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理家,代安超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yī)院 普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肝切除術是目前臨床治療原發(fā)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的首選方式,亦是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重要手段,其手術過程復雜,術者需要控制術中出血量,減輕肝實質(zhì)損傷,以改善患者術后生存質(zhì)量。Pringle全肝入肝血流阻斷法為現(xiàn)階段PHC患者肝切除術中常用的血流阻斷方法,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但易造成殘余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影響術后機體恢復[1]。而Glisson鞘外血流阻斷法主要通過阻斷病灶肝臟的Glisson蒂進行阻斷血流,無需解剖肝門,在進行血管阻斷時,僅對病變肝臟血流進行阻斷,可避免Pringle全肝入肝血流阻斷法解剖肝門部而導致的損傷,對殘余肝臟有一定保護作用[2-3]。但目前臨床關于PHC肝切除術中應用Glisson鞘外血流阻斷法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yī)院擬行手術治療的100例PHC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PHC患者肝切除術中接受Glisson鞘外血流阻斷法的可行性,以期優(yōu)化PHC肝切除術中血管阻斷方案,改善患者預后。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y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00例PHC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術中血流阻斷法分為對照組(Pringle全肝入肝血流阻斷法)和觀察組(Glisson鞘外血流阻斷法),各50例。對照組男35例,女15例;年齡40~60歲,平均(50.36±4.17)歲;中國肝癌分期方案(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CNLC)分期Ⅰa期8例,Ⅰb期10例,Ⅱa期13例,Ⅱb期19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29例,B級21例。觀察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42~59歲,平均(49.48±5.03)歲;CNLC分期Ⅰa期7例,Ⅰb期8例,Ⅱa期14例,Ⅱb期21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27例,B級23例。兩組性別、年齡、CNLC分期、肝功能Child-Pugh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病歷資料的閱讀均經(jīng)家屬同意。本研究經(jīng)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符合PHC診斷標準[4];②臨床資料完整;③病灶未轉(zhuǎn)移至肝門或Glisson蒂鞘組織;④既往無肝部手術史。(2)排除標準:①合并膽結(jié)石;②合并先天性心臟??;③凝血功能障礙;④合并其他部位良、惡性腫瘤;⑤合并嚴重感染性疾??;⑥術后合并多個并發(fā)癥。
1.3 治療方法兩組均接受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將術區(qū)充分顯露后進行局部消毒,鋪無菌巾單。建立二氧化碳氣腹,五孔法入路,腹腔鏡觀察腹腔及病灶具體情況。游離、切斷、結(jié)扎相應肝周韌帶,結(jié)扎相應臍靜脈血管,充分顯露肝十二指腸韌帶。對照組接受Pringle全肝入肝血流阻斷法治療。采用血管阻斷帶扎緊肝十二指腸韌帶,阻斷肝動脈、門靜脈血流,單次時間為15 min,若首次阻斷不能切除病灶肝臟,將血管阻斷解除,5 min后再次進行阻斷,并繼續(xù)切除病灶肝臟。觀察組接受Glisson鞘外血流阻斷法治療。將Glisson蒂鞘外與肝包膜間的連接鈍性分離,適當將肝門板降低,并對左、右肝蒂匯合部行分離處理。之后繞過Glisson蒂鞘,血管阻斷帶放置于肝門板前上方的肝十二指腸韌帶后,以阻斷血流。兩組均接受流血阻斷后行肝切除,完成肝切除后清洗肝斷面,并清洗腹腔,當無活動性出血后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1.4 評價指標(1)統(tǒng)計兩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輸血量。(2)分別于術前1 d、術后7 d 時采集患者5 mL空腹肘靜脈血,離心(3 000 r·min-1)10 min取血清,采用AU5800型生化分析儀測定肝功能指標,包括血清谷草轉(zhuǎn)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轉(zhuǎn)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儀器購自貝克曼庫爾特商貿(mào)有限公司。(3)統(tǒng)計兩組術后7 d內(nèi)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腹腔積液及膽漏。(4)統(tǒng)計兩組1 a內(nèi)復發(fā)情況。隨訪方式主要為電話及門診復查,每3個月到院復查1次,主要進行體格檢查、影像學等檢查;每個月電話隨訪1次,以患者復發(fā)為終點事件。
