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 馮宇德
摘要:[目的/意義]近年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推動了世界和平與發(fā)展?!叭祟惷\共同體”“一帶一路”和“共商、共建、共享”的推進,亟需中國智庫加快國際化進程,以期為其提供更多智力支撐。提升中國智庫國際議程設置能力有利于推動中國智庫國際化發(fā)展,從而更好地維護國家形象和利益。[方法/過程]本文基于布迪厄場域理論的資本、慣習和行動者3個要素,結合議程設置理論的公眾議程、媒體議程和政策議程,分別從微觀、中觀和宏觀3個維度構建要素模型、場域交互模型和層次結構模型。[結果/結論]本文通過對模型的深入分析和系統(tǒng)推理,結合全球化智庫(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在2020年中美關系問題上參與國際議程設置并有效提升國際議程設置能力的案例,得到中國智庫國際議程設置能力提升的系統(tǒng)化路徑。
關鍵詞:場域理論? ? 中國智庫? ? 國際化? ? 議程設置能力
分類號:G201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4.04
1? 引言
世界權威的全球智庫評價報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全球智庫報告2020》在北京、紐約、華盛頓、倫敦、巴黎等全球近130個城市發(fā)布,報告中顯示,美國仍以2,203家智庫機構的數(shù)量遙遙領先,是全球擁有智庫機構最多的國家。中國智庫有1,413家,與2019年的507家智庫相比,呈現(xiàn)了大幅的增長,智庫數(shù)量僅次于美國,位居全球第二,在全球百強智庫榜單中有8家中國智庫入選[1]。雖然《全球智庫報告》是從西方視角和標準對中國智庫的考察,并且考察的角度和評價的方法難免有所偏差,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國際社會對中國智庫的認可程度。進一步分析近五年的《全球智庫報告》可發(fā)現(xiàn),雖然中國智庫數(shù)量在不斷增加,但是綜合實力偏弱、良莠不齊,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與國際一流的智庫尤其是頂尖智庫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智庫需擔負起時代的使命,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社會事務和活動,不斷提升國際議程設置能力,實現(xiàn)高質(zhì)量的國際化發(fā)展。
目前,國內(nèi)學術界關于中國智庫國際化發(fā)展的研究成果較多,形成了相當數(shù)量的研究方法及體系,但關于中國智庫國際議程設置能力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基于布迪厄場域理論的資本、慣習和行動者3個要素,并結合議程設置理論的公眾議程、媒體議程和政策議程,來構建要素模型、場域交互模型和層次結構模型,分別從微觀、中觀和宏觀3個維度進行邏輯分析和演繹推理,從而得到系統(tǒng)化的中國智庫國際議程設置能力的提升路徑。
2? 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2.1? 布迪厄場域理論的相關概念
布迪厄提出的場域理論主要包括場域、資本和慣習3個概念。對于場域這個概念,布迪厄曾說過:“我將一個場域定義為位置間客觀關系的一個網(wǎng)絡或一個構型,這些位置是經(jīng)過客觀限定的[2]?!眻鲇蚴遣嫉隙蛏鐣W理論的重要概念,成了其從事社會學研究分析的單位,布迪厄的人類學研究方法就是依托場域這個基本單位展開的。在布爾迪厄看來,每個場域的確定都充滿著不同力量的對抗,于是布迪厄提出了資本概念,這個資本概念不同于經(jīng)濟學里的資本概念,布迪厄認為,資本是積累起來的勞動,這種勞動可以作為社會資源被群體占有。關于慣習,布迪厄認為每個場域都有自己的“性情傾向”系統(tǒng),這個相對穩(wěn)定的系統(tǒng)就是慣習。這里的慣習和傳統(tǒng)的習慣也是不一樣的,習慣通常是無意識而且機械重復的,不具有創(chuàng)造和建構的功能;而慣習是有意識的,并且會不斷向前發(fā)展,表現(xiàn)出較強的創(chuàng)造性,是在場域中活動的行動者性情與稟賦的體現(xiàn)。
2.2? 相關研究
