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宋曼麗
(三門峽骨科醫(yī)院 a.疼痛科;b.康復科,河南 三門峽 472000)
膝骨關節(jié)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屬于進行性慢性骨關節(jié)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臨床表現為關節(jié)腫脹、疼痛、活動與功能障礙,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臨床治療方式較為多樣,其中藥物治療為應用非甾體抗炎藥,可改善臨床癥狀,但無法減緩關節(jié)軟骨退變,加上不良反應較多,不宜長時間應用[2]。非藥物治療中痛點注射治療方案,其實質為藥物治療,隨藥物于體內代謝,治療效果速降,導致遠期效果欠佳。因此,仍需尋找一種更為安全有效治療方案。本研究選取100例KOA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膝周痛點沖擊波聯(lián)合玻璃酸鈉關節(jié)腔內注射治療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8月三門峽骨科醫(yī)院收治的100例KOA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表法以1∶1比例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0例。研究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45~77歲,平均(61.18±7.78)歲,病程2~8 a,平均(5.16±1.13)a,病變部位26例左側、24例右側。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46~79歲,平均(62.36±7.94)歲,病程2~8 a,平均(4.97±1.08)a,病變部位29例左側、21例右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變部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三門峽骨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診斷標準經X線、臨床表現等檢查診斷為KOA,且符合《2016 AKS立場聲明:膝關節(jié)鏡手術,包括骨關節(jié)炎或退行性關節(jié)疾病》[3]中相關診斷。
1.3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3個月未應用非甾體抗炎藥、激素以及其他藥物;②關節(jié)無顯著紅腫熱痛;③單側發(fā)??;④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長期應用激素藥物治療;②伴有心腦血管、腎、肝等重要器官系統(tǒng)障礙;③伴有嚴重精神疾病/認知障礙;④合并骨關節(jié)腫瘤、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風濕、痛風、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等膝關節(jié)病變;⑤伴有全身感染性疾病。(3)剔除標準:治療依從性差。
1.4 治療方法
1.4.1對照組 接受膝周痛點注射加關節(jié)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治療。治療位置取患膝伸屈活動時以及韌帶被動牽拉與按壓時痛點(≤6個),治療前于體表標記痛點,常規(guī)消毒,于每個痛點注射3 mL消炎鎮(zhèn)痛液,消炎鎮(zhèn)痛液內包括1 mL復方倍他米松(MSD Merck Sharp & Dohme AG,國藥準字J20140160)、0.5 mg甲鈷胺(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715)、100 mg利多卡因(湖南爾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261)、0.9 g·L-1氯化鈉溶液13 mL,待注射治療后,患者取仰臥位,患膝屈曲90°,定位,標記,后常規(guī)消毒,取5 g·L-1的利多卡因局麻,關節(jié)腔內注射2.5 mL玻璃酸鈉(Seikagaku Corporation,注冊證號H20140533)。以上治療每周1次,持續(xù)治療5次。在治療期間禁止使用其他鎮(zhèn)痛藥物。
1.4.2研究組 接受膝周痛點沖擊波聯(lián)合玻璃酸鈉關節(jié)腔內注射治療。經氣壓彈道式體外沖擊波治療,治療位置取患膝伸屈活動時以及韌帶被動牽拉與按壓時痛點(≤6個),治療前于體表標記痛點,在和體外沖擊波槍頭直接接觸皮膚區(qū)域涂抹超聲耦合劑,沖擊波參數:沖擊頻率設置為6 Hz,能量設置為2~3 bar(1 bar =100 kPa);槍頭按壓到標記痛點處,注意避開重要血管與神經,以感受可耐受疼痛刺激為最佳,單側按痛點數量沖擊次數為2 000~4 000次,每7 d治療1次;結合有無痛點以及體征改善狀況決定是否重復治療,5次為1個療程。待沖擊波治療后,行玻璃酸鈉關節(jié)腔內注射,具體注射方法、注射量等與對照組相同。以上治療每周1次,持續(xù)治療5次。
1.5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顯效為疼痛消失,膝關節(jié)伸屈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為疼痛顯著減輕,上下樓伴有輕度疼痛;無效為不符合上述標準。將顯效和有效計入總有效。(2)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3、5周疼痛度,其分值為0~10分,0分代表無疼痛,10分代表劇烈疼痛。(3)采用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jié)炎指數(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3、5周膝關節(jié)功能,其內容包括疼痛、晨僵以及功能障礙等3個維度,共計24個項目,總分為0~96分,分值越高,功能越嚴重。
2.1 臨床療效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VAS評分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5周,研究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治療3周及5周VAS評分比較
2.3 WOMAC評分治療前,兩組WOMA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5周,研究組WOMAC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治療3周及5周WOMAC評分比較分)
KOA是由生物力學改建、機械損傷與生物因素互相作用所致系列病理與生理變化,是以軟骨損害為主要特點,此時關節(jié)滑液出現多種炎性改變,局部伴有循環(huán)障礙,關節(jié)鄰近軟組織出現無菌性炎癥、粘連以及痙攣等,嚴重影響日常生活[4]。KOA基本治則為減輕疼痛,增強關節(jié)功能,減緩軟骨破壞進程,保護關節(jié)軟骨。目前臨床最常用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但長期應用副作用明顯,對頑固性疼痛患者效果欠佳。玻璃酸鈉關節(jié)腔內注射治療可通過修復分子篩作用、生理屏障、加快機體玻璃酸鈉合成以及穩(wěn)定痛覺感受器等,有效減輕臨床癥狀,但研究顯示,其對于嚴重患者近期效果顯著,遠期效果欠佳[5-6]。因此,仍需尋找更為有效治療方案。
沖擊波治療為近年運動疼痛有關專業(yè)熱門課題,能促進脊髓損傷后運動功能恢復,尤其治療四肢骨關節(jié)疼痛性慢性疾病,同時具備減緩軟骨退變效果[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3、5周研究組VAS評分、WOMAC評分低于對照組。膝周痛點沖擊波治療作用機制如下:其利用機械應力效應,達到松解粘連效果;利用壓電效應、空化效應,達到疏通微血管與調節(jié)局部血液循環(huán)效果;經痛點給予沖擊波,可阻斷痛覺神經感受器,增加痛閾,且可直接作用至周圍感覺神經末梢,進一步增加疼痛閾值,阻滯神經傳導沖動,起到減輕局部疼痛效果;沖擊波能降低背根神經節(jié)中和疼痛相關降鈣素基因相關肽表達,進而發(fā)揮減輕疼痛效果;能改變骨性關節(jié)炎中軟骨下骨重塑異常/阻止軟骨細胞凋亡,發(fā)揮保護軟骨效果,進而減緩骨關節(jié)炎退行性改變[8]。膝周痛點沖擊波治療屬于物理治療,可彌補痛點玻璃酸鈉關節(jié)腔內注射中藥物代謝后效果降低不足之處,發(fā)揮協(xié)同效果,提供更為持久、顯著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KOA患者應用膝周痛點沖擊波聯(lián)合玻璃酸鈉關節(jié)腔內注射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緩解疼痛,增強膝關節(jié)功能,臨床應用價值高,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