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露
摘 要:小學生處于長身體、長知識、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而人格形成本身是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系統(tǒng)性過程,教師可借助音樂教學塑造學生良好人格。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聚焦音樂律動教學,塑造兒童健全人格,對兒童的成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音樂律動教學;小學生;良好人格
對于思想素質、道德意識尚未完全發(fā)展的小學生來說,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音樂故事能夠以截然不同的方法填補其情感上的空白,促使其重新認識音樂教學活動,進而完成音樂學習、音樂知識分析等任務。從音樂律動教學入手,感受音樂中的真善美,塑造小學生的良好人格,這便是音樂教學工作所面臨的全新任務。
一、理智看待音樂作品,塑造尊重人格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尊重生命、尊重他人是個體健康成長的基本前提,尊重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更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教會學生尊重遠比教會學生知識更加重要。當前的小學生中,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小皇帝”“小公主”等問題依舊極為常見,學生習慣了家中的嬌生慣養(yǎng),在教學活動中依舊“唯我獨尊”,對他人缺乏尊重,在生活中自以為是,其人格正在逐漸發(fā)生微小的扭曲。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嘗試借助音樂律動培養(yǎng)學生的尊重人格,將音樂作品、音樂情感與人格塑造活動聯(lián)系起來,完成育人任務。
以蘇少版小學音樂一年級下冊《鐵匠波爾卡》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中,學生會對音樂的國籍、內容產(chǎn)生輕視心理:部分學生認為西方音樂沒有學習的價值,在情感上輕視教學內容;部分學生對“鐵匠波爾卡”這一曲名缺乏尊重,認為鐵匠沒有被歌唱的價值。這種輕視不僅僅是對教學內容的輕視,更是對文化、群體的不尊重。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塑造學生的尊重人格:首先,為學生播放相關音樂曲目,感受捷克經(jīng)典舞蹈“波爾卡”的魅力,快節(jié)奏的旋律與舞蹈會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從而使其推翻自己先前的結論,發(fā)現(xiàn)原來波爾卡是一種舞蹈,并不是鐵匠的名字,進而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收回自己的輕視;其次,教師可為學生播放教學視頻,借由舞蹈、音樂互相配合,幫助學生體驗全新的音樂文化。在《鐵匠波爾卡》中,其傳承了捷克音樂的特點,以管弦樂器為主要演奏樂器,強調曲目的鮮活、自由、熱情,富有感染力。在聆聽曲目、觀摩視頻的過程中,學生似乎看見了鐵匠在火爐旁邊揮舞鐵錘的景象。在對音樂作品進行解讀的過程中,教師可允許學生做出動作,如踮腳、擺臂、甩手等,抓住節(jié)拍,為后續(xù)的律動教學打下基礎。
二、學會感受藝術價值,塑造文化人格
音樂律動教學強調學生的“動”,要在音樂律動教學中塑造學生的良好人格,教師必須實現(xiàn)“動”“聽”的兩手抓,不僅要帶領學生感受旋律,實現(xiàn)律動,更要深入解讀作品中的藝術價值,使學生在情感上接受音樂律動教學,形成良好的文化審美品位,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扭動身體。教師應對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進行理性分析,幫助學生深入感受作品,進而塑造學生對音樂文化感興趣、對文化材料感興趣的良好人格,完成教學管理任務。
以蘇少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上冊《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教學為例,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僅關注歌曲的旋律、演唱技巧,但在音樂律動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對《八月桂花遍地開》的創(chuàng)作背景、藝術價值進行分析:作為來源于大別山地區(qū)的民歌,《八月桂花遍地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被全國所傳唱,其采用了經(jīng)典豫東南民歌《八段錦》的曲調,是一首為了慶祝蘇維埃成立所創(chuàng)作的民歌。在歌曲中,鮮艷盛開的桂花象征著蘇維埃必將輝煌燦爛地發(fā)展下去,表達了革命黨人的樂觀精神。