2.2.1? 場域視角下的議程設置研究? ? 布迪厄的場域理論提出后,國內(nèi)外學者將其引入了各個領域,包括體育、教育和新聞等。Bardocz-Bencsik等[3]運用布迪厄的場論以及其慣習與資本的概念,來考察體育促進發(fā)展與和平(the sport for development and paece,SDP)部門。徐琳琳[4]以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為視角,解釋并分析公開課環(huán)境下教師教學行為特殊性的原因和表現(xiàn)。Michael[5]將布迪厄的場論應用于信息源和記者的軌跡、策略和關系的研究。1972年,議程設置理論被提出之后,許多學者將其作為研究視角。郭梓楨[6]以議程設置為研究視角和理論起點,研究在具體的網(wǎng)絡輿情中,微信公眾號議程設置的方式、效果和特點,以及對網(wǎng)絡輿情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
在場域理論和議程設置理論相結合的研究中,眾多學者均是以場域理論為視角,結合具體實踐對議程設置進行研究,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較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李佩等[7]通過對比“媒體場域”與“受眾場域”兩個場域關于“江歌案”的議程設置異同點,揭示出兩者議程偏差的特征。章留斌等[8]研究發(fā)現(xiàn),民間輿論場域中媒介議程對受眾議程存在較大影響,并呈反相關系。張萌和李亞宏[9]用案例分析方法,得出網(wǎng)絡傳播改變了傳統(tǒng)場域傳播的方式和議程設置功能,任何網(wǎng)民都有可能成為新聞信息的生產(chǎn)者和傳播者,從而得出了網(wǎng)民議程設置的相關結論。
2.2.2? 中國智庫的國際化研究? ? 近年來,中國在積極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有利于中國智庫的進一步發(fā)展。徐維英[10]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對新型智庫建設作出重要論述和指示,為新型智庫體系構建指明了根本方向。目前,由于多種原因,中國智庫與發(fā)達國家智庫差距較為明顯。王輝耀[11]認為,世界發(fā)達國家的智庫發(fā)展已呈現(xiàn)明顯的國際化特征,國際影響力十分巨大。中國智庫尚未有與之相抗衡的能力。即使如此,中國智庫也取得了巨大的發(fā)展成就。Abb[12]概述了中國外交政策智庫的活動,其認為中國智庫在學術工作上經(jīng)歷了顯著的增長和專業(yè)化發(fā)展,在媒體領域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隨著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智庫走向國際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吳瑛[13]研究提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對內(nèi)是政府的“智囊團”,對外也應該發(fā)出“中國聲音”,是“向世界說明中國”的重要力量。作為一個大國,中國如何加快智庫的國際化進程,為世界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已成為一個熱點問題,眾多學者分別從交流合作、人才培養(yǎng)等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黃日涵[14]認為,中國智庫要想盡快實現(xiàn)國際化發(fā)展,必須積極加強與國際社會的交流與合作。劉思妗[15]通過分析我國智庫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面臨的形勢、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外一流智庫在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方面的有益經(jīng)驗,建議從多個方面探索我國智庫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路徑,以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促進中國智庫走向世界。
2.2.3? 中國國際議程設置能力研究? ? 國際議程設置的概念內(nèi)涵比較豐富,吸引了眾多學者進行研究。韋宗友[16]認為,國際議程設置是相關行為體通過議題選擇與界定、沖突拓展與利益動員以及議程切入點的選擇,最終將其關注的議題列入國際議程的過程。圍繞國際議程設置能力,陳正良等[17]認為,國際議程設置能力是一國是否真正握有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考量指標,關系到一國在國際社會關系互動中能否得到客觀的認知評價。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的國際議程設置越來越受到重視。張發(fā)林[18]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可以被理解為針對國際發(fā)展失衡問題的“中國方案”,其提出、傳播和執(zhí)行的過程便是一個國際議程設置的過程。