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偉
(沂水縣諸葛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中醫(yī)科,山東臨沂 276422)
脛骨骨折為臨床常見的下肢骨折,多為中高能量損傷極易伴隨不同程度的軟組織損害,使患者出現(xiàn)局部腫痛、畸形等癥狀,直接限制日?;顒?,并降低生存質(zhì)量[1]。目前臨床多選擇手術方式治療該病,可達到緩解相關癥狀、增強肢體活動程度的效果,但患者術后臥床時間較長,早期鍛煉功能較差,容易引發(fā)較多并發(fā)癥,直接降低康復效果[2]。有研究提出術后康復訓練的效果明顯,可有效鞏固手術效果,并促進關節(jié)功能恢復,解除活動限制,但單一干預的效果較為局限,難以快速改善膝關節(jié)功能,提升日?;顒幽芰3]。近年來,隨著中醫(yī)技術的不斷進步,臨床提出在康復訓練基礎上加用中藥外敷,可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減少并發(fā)癥,促進患肢恢復[4]。該文選取該院2019年12月—2020年11月收治的脛骨骨折術后患者88例為對象,針對中藥外敷聯(lián)合康復訓練的應用效果展開研究。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脛骨骨折術后患者88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兩組,各44例。外敷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26~63歲,平均年齡(44.16±2.03)歲;病程2~14周,平均病程(8.23±1.46)周;摔傷15例,交通意外12例,墜落傷10例,撞傷7例;閉合性骨折14例,開放性骨折30例。對照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24~65歲,平均年齡(44.38±1.89)歲;病程4~15周,平均病程(8.79±1.33)周;摔傷17例,交通意外13例,墜落傷9例,撞傷5例;閉合性骨折17例,開放性骨折27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與《脛骨平臺骨折診斷與治療的專家共識》[5]中診斷標準相符,且經(jīng)過X線檢查確診;(2)均在該院接受手術治療,病歷資料完整,中途未退出研究;(3)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4)Schatzker分型屬于Ⅰ~Ⅲ型。
排除標準:(1)存在其他位置骨折或者血管、神經(jīng)受損者;(2)存在藥物過敏史或者藥物依賴史;(3)合并意識障礙、凝血功能障礙、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肝腎功能不全、精神疾病、嚴重皮膚感染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切開復位解剖鋼板內(nèi)固定術治療,術后給予抗感染、鎮(zhèn)痛、營養(yǎng)神經(jīng)以及預防血栓等治療。術后1~2 d取出引流管,術后3 d開展康復訓練。
對照組接受康復訓練。(1)術后指導患者開展足趾及踝關節(jié)訓練,鼓勵其進行股四頭肌功能訓練,選擇仰臥位,保持膝關節(jié)不動,足跟發(fā)力向下伸展,背曲踝關節(jié),同時收縮股四頭肌,使髕骨上下移動,10 min/次,8次/d。(2)術后1周開展下肢肌力訓練,包括:①等張收縮:仰臥位,伸直雙腿,患側抬高呈30°,屈髖屈膝;②等長收縮:仰臥位,屈曲健側,墊高患肢,踝關節(jié)發(fā)力,朝床面進行重復壓縮,轉變成膝關節(jié)發(fā)力,再次朝床面壓縮。4次/組,8組/d。(3)術后3周進行膝關節(jié)活動訓練,患者取仰臥位,伸展患肢,屈曲健肢,屈曲患肢的同時要求踝部與臀部貼近。隨后更換成俯臥位,伸展雙下肢,屈曲患肢,使足跟與臀部貼近,10 min/次,3次/d。共治療6周。
外敷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外敷,術后1周選擇羌活10 g、沒藥10 g、血蝎6 g、乳香10 g、防風30 g,研制成粉末,并加入適當黃酒制備成糊狀,均勻涂抹在患處,繃帶包扎,每日換藥1次。共治療6周。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膝關節(jié)伸直角度、屈曲角度以及關節(jié)活動度,膝關節(jié)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評分、美國特種外科醫(yī)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關節(jié)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IL-1β)、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轉化生長因子-1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1β)。ROM評分[6]:主要測評膝關節(jié)活動程度,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關節(jié)活動程度越好。HSS評分[7]:主要測評功能、肌力、活動范圍、疼痛、關節(jié)穩(wěn)定性、屈曲畸形狀況,滿分100分,85分及以上為優(yōu),70~84分為良,60~69分為中,60分以下為差。VAS評分[8]:0分無痛;10~3分輕微疼痛,能夠忍受;4~6分中等疼痛,尚可忍受;7~10分劇烈疼痛,難以忍受。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計量資料用(±s)表示,分別采用χ2檢驗、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的伸直角度、屈曲角度以及關節(jié)活動度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外敷組的伸直角度低于對照組,但屈曲角度以及關節(jié)活動度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伸直角度、屈曲角度以及關節(jié)活動度對比[(±s),°]
表1 兩組伸直角度、屈曲角度以及關節(jié)活動度對比[(±s),°]