2.1 手術指標觀察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及輸血量較對照組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2.2 肝功能指標術前1 d,兩組血清AST、ALT及TBIL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兩組血清AST、ALT及TBIL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2.3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00%,低于對照組的1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2.4 1 a復發(fā)率隨訪1 a(隨訪期間無失訪),觀察組復發(fā)率為28.00%(28/100),對照組復發(fā)率為30.00%(30/100),兩組1 a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97,P=0.755)。
PHC是發(fā)生于肝細胞或肝內(nèi)膽管細胞的惡性腫瘤,目前多認為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有關。隨著PHC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肝外科手術技術的進步,總體療效有所提高。腹腔鏡肝切除術為治療PHC的有效手段,相較于傳統(tǒng)開腹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及術后恢復快等特點。但由于PHC肝切除術手術過程復雜,難度較大,尤其是術中的血管阻斷,需嚴格操作,操作術中出血,以保護殘余肝臟,以減少對患者術后的負面影響,改善患者預后。
現(xiàn)階段,PHC肝切除術中臨床采用阻斷血管的方法較多,常見為Pringle全肝入肝血流阻斷法,通過完全阻斷第一肝門控制入肝血流,可顯著減少術中出血量[5-6]。但有研究指出,Pringle全肝入肝血流阻斷法進行血流阻斷后肝臟熱缺血損害明顯,且易導致剩余肝臟再灌注損傷,影響患者術后恢復[7-8]。因此,臨床仍需探尋更安全有效的血流阻斷方式,以改善患者預后。Glisson鞘外血流阻斷法是一種選擇性腫瘤血管阻斷法,以“門脈三聯(lián)”為理論基礎,選擇性地進行肝血管阻斷,對減少術中出血量具有積極意義。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及輸血量較少,且術后7 d血清AST、ALT及TBIL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Glisson鞘外血流阻斷法用于PHC患者肝切除術中可提高手術時效,且術中出血量較少,術后肝功能恢復快。Glisson鞘外血流阻斷法應用繞過Glisson蒂鞘的方式,將血管阻斷帶放置于肝門板前上方的肝十二指腸韌帶后,達到阻斷血流的效果,操作過程無需對肝門、門靜脈及肝動脈進行解剖,從而避免了對腹內(nèi)組織的操作,可減少術中出血量[9]。同時,Glisson鞘外血流阻斷法操作簡單,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提高手術時效,并可有效避免Pringle全肝入肝血流阻斷法導致的剩余肝組織再灌注損傷,有助于患者術后肝功能的恢復[10]。同時,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說明PHC患者肝切除術中接受Glisson鞘外血流阻斷法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Glisson鞘外血流阻斷法在進行血管阻斷時,僅對病變肝臟血流進行阻斷,可避免Pringle全肝入肝血流阻斷法解剖肝門部而導致的損傷,可保護殘余肝臟組織,減少術后因肝門部損傷而引起的并發(fā)癥發(fā)生[11]。
樂琪等[12]研究顯示,450例PHC患者肝切除術后1 a內(nèi)復發(fā)率為34.1%。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隨訪1 a,觀察組復發(fā)率為28.00%,對照組復發(fā)率為30.00%,略低于上述研究結(jié)果,可能與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有關。本研究中兩組1 a復發(fā)率比較無明顯差異,說明兩種血流阻斷法獲得的預后相當。
綜上所述,Glisson鞘外血流阻斷法在PHC患者肝切除術中具有一定可行性,可縮短患者手術時間,且術中出血量少,術后肝功能恢復較快,并發(fā)癥較少,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