中國的國際議程設置能力提升有利于加強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王彬[19]認為,在當下的國際社會,法治話語權已經(jīng)成為“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內(nèi)涵構成,亦成為國家軟實力的核心測度指標,而要想提升中國的法治話語權,增強國際議程的設置能力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增強中國國際議程設置能力,是目前學者研究的重要方向。高飛[20]提出,應通過在國際話語評價中突出外交核心價值觀,來不斷提高國際議程設置能力,從而獲得更多的國際話語評價權。
2.2.4? 小結? ? 縱觀現(xiàn)有國內(nèi)外研究,場域理論、中國智庫國際化和中國國際議程設置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雖然場域理論提出后就被引入體育、教育和新聞等領域,但其應用性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其次,雖然已有學者將場域理論與議程設置結合展開研究,但大部分學者是從場域理論出發(fā),探究議程設置的相關問題。最后,中國國際議程設置能力的相關研究也已經(jīng)初步開始,但結合場域理論分析中國智庫的國際議程設置能力的文獻較為匱乏。
3? 場域視角下中國智庫國際議程設置能力的模型構建
以布迪厄場域理論為視角,結合議程設置理論,本文分別從微觀、中觀和宏觀3個維度來構建要素模型、場域交互模型和層次結構模型,以尋求中國智庫國際議程設置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徑。
3.1? 要素模型
國際社會有著特定的運行規(guī)則,是一個包含著行動者、慣習和資本3種要素的大場域。如圖1所示,中國智庫、主權國家和地區(qū)、國際組織或機構、傳播媒體、以意見領袖為代表的網(wǎng)民群體以及其他國家的智庫等都是主要的行動者。不同國家的行動者,不可避免帶有本國獨有的特征和文化慣習。慣習是中國智庫等行動者內(nèi)在的主觀精神狀態(tài)和外化的客觀活動兩個方面統(tǒng)一的性情傾向系統(tǒng),是組成人員個人習慣、政治背景、性格傾向、專業(yè)特長、職業(yè)倫理觀等個人稟性匯聚形成的集體經(jīng)驗體系和行為動機的統(tǒng)一體。中國智庫等行動者符合經(jīng)濟人假設,所有的慣習出發(fā)點往往都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則。行動者的資本是其擁有的資源總和,主要表現(xiàn)為經(jīng)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象征資本4個方面。其中,經(jīng)濟資本主要是中國智庫等行動者能自由支配的貨幣形式的金錢和財產(chǎn);文化資本包括中國智庫等行動者形成的宗旨、文化氛圍,以及專家人員數(shù)量、教育背景和知識結構等形成的文化體系;社會資本,是指中國智庫等行動者自身具備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是一種關系價值系統(tǒng);象征資本則是被場域其他行動者所認可的資本,來源于本身已有的榮譽與聲望。在要素模型中,資本、慣習和行動者3個要素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資本是行動者實踐的基礎,而行動者是資本產(chǎn)生意義的載體;慣習是行動者的性情傾向和具體行為,而行動者是慣習依附的對象;資本的多少對慣習行為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慣習行為又會影響新一輪資本的多少。3個要素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使國際社會大場域時刻充滿活力,不斷向前發(fā)展。
3.2? 場域交互模型
場域交互模型是對要素模型的進一步深入,如圖2所示,主要由國際公眾議程設置場域、國際媒體議程設置場域和國際政策議程設置場域組成,這3個場域都包含著慣習、資本和行動者3個要素,這些要素之間聯(lián)系密切、相互貫通,使3個場域交互作用,深刻影響了國際議程設置能力。
國際公眾議程設置場域,是引起國際社會公眾廣泛關注的問題過程中形成的場域,行動者主要包括中國智庫、其他國家智庫、主權國家、意見領袖等。圍繞國際環(huán)境中存在的重大問題,提出議題的行動者會充分運用自身具有的資本和慣習積極推動議題進入國際視野,引起其他行動者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從而獲取最大化的理解和支持,更好地實現(xiàn)既定目標和維護自身利益。與議題利益相關的行動者,根據(jù)自身發(fā)展和利益的需要,會運用自身資本和慣習選擇積極支持或者提出反對意見及看法。一般來說,與議題利益不相關的行動者,關注并參與討論的積極性較低,會保持中立或沉默的狀態(tài)。