在完成文化知識的解讀任務之后,學生的身體已經(jīng)被旋律所調動,教師此時可開展律動教學活動,配合簡單的舞蹈動作幫助學生感受旋律,如節(jié)奏較慢的團體舞等,在舞蹈的過程中配合節(jié)拍。借由歌詞中的“紅軍”“蔣介石”“工友們”等關鍵意象,學生能夠在完成律動任務的同時主動探究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對于當年的紅軍戰(zhàn)士們來說,《八月桂花遍地開》不僅象征著對蘇維埃的祝福,更代表著革命黨人堅毅不屈的精神,是解放全中國、軍民一家親的表現(xiàn)。在律動教學活動中,可要求學生獨立搜集歷史材料,對《八月桂花遍地開》的創(chuàng)作背景、藝術價值進行分析,也可導入與其同調的《小小鯉魚壓紅腮》,感受不同作品的音樂魅力。解讀音樂、了解音樂,感受歷史,能夠使學生在律動的同時形成良好的文化人格。
三、感受音樂深層情感,塑造平等人格
平等的人格是學生參與一切社會活動的基本前提,確保學生形成了“人生而平等”的社會觀,才能為后續(xù)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提供保障。在音樂律動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嘗試配合音樂律動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平等人格,使其意識到平等的重要價值,從而向平等的方向不斷靠攏。在小學教育指導活動中,學生并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盲目攀比、輕視他人等問題依舊存在,“平等”教育迫在眉睫。配合音樂材料中的豐富情感教育學生,能夠更有效地塑造學生的良好人格。教師可借助音樂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豐富情感教育學生,在鼓勵學生表達情感的同時培養(yǎng)其平等意識,完成塑造平等人格的育人任務。
以蘇少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楊柳青》的教學為例,作為誕生于江蘇地區(qū)的經(jīng)典民歌,《楊柳青》帶有強烈的地域特色,無論是曲目中的“嗯”“啊”等語氣助詞的使用,還是其悠長、沉穩(wěn)的詞曲旋律,都會成為學生關注的熱點。在開展律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其對民族音樂作品進行評價,由于對民族音樂作品缺乏了解,學生大多以“沒興趣”“沒學過”為答案,學習積極性較差,部分學生還將《楊柳青》與現(xiàn)代音樂作比較,因不懂欣賞而排斥《楊柳青》。因此教師結合揚州經(jīng)典舞蹈、揚州經(jīng)典民歌對學生開展律動教學,要求學生仿照揚州經(jīng)典舞蹈的表現(xiàn)特點參與律動教學活動。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舞蹈的慢節(jié)奏、民歌的長聲調給予了學生另類的藝術體驗,使其感受到律動中的平等:音樂不存在優(yōu)劣之分,音樂之下是一種更為豐富的情感。教師可帶領學生對《楊柳青》進行鑒賞:《楊柳青》節(jié)奏簡短、旋律明快,歌詞熱情洋溢卻又幽默風趣,是揚州地區(qū)最受歡迎的民歌之一,相較于現(xiàn)代音樂作品,《楊柳青》的篇幅更短,但其含有更強的民族氣息。教師可創(chuàng)作“務農舞”與學生開展律動教學:對不同的語氣助詞布置對應的律動任務,如“啊”,則學生抬高雙臂,模仿耕地,歌曲中唱“謔”,學生蹲下,模仿插秧。在律動的過程中,學生借由肢體的配合感受作品中的鄉(xiāng)土氣息,進而能夠更為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
四、主動分享音樂作品,塑造包容人格
推崇自己的音樂品味,對他人的音樂審美意識不屑一顧,這種問題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當中。對于小學生來說,其希望自己的音樂品味得到他人的認同,更希望自己的音樂品味能夠成為“天下獨一份”的特殊存在。在求異心理與認可心理的共同支配之下,小學生開始排斥、抵觸他人的音樂作品,從而導致音樂教學活動無法開展,人格塑造工作無法落實。借由音樂律動教學塑造學生的良好人格,教師可嘗試實現(xiàn)音樂活動與育人工作的“兩手抓”,關注音樂作品,承認學生品味,塑造包容人格,進而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嘗試圍繞學生德育音樂品味、教學材料塑造學生的包容人格,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力。
總之,音樂律動教學給出了豐富的音樂材料,對學生的音樂表達能力、感知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積極應用音樂律動教學,鼓勵學生獨立選擇音樂作品,參與律動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平等、包容、尊重的良好人格,進一步開發(fā)律動教學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程馨永.小學音樂教學中律動教學的探究[J].北方音樂,2020(24):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