追求,自然也成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追求目標。中國共產主義先驅李大釗喊出了民族“復活更生”“回春再造”,毛澤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進一步提到“經濟復興”和“文化復興”,鄧小平把民族復興之路具體到中國發(fā)展“三步走”戰(zhàn)略,黨的十五大報告正式提出了“中國民族偉大復興”概念,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制定了明確的“兩個一百年”的發(fā)展藍圖。黨的十九大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提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奮斗目標。習近平認為中華民族復興之路就是中國夢,他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盵32]
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僅次于美國,居于世界第二。2020年,中國作為全球唯一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體,GDP總量超過了百萬億元大關,約占美國GDP的72%。無論怎么看,在宏觀上,當前中國發(fā)展成為一個龐大體量的經濟體,已經成為一個不爭事實。更重要的是,中國依然保持持續(xù)、快速、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態(tài)勢,其前景也被國際社會普遍看好。早在2011年3月,英國皇家學會發(fā)表報告稱中國在國際科學刊物上發(fā)表的論文總數(shù)已躍居全球第二位,報告認為,“這是中國作為一支全球力量正在異常迅速地崛起的又一個信號”[33]。2020年,中國發(fā)明專利總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科技論文也緊隨美國居世界第二。當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引擎,是全球第一貿易大國和全球125余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自2008年以來,中國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達30%。
中國復興是沿著既定方向、順應歷史潮流、抓住發(fā)展機遇、黨民共同推動而初步實現(xiàn)的,是一種國家轉型、觀念轉型、治理轉型的成功,同時顯然也是一種新的組織管理方式的成功。在逐步復興背后,黨的領導、中國道路、改革開放、科技發(fā)展、穩(wěn)定局面、和平環(huán)境等,都是中國順利崛起的支撐性因素。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復興也是一種權利,并且不以挑戰(zhàn)現(xiàn)有國際體系和破壞現(xiàn)有國際秩序為目標取向。14億多人口的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發(fā)展與復興理所當然。巴西首富巴蒂斯塔在接受英國BBC專訪時認為,“中國的崛起是命運的使然”“他只不過是行使自己的權利而已”[34]。
不了解中國的文化、歷史和精神特質,就無法理解中國復興的真正含義與發(fā)展趨勢。事實本身往往具有價值傾向,中國復興真正值得關注的,也許不是經濟和軍事,從長遠來看,應該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和歷史的新生,同時,“中國模式”“北京共識”也日益受到國際社會普遍關注與重視,深刻地影響著世界。
中國以自身的實踐,在四大關鍵問題上為其他國家的發(fā)展道路帶來新的啟迪。一是把執(zhí)政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民主法治三大政治體系統(tǒng)一起來,探索了穩(wěn)定的現(xiàn)代政治發(fā)展體系;二是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盤活了現(xiàn)代治理的科學發(fā)展道路;三是把獨特的歷史文化優(yōu)勢與其他文明的長處兼容起來,促進了古老文明的傳承新生;四是把獨立自主的國家發(fā)展原則與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結合起來,促進了區(qū)域性與全球性的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新建構。
“自‘現(xiàn)代開啟以來,人類踏上了自我解放的征程。但是,從更深層次上看,這是人類誤入安格魯-撒克遜文化價值軌道的歷史時期。按照這一文化價值的取向,如果人類不能贏得對自然的控制權,那么人的自由和解放就是不可思議的……這注定了西方現(xiàn)代性與傳統(tǒng)性或陳舊性難解難分。我們把這種建立在自然和社會的雙重代價基礎之上的現(xiàn)代性,稱為舊式現(xiàn)代性?!盵35]106這種舊式現(xiàn)代性反映了業(yè)已存在的“人類發(fā)展困境”,必須探索科學的新式現(xiàn)代性。中國的崛起不僅要跳出思想觀念的禁錮和意識形態(tài)的對峙,要繼續(xù)努力建構自己的科學發(fā)展道路,還要面對已經內化的現(xiàn)代化過程重新界定現(xiàn)代性與民族性,“以一種顛覆既有時間概念與因果關系的論證方式,將西方從特殊性上升為普遍性的一系列過程重新歷史地看待”[36]。這種理解和反思有益于全世界的共同發(fā)展與進步。
西方的所謂“民主制度”和“資本主義道路”不是歷史發(fā)展的終點。至少,中美當前的制度均勢表明,制度本身是發(fā)展的而不是僵化的,一切制度與反思都要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有利于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這才是符合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如梅林所指出的:“歷史唯物主義并不是一個封閉的、以最后真理為其終點的體系?!盵37]25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xiàn)道路上,中國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個自信”“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高度統(tǒng)一”[38]。
真理本身沒有標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在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繼承、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曾指出,“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堅持真理,因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修正錯誤,因為任何錯誤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盵15]1095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的那天起,就不斷地探索真理、堅持真理、發(fā)展真理,不斷地朝著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發(fā)展經濟、建設社會、振興中華的崛起之路上前進。
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和平與發(fā)展?!盵39]436中國的民族復興之路不以挑戰(zhàn)既有國際秩序為目標取向,但在全球治理中,在政治多極化、經濟一體化、文明多樣化、治理規(guī)制化的時代發(fā)展大勢中,把自身發(fā)展和世界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把中國機遇轉變?yōu)槭澜鐧C遇,把中國人民利益與命運同各國人民利益與命運結合起來,探索以自然與社會代價最小的社會建設與國家發(fā)展的新式現(xiàn)代制度,促進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體系,推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顯著增益于一個共生共存共榮、共商共建共享的新世界。一如毛澤東所言,“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40]242。歷史現(xiàn)實都證明,由中國共產黨探索并領導的中國道路是一條光明燦爛的康莊大道。