國際媒體議程設置場域,是指國際大眾傳媒頻頻報道和討論問題過程中形成的場域,行動者主要是國際媒體,以及大國中的一些世界性媒體。大部分的國際傳媒為了獲得關注的廣度和熱度,提升自身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往往會運用傳媒自身具有的資本和慣習選擇國際公眾極度關心的議題進行報道。而有的國際傳媒會受到政治等因素干擾,對原有的事實進行歪曲捏造,對既定事件的影響進行有意的“放大”或“縮小”,誤導了國際公眾的選擇和判斷,不利于國際問題的有效解決,有時還會引起國際性矛盾和糾紛。
國際政策議程設置場域,是指國際組織機構中相關決策者認為至關重要的問題過程中形成的場域,作為核心行動者的國際組織或機構根據(jù)世界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方向,充分運用自身的慣習和資本,在政策議程設置中將國際性政策和工作轉(zhuǎn)化為國際公眾樂于關注的焦點,使決策的權威性與國際媒體報道的影響力相結合,在國際公眾當中形成廣泛的相關的討論議題,通過合力效應構建國際性系統(tǒng)化的規(guī)則和制度體系,從而促進國際性重大問題和各種矛盾沖突的有效解決,切實維護好國際社會的安全穩(wěn)定,推動人類社會的健康發(fā)展。
3.3? 層次結構模型
根據(jù)資本、慣習和行動者3個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本文構建了層次結構模型,如圖3所示,主要包括資本-條件層、行動者-目標層和慣習-動機層。在資本-條件層中,中國智庫、主權國家和地區(qū)、國際組織、傳播媒體、以意見領袖為代表的網(wǎng)民群體以及其他國家的智庫等行動者本身具有的資本是參與國際事務的基礎和條件,是在某個時間(when)、某個地點(where)和某種形式(how)等體現(xiàn)出來的;在行動者-目標層中,中國智庫等行動者通過各種方式方法不斷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以獲得更多的國際話語權,進而實現(xiàn)提升國際議程設置能力的目標,這是一個追求具體目標的過程(what);在慣習-動機層中,中國智庫等行動者的慣習主要包括一系列相對穩(wěn)定的思想經(jīng)驗和行為活動,是帶有動機的一套行事風格體系,是作出行為反應的原因回答(why)。3個層次之間關系緊密,資本-條件層和慣習-動機層共同作用于行動者-目標層,對中國智庫國際議程設置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響。
4? 場域視角下中國智庫國際議程設置能力提升路徑
從場域理論的資本、慣習和行動者3個要素出發(fā),以國際公眾議程設置場域、國際媒體議程設置場域和國際政策議程設置場域為核心,結合層次結構模型的資本-條件層、行動者-目標層和慣習-動機層,本文提出系統(tǒng)化的國際議程設置能力提升路徑。在世界具有權威性的全球智庫評價報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全球智庫報告2020》中,全球化智庫(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位列全球頂級智庫百強榜單第64位,連續(xù)4年躋身世界百強榜單,是首個進入世界百強的中國社會智庫。2020年,CCG基于長期在中美關系領域的研究,通過積極參與國際交往、加強與媒體溝通、密切與國際組織聯(lián)系等方式推動中美關系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有效地提升了國際議程設置能力,為中國其他智庫提供了借鑒和參考[21]。
4.1? 國際公眾議程設置場域
4.1.1? 慣習-動機層:內(nèi)外聯(lián)動,構建利益共同體? ? 通常情況下,我國智庫不強調(diào)、不追求國際化,基本上都是國內(nèi)型的機構。在全球智庫國際化發(fā)展的趨勢下,我國智庫的普遍問題是缺乏國際化發(fā)展的意愿和能力[22]。因此,中國智庫作為國際公眾議程設置場域的重要行動者之一,需要注重內(nèi)外聯(lián)動,構建利益共同體,更好地“走出去”。2020年,隨著新冠疫情的持續(xù)和拜登當選美國總統(tǒng),中美關系來到新的十字路口。CCG作為中國領先的國際化智庫,對內(nèi)始終與政府部門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配合外交、外宣的統(tǒng)一部署,聯(lián)系和團結兄弟智庫,互相協(xié)調(diào),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建設“智庫聯(lián)盟”,在中美關系出現(xiàn)轉(zhuǎn)折的關鍵節(jié)點積極發(fā)聲;對外與美國核心智庫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美國戰(zhàn)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等保持交流溝通,加強與真正能夠影響美國政府的機構和關鍵人物的接觸,為降低沖突、減少摩擦與誤判、增強對話的渠道做出了積極努力。通過對內(nèi)、對外的有效結合,CCG構建了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為加強交流與溝通、增強互信、促進中美關系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持續(xù)發(fā)揮著智庫的積極作用。
