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K君
抖音、快手風靡的短視頻時代,張一鳴、黃崢、宿華等人是青年的標桿、榜樣。當我們把歷史的長鏡頭前移兩千年,聚焦到戰(zhàn)國末年,那個從百家爭鳴走向天下一統的年代,年輕人的精神領袖是一位來自楚國鄉(xiāng)下的男子。雖然他普通話不好,顏值不高,但視野寬廣,能力超群,從郡縣小吏起步,晉級為帝國宰相,輔佐秦始皇,成就千古大業(yè)。他的傳奇人生,就是學習改變命運的真實寫照。面對眾多仰慕者,他自謙地說:沒有所謂的李斯時代,只有時代中的李斯。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李斯的出場設計得很接“地”氣。少年李斯目睹廁中之鼠吃臟東西,見到人犬受驚逃跑,而糧倉之鼠吃的是粟米,住著大屋子,不擔心人犬驚擾,慨然嘆息: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人有沒有出息,出息有多大,取決于所處的位置啊。隔著數千年的時間,都能感受到這種強烈的不甘和改變命運的迫切,這是鄉(xiāng)下少年的自我覺醒。
不得不說,李斯的“環(huán)境”論,確實極有見地。在他一百年前,孟軻的媽媽,帶著孟軻搬家三次,從墓地、集市,一直到學宮旁的學區(qū)房,就是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被稱為“孟母三遷”。
《零成本改變》的作者,著名的行為心理學家希思兄弟,談到改變的三大因素,第一個所不知道的事實,就是“營造路徑”。改變難以進行,看似是人的問題,實則是情景問題。
他經典的“爆米花”實驗中,電影觀眾吃掉爆米花的數量,居然與其胃口無關,只關乎手中的“桶”:拿到大桶的觀眾比拿到中桶的觀眾多吃了53%。管理者可以用簡單的改變——縮小容器規(guī)格,來實現艱難的改變——扭轉他人的觀念。
實際生活中,情景(環(huán)境或氛圍)的作用確實如此:一個人跑馬拉松很累很難,而一群人共同跑馬,則要容易很多;分到尖子班就讀的學生,周邊都是優(yōu)秀的同學,成績進步會更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體同理。
志向是李斯的初心,亦是他人生的遠方。朱熹說:學者須先立志。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具備了“堅忍不拔之志”的李斯,即將踏上他的學習之路。善于用故事明道理的彭端淑,講完窮和尚與富和尚的故事,總結陳詞:“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而李斯已經為他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李斯離鄉(xiāng)求學,心情應如是: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對于這段求學史,《史記》惜墨如金,一筆帶過,“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他拜于荀子門下,求學時間大約七年,基本相當于本碩連讀,攻讀的專業(yè)也很熱門——政治學+經濟學。這是李斯奮發(fā)的七年,這也很好理解。
一是老師引領作用。荀況是先秦時代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譽為“后圣”(文圣孔子、亞圣孟子),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是教育部部長兼北大校長的角色。荀況治學嚴謹,主張學習上的鉆研精神,“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鼓勵沉下心的苦干精神,“無昏昏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成為他的學生,勤奮是必須的。
二是學宮性質決定。稷下學宮是戰(zhàn)國最知名的官辦學府,政府提供優(yōu)厚的物質與政治待遇,勉勵著書立說,展開學術探討,吸引了眾多天下賢士的匯集。既是政治咨詢中心,齊國國君咨詢問政,稷下學者議論國事;又是人才教育中心,學生自由尋師求學,老師自主招生講學,打破私學界限,思想兼容并包;更是繁榮的學術中心,針對熱點問題闡述政見,角度不同,方案各異,互相爭辯,百家爭鳴。
三是學習規(guī)律使然。最牛的高等學府,同學又都是天下最優(yōu)秀的人才,李斯能成為學霸——荀教授的“入室弟子”,付出的努力自然是數倍于人的。偉大的詩人白居易,天賦過人,卻也離不開刻苦的努力:白天作賦,晚上練字,中間學習寫詩就當中場休息,讀得口生瘡、手出繭。王羲之傳授王獻之寫字的秘訣,說起來很簡單——寫完十八缸水,字自然就寫好了。
李斯宿舍的床頭,張貼著老師的贈言: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學習上了。
古人談到學習,包括五個方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篤行,是為學的最后階段。學有所得,就當努力踐履,學以致用。王陽明講的“知行合一”,亦是此理。知行是一回事,不能人為地分為兩截,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應用所學,學習才最終完成。
無獨有偶,教育心理學家梅瑞爾教授提出的五星教學法,成為培訓界赫赫有名的教學理論,其最終環(huán)節(jié)就是“融會貫通掌握”。
后世的兩位學霸——齊泰、黃子澄,明建文帝的輔政大臣,學問很好,但紙上談兵,結果建文帝的江山給弄沒了。就連《明史》都很藝術地評價:“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啥原因?沒有把知識做好應用,沒做到學用結合。而這一點上,李斯堪稱百世楷模,他可以很驕傲地說:Yes,I can.
他提出了“先滅韓,以恐他國”的吞并順序,確定戰(zhàn)略方向;上書《諫逐客書》,沖動是魔鬼,讓秦王取消逐客令,留住大量外來人才。他的天才更在于創(chuàng)建性。
在治理體系上,他堅持廢分封制為郡縣制,這一中央集權制度,從根本上鏟除了諸侯分裂割據的禍根,鞏固了國家統一,促進了社會發(fā)展,百代行秦法,沿用近兩千年。在文明傳承上,他建議統一文字,一律以小篆為統一書體,促進了文化交流的順暢,確保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在經濟發(fā)展上,他統一度量衡促進經濟交流,統一貨幣便于商業(yè)流通,修馳道構建交通系統,車同軌促進物流暢通……這些措施都是開創(chuàng)性的,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
他的個人結局令人嘆息,然而絲毫無損他對歷史的巨大貢獻。他,無愧于專業(yè),更無愧于老師。他的學習與成長,也印證了老師的期盼: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學習這件事,彈性極大。入門級的,學習是認知世界的前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至尊級的,學習是最有價值的投資: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千百年前的學習,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費用高,條件差,“三代之積,供一書生”,“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李斯們猶能勤學不輟,成就夢想。而今,得益于高科技之福利:成本極低、資源豐富、渠道便利,學習隨時、隨地可發(fā)生,這是學習最好的時代!
躬逢盛世的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不努力,不學習呢?此時此刻,起而行之。
作者 萬豐奧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