組別外敷組(n=44)對照組(n=44)t值P值伸直角度干預前 干預后屈曲角度干預前 干預后12.78±3.21 12.54±3.06 3.56±1.01 6.97±2.03 75.24±5.21 76.03±5.68 113.96±8.21 97.50±6.43 0.359 0.720 9.976 0.001 0.680 0.498 10.470 0.001關節(jié)活動度干預前 干預后63.45±7.21 63.66±7.51 105.43±3.98 90.52±4.11 0.134 0.894 17.287 0.001
干預前,兩組的ROM、HSS、VAS評分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干預后,外敷組的ROM、HSS評分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ROM、HSS、VAS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ROM、HSS、VAS評分對比[(±s),分]
組別外敷組(n=44)對照組(n=44)t值P值ROM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HS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61.25±6.49 60.97±6.23 93.45±2.34 86.11±4.20 56.34±5.78 56.90±5.21 81.03±2.47 70.53±3.16 0.206 0.837 10.127 0.001 0.477 0.634 17.365 0.001 VA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7.20±1.34 7.11±1.25 1.52±0.36 2.60±0.88 0.326 0.745 7.535 0.001
干預前,兩組的IL-1β、NO、TGF-1β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外敷組的IL-1β、NO低于對照組,TGF-1β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性指標對比(±s)
表3 兩組炎性指標對比(±s)
組別外敷組(n=44)對照組(n=44)t值P值IL-1β(ng/L)干預前 干預后NO(μmol/L)干預前 干預后36.49±4.25 36.77±4.10 18.20±2.36 24.10±3.17 125.14±6.79 124.88±6.23 82.60±3.45 97.32±4.11 0.315 0.754 9.903 0.001 0.187 0.852 18.196 0.001 TGF-1β(μg/L)干預前 干預后15.79±4.21 16.03±4.50 24.10±6.89 20.05±5.10 0.258 0.797 3.134 0.002
脛骨骨折作為骨折常見類型之一,通常是因為脛骨受到直接或者間接暴力導致,從而出現(xiàn)腫脹、疼痛及活動受限等現(xiàn)象。近些年,隨著我國交通事業(yè)以及建筑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導致我國脛骨骨折的發(fā)生率日漸升高,成為降低生活質(zhì)量的常見病。針對此,臨床多選擇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但其創(chuàng)傷較大,術中失血量較多,術后可能產(chǎn)生較多并發(fā)癥,直接影響術后康復[9]。因此術后選擇科學合理的干預對患者恢復至關重要。
近幾年,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以及現(xiàn)代醫(yī)學的進步,康復醫(yī)學成為臨床重點學科,其中以康復訓練較為重要,能夠有效減輕腫脹、疼痛等癥狀,同時促進肢體功能恢復。但單一治療的效果較為局限,難以快速控制病情,甚至延長康復時長,增加患者家庭經(jīng)濟負擔。中醫(yī)認為肝腎同源,均主藏血生髓,而骨髓以及精血對骨具備一定滋養(yǎng)效果,在受到外傷跌倒影響后,可直接導致下肢精血運行受阻,發(fā)生氣滯血瘀。臨床經(jīng)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在康復訓練基礎上加用中藥外敷的效果更好[10]。中藥外敷作為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存在操作簡便、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使藥效直接經(jīng)過皮膚直達病灶,可有效緩解局部炎癥反應,擴張周邊組織血管,提升血管通透性,改善炎癥周邊的血運,并減輕水腫反應,促進關節(jié)功能快速恢復。該文選擇的外敷中藥中,羌活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jié),止痛;沒藥活血化瘀,消腫定痛;血蝎活血散瘀,定痛止血;乳香調(diào)氣活血,通經(jīng)止痛;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全方可達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該文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外敷組的伸直角度、屈曲角度、關節(jié)活動度、膝關節(jié)ROM評分、HSS評分、VAS評分、IL-1β、NO、TGF-1β均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上結果提示外敷組可改善ROM,并增強膝關節(jié)功能,消除炎性反應,降低疼痛,保障預后。其中,IL-1β作為應答感染時較常出現(xiàn)的細胞因子,其在炎癥刺激后的免疫應答以及組織修復上具有一定功效;NO對神經(jīng)末梢的影響較大,可產(chǎn)生痛覺;TGF-1β屬于生長因子,可促進軟骨細胞、成骨細胞以及充質(zhì)干細胞增殖,并對骨損傷進行修復,同時增加骨折端血管,促進骨折快速愈合。
綜上所述,脛骨骨折術后患者采用中藥外敷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的效果更為顯著,能夠進一步增強患者的活動能力,并緩解疼痛,改善膝關節(jié)功能,清除炎癥反應,保障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