4.1.2? 行動者-目標層:補齊短板,爭奪國際話語權? ? 黨的十八大后,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如火如荼,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中國智庫數(shù)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對比西方發(fā)達國家智庫,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方面偏弱,但不可否認,中國智庫未來發(fā)展?jié)摿薮蟆R虼?,在國際公眾議程設置場域中,中國智庫需要充分認識自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通過補齊短板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在國際相關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爭奪更多話語權。近年來,雖然CCG取得了巨大的發(fā)展成就,但與國際頂尖智庫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急需在智庫發(fā)展所需的資金、人才和成果傳播上不斷修補短板。2020年,CCG不斷優(yōu)化人才結構,培養(yǎng)、引進長期研究中美關系與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除了爭取政府經(jīng)費支持,還充分發(fā)揮了民間資本的力量,另外,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將研究成果進行全方位傳播。CCG通過補齊人才、資金和成果傳播上的短板,穩(wěn)步提升了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強了在中美關系相關議題的話語權。
4.1.3? 資本-條件層:交流共享,擴展國際朋友圈? ? 中國智庫反對干涉別國內(nèi)政,不搞“金錢外交”,但要積極參與國際交往,廣交朋友,增進國際公眾對中國的了解,消除對中國的偏見,從而在交流共享中與國際公眾保持密切聯(lián)系,不斷擴展國際朋友圈。2020年,CCG充分發(fā)揮了智庫“二軌外交”的作用,通過設置疫情下的中美合作與全球經(jīng)濟、中美經(jīng)貿(mào)的機遇與挑戰(zhàn)、中美科技與國際教育、美國大選及其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美國大選后的全球經(jīng)貿(mào)合作去向何處、共同塑造21世紀:拜登時代的中美歐選擇等中美議題,與中美兩國的專家學者、醫(yī)務工作者、非政府組織、國際商會、企業(yè)等各界代表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溝通和信息共享。除此之外,CCG在中美關系發(fā)展的每個關鍵節(jié)點均舉辦了系列“云會議“和“云論壇”,該組織匯集了國內(nèi)外知名專家、學者和商界領袖等共同探索中美關系的未來。CCG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實現(xiàn)了信息的交流共享,國際朋友圈得到進一步擴展。
4.2? 國際媒體議程設置場域
4.2.1? 慣習-動機層:加強對話,增進思想共識? ? 上海社會科學院發(fā)布的《2019年中國智庫報告》顯示,中國智庫的傳播力總體仍較弱,特別是在國際舞臺上由于話語體系不對接、交流合作方式受限、對外傳播渠道不暢,以及缺乏新技術方式手段的使用等因素,國際傳播力顯得更不足[23]。因此,在國際媒體議程設置場域中,中國智庫要加強與國內(nèi)外媒體之間的深層對話,增進思想共識,要讓更多的國際媒體認識中國智庫、了解中國智庫、支持中國智庫,從而在國際社會中更好地為中國“發(fā)聲”。2020年,CCG一如既往向國際媒體分享中美關系及走向的前沿觀點,傳播智庫最新洞察,通過接待知名媒體團的訪問等方式,與國內(nèi)外主流媒體建立和保持廣泛的聯(lián)系。另外,CCG舉辦的“全球化的十字路口:美國大選及其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中美線上研討會,受到國內(nèi)外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和廣泛報道。