五、結語
“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完成使命擔當,領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史。歷史還在繼續(xù)?!盵41]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實干興邦”的精神,把黨的建設與國家建設、社會建設、法治建設結合起來;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氣魄,把黨的領導與中國特性、中國道路、中國使命結合起來;以“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自我革命勇氣,把黨的長期執(zhí)政與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結合起來;以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的偉大奮斗精神,引領當代中國偉大的社會革命,帶領中華民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行。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探索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發(fā)展趨勢為準則,以物質生產力為依托,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瞄定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趨勢,以黨的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的社會革命,由此開辟了新紀元,開拓了社會發(fā)展的時代新路。歷史和現(xiàn)實表明,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道路的創(chuàng)建者、組織者、領導者和推動者,也是中華民族脊梁和領路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DB/OL].http://www. gov.cn/guoqing/2018-03/22/content_5276318. htm.
[2]江丹林.馬克思的晚年反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3]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戴維·伊斯頓.政治體系[M].馬清槐,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5]陳獨秀.我們斷然有救[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6]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何黨生.近代中國文化選擇視閾下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J].學理論,2010(27).
[8]李大釗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陳獨秀文章選編:中[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
[10]費正清.中國:傳統(tǒng)與變遷[M].張沛,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
[11]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中國史學會.戊戌變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3]宣興章.中國道路與中國共產黨[J].當代世界,2010(8).
[14]卡爾·瑞貝卡.世界大舞臺——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中國的民族主義[M].高瑾,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1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中國共產黨簡史(3):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D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90/65724/ 4444662.html.
[18]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9]北京共產主義組織的報告[DB/OL].http://www. chinadaily.com.cn/dfpd/18da/2012-08/29/content_ 15716281.htm.
[20]毛澤東鄧小平論中國國情[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2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3]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2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4]施雪華.政治現(xiàn)代化比較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25]中共中央黨校中央黨史教研室.三民主義歷史文獻選編[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7.
[26]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7]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8]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wèi)軍,等譯.北京:學林出版社,1999.
[29]杜尚澤.習近平:主人翁的地位要體現(xiàn)出來[D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 0305/c1024-28174493.html.
[30]羅榮渠,牛大勇.中國現(xiàn)代化歷程的探索[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1]大國腳印——1997年:香港回家[DB/OL].https://news.qq.com/zt/2009/statestep/1997.htm.
[32]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繼續(xù)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N].人民日報,2012-11-30.
[33]中國科研論文數(shù)量躍居世界第二[N].參考消息,2011-03-30
[34]凱露.中國崛起是命運使然[N].國防時報,2010-11-26.
[35]鄭杭生,楊敏.社會互構論:世界眼光下的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新探索[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6]于治中.全球化之下的中國研究[J].讀書,2007(3).
[37]梅林.保衛(wèi)馬克思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8]孫德平.“中國夢”——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擔當[J].沈陽干部學刊,2014,16(5).
[3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0]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1]齊衛(wèi)平,許振江.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擔當與民族復興[J].黨的文獻,2016(4).
責任編輯:常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