4.2.2? 行動者-目標層:引領議題,提升輿論影響力? ? 智庫要發(fā)揮作用,必須要借助媒體傳播渠道提升其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當前,一定數(shù)量的中國智庫偏重自身建設和理論研究,缺乏聯(lián)合相關媒體引導國際公眾的思想意識和主動性,從而導致在一些熱點國際事件中,中國智庫的聲音比較弱。另外,隨著新冠疫情爆發(fā)和中美關系變化,中外輿論戰(zhàn)不斷加劇,面對當前外國尤其是美國政客和媒體集體對中國的抹黑、攻擊,中國智庫要加強與國際媒體的互動,巧妙設置并引領議題,提升國際輿論影響力。2020年,CCG智庫專家在慕尼黑安全會議、巴黎和平論壇、雅典民主論壇等重要國際多邊場合主動設置國際議題,為促進中美“掛鉤”而非“脫鉤”,以及穩(wěn)定國際秩序貢獻智庫方案,有效地傳播了中國聲音,為增進中美交流、消除誤解貢獻了中國智庫的力量,與此同時,CCG輿論影響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4.2.3? 資本-條件層:智媒互助,打造傳播新平臺? ? 當前,全球各國的智庫機構都在紛紛采用社交媒體平臺擴大影響力。蘭德公司、布魯金斯學會等著名智庫已同時擁有推特、臉書、領英等在線社交媒體賬戶,智庫的產(chǎn)品、報告與活動在第一時間可進行全球范圍的傳播[24]。在國際媒體議程設置場域中,中國智庫要在全面發(fā)展中彰顯自身的特色和優(yōu)勢,借助國內(nèi)、國際的媒體力量,打造一個系統(tǒng)化的智媒互助國際傳播新平臺,讓議題在世界范圍內(nèi)進行充分傳播,迅速引起其他行動者的注意。2020年,CCG開創(chuàng)了與媒體的深度合作互助模式,其專家學者關于美國時政和中美關系趨勢研判有關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中新社、南華早報、中國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臺、英國廣播公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英國金融時報、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yè)頻道、紐約時報等國內(nèi)外媒體的聯(lián)合報道。同時,CCG加強了新媒體建設,與百度、今日頭條、澎湃新聞、新浪等媒體平臺開展了深入合作,以中美關系及其走向為主題進行多次名家演講及大型論壇直播,并通過CCG微網(wǎng)站、CCG電子書櫥、“油管”、臉書、推特等海內(nèi)外社交媒體官方賬號及時發(fā)布信息,擴大了在國內(nèi)外的傳播力。
4.3? 國際政策議程設置場域
4.3.1? 慣習-動機層:堅定立場,維護國家利益? ?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huán)境日趨復雜,大國之間的博弈更加激烈,不確定性、不穩(wěn)定性明顯增加。而中國正日益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全球化的進程,從而使中國的國家利益變得更加廣泛。因此,在國際政策議程設置場域中,中國智庫必須樹立新的世界觀和國家利益觀,應堅定中國立場,擔負國家使命,樹立整體的國家戰(zhàn)略觀,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科技、文化、教育、生態(tài)等諸多方面維護國家利益,反對并阻止國際組織和機構等行動者制定的任何有關危害中國核心利益的國際規(guī)制或政策。2020年,CCG通過參加和舉辦“云會議”、組織專家學者交流和調(diào)研等方式,圍繞疫情下的美國政經(jīng)形勢,針對中美關系、中美合作、中美經(jīng)貿(mào)摩擦等方面的問題向國際組織機構提出針對性建議,并送報國家有關部委,為促進中美關系發(fā)展充分咨政建言。其中,多篇建言獲得中央領導的肯定性批示,有效地維護了國家利益。
4.3.2? 行動者-目標層:建言獻策,貢獻中國智慧? ?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沖突、環(huán)境、生態(tài)、資源、氣候等許多問題的解決均非一國力量所能及,全球治理成為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國際政策議程設置場域中,中國智庫要密切關注并參與國際組織和機構舉辦的各類國際論壇、國際會議,結合中國具體國情積極建言獻策,主動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方案”,為國際組織和機構工作的開展和國際問題的解決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2020年,CCG發(fā)揮國際化智庫的優(yōu)勢,通過參與國際論壇、舉辦國際品牌論壇、提出全球治理倡議、發(fā)起成立國際組織和對話平臺等方式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為國際組織機構貢獻全方位的中國智庫方案。在中美關系層面上,隨著中美貿(mào)易戰(zhàn)的持續(xù)升級,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兩國的“戰(zhàn)略脫鉤”。圍繞“消除中美沖突風險:未來四年會是怎樣?”,CCG還與韓禮士基金會(Hinrich Foundation)舉辦了線上主題研討會,雙方專家就中美“脫鉤”的意愿和可能性,以及中美關系的未來走向進行了深入探討。
4.3.3? 資本-條件層:培育人才,推進全球治理? ? 當前,中國智庫的人才大多是從高校畢業(yè)生中招聘的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背景的博士、碩士。這些人才的培養(yǎng)是高校按照學科研究的目標而進行的,但智庫人才還需要有更多的社會實踐經(jīng)驗、政府工作經(jīng)驗,乃至國際生活工作經(jīng)驗[25]。因此,在國際政策議程設置場域中,中國智庫必須加強培育和發(fā)展國際化人才,通過申請并派遣相關領域的智庫專家到國際組織或機構任職、兼職,實現(xiàn)高素質(zhì)人才的國際化輸送,從而更加積極有效地參與國際決策,在尊重、遵循國際社會現(xiàn)有的原則和規(guī)范的基礎上,爭取對國際治理體系的完善和補充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2020年,CCG不斷加強研究人員的教育培養(yǎng),形成了一支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隊伍,并持續(xù)以中美關系及未來發(fā)展趨勢為研究視野,在推動中美關系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的相關領域進行領先研究。另外,CCG積極推薦在中美關系上具有遠見卓識的領軍人物到國際組織機構任職、兼職,呼吁促進中美雙方擱置爭議和分歧,攜手推動全球的有效治理。
5? 結束語
本文以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為視角,構建了理論體系模型,探索中國智庫國際議程設置能力的提升路徑,為中國智庫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促進了中國智庫向國際化發(fā)展,對于加強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然而,由于個人能力和文章的篇幅有限,本文只對國際社會場域下的一個行動者(中國智庫)的國際議程設置能力進行著重分析和總體論述,沒有同時對國際社會場域中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動者進行研究。以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為視角,圍繞某一個核心觀點,同時對國際社會大場域中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動者進行分析,這將是后續(xù)研究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新京報. 《全球智庫報告2020》: 中國智庫數(shù)量居世界第二[EB/OL]. [2021-02-01]. http://news.10jqka.com.cn/20210201/c626707828.shtml.
[2] 皮埃爾·布迪厄, 華康德. 實踐與反思: 反思社會學導引[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4: 130-133.
[3] BARDOCZ-BENCSIK M, DOCZI T. Mapping sport for development and peace as bourdieus field[J].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 Studies and Research, 2019, 81(1): 1-12.
[4] 徐琳琳. 自解之途: 場域理論視角下的教師公開課教學慣習研究[D]. 重慶: 西南大學, 2019: 1-74.
[5] MICHAEL B M. A field theory perspective on journalist-source relations: A study of ‘new entrants and ‘a(chǎn)uthorised knowers among Scottish muslims[J]. Sociology, 2018, 52(6): 1169-1184.
[6] 郭梓楨. 議程設置視角下微信公眾號輿情傳播研究: 以2016年醫(yī)患糾紛事件為例[D]. 開封: 河南大學, 2017: 1-63.
[7] 李珮, 王姍姍. 從場域理論視角檢視傳統(tǒng)媒體“議程設置”力: 以《新京報》“江歌案”報道為例[J]. 中國出版, 2018(11): 34-38.
[8] 章留斌, 陳天明, 阿達來提·雜滿, 等. 民間輿論場域中失效的議程設置與極化的網(wǎng)絡群體: 基于“江歌事件”新浪微博數(shù)據(jù)的內(nèi)容分析[J]. 情報科學, 2019, 37(2): 95-101.
[9] 張萌, 李亞宏. 網(wǎng)絡輿情場域傳播階段議程設置與引導[J]. 傳播與版權, 2017(7): 177-179.
[10] 徐維英. 推動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新發(fā)展[N].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9-10-24(2).
[11] 王輝耀. 中國智庫國際化的實踐與思考[J]. 中國行政管理, 2014(5): 20-24.
[12] ABB P.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s: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and changing roles[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5, 24(93): 531-553.
[13] 吳瑛. 中國智庫的國際議程設置能力研究: 對中美菲越四國智庫的比較[J]. 社會科學文摘, 2019(1): 117-119.
[14] 黃日涵. 內(nèi)外兼修 推進中國智庫國際化[J]. 決策探索(下半月), 2015(12): 17-18.
[15] 劉思妗. 中國智庫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路徑探析[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9, 4(3): 56-64.
[16] 韋宗友. 國際議程設置: 一種初步分析框架[J]. 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 2011(10): 38-52, 156.
[17] 陳正良, 高輝, 薛秀霞. 國際話語權視閾下的中國國際議程設置能力提升研究[J]. 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16(3): 93-98.
[18] 張發(fā)林. 化解“一帶一路”威脅論: 國際議程設置分析[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1): 146-155.
[19] 王彬. 國際議程設置: 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對話[J]. 理論視野, 2015(3): 18-20.
[20] 高飛. 中國國際話語評價權探析[J].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15(7): 30-34.
[21] 全球化智庫(CCG) 2020年報[R]. 北京: 全球化智庫, 2020: 1-103.
[22] 朱敏, 張志強, 陳秀娟, 等. 澳大利亞戰(zhàn)略政策研究所網(wǎng)絡安全領域研究及對中國智庫的啟示[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0, 5(4): 89-96.
[23] 上海社會科學院. 2019年中國智庫報告[R].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 2020: 1-146.
[24] 朱旭峰, 趙靜. 社交媒體時代中國智庫發(fā)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J]. 治理研究, 2021, 37(1): 90-97.
[25] 唐濤. 當前全球智庫發(fā)展特點以及對中國的啟示[J]. 情報資料工作, 2020, 41(5): 37-41.
作者貢獻說明:
袁? 紅:本研究的構思者及負責人,指導論文寫作與修改;
馮宇德:完成相關文獻資料的收集和分析,撰寫論文初稿。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Path of International Agenda Setting? Ability of Chinese Think Tan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eld
Yuan Hong? Feng Yud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been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promoting the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The promotion of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One Belt And One Road” and “Wide Consultation, Joint Development and Sharing” is in urgent need of Chinese think tanks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m with more intellectual support.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agenda setting ability of Chinese think tanks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hink tanks, so as to better safeguard the national image and interests. [Method/process] Based on the three elements of Bourdieus field theory of capital, habit and actor, combined with the public agenda, media agenda and policy agenda of the agenda setting theory, the paper constructs a factor model, a field interaction model and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model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micro, meso and macro respectively. [Result/conclusion] Based on in-depth 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asoning of the model, and combined with the cases of CCG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agenda setting and effectively improving its international agenda setting ability on the issue of Sino-US relations in 2020, the paper proposes a systematic improvement path for the international agenda setting ability of Chinese think tanks.
Keywords: field theory? ? Chinese think tanks? ? internationalization? ? agenda setting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