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文 朱紅春 陳健
武漢市糧道街中學以“希望教育”為辦學理念,倡導“熱愛學生,點燃內在希望之火,奔向未來”?!跋M逃钡暮诵氖恰皟啥純蓾M”,即“撒向學生都是愛,奉獻社會都是才”“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明天充滿希望”。
學?,F有小學、初中兩個學部,三個校區(qū),73個教學班,近3000名學生,省市區(qū)級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優(yōu)秀青年教師60多人,是一所擁有優(yōu)良辦學傳統(tǒng)、濃郁現代氣息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武昌名校,是武漢市“群眾滿意中小學”,是武昌區(qū)“綠色教育”理念的踐行者和排頭兵。
聚焦“希望”,寄望未來
提出“希望教育”理念。糧道街中學創(chuàng)辦之初生源不太好,學校對面正好有一個廢舊金屬回收公司,于是,一句順口溜悄然流行起來:“兩個‘廢品門對門,一個收廢鐵,一個收‘廢人?!痹谶@種情況下,全體教師“把學校當家,把學生當伢,把事業(yè)當命”,“三當”精神喚醒了無數學生的希望?!跋M逃碑a生于困境之中,經歷了從“時間+汗水”到“科學+汗水”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聚焦“希望”,寄望未來。
開啟“希望教育”理論探索。30多年來,學校先后進行了“希望教育”模式、“希望心理”研究、“希望教育”與初中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希望教育”學校文化建設、“希望課堂”文化建設等一系列研究,構建了“希望教育”模式,明晰了“希望心理”的成分(主要包括自信心、自尊心、進取心、責任心和自控力,即“四心一力”),形成了“希望教育”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視覺文化。發(fā)布《武漢市糧道街中學章程》,確立了“希望教育”為學校長期辦學思想,“希望教育”成為學校的文化標志。
研究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途徑。學校參與的武漢市“十三五”教育教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希望教育理念初中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途徑研究》,順利通過立項、開題、中期檢查、結題。課題基于“希望教育”理念,以課題、課程、課堂為載體,以“希望”目標評價為導向,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的,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聚焦一校兩部三區(qū)的教育教學實踐,開發(fā)和完善“希望教育”課程體系,重點研究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途徑。
“希望”在此,成長于斯
“希望教育”來源于教育教學實踐,在學校文化、德育模式、課堂教學、隊伍建設、課程體系、評價體系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科學的教育理論體系和實踐操作方法。
學校文化:建章立制,引路領航。糧道街中學把“希望教育”逐漸升華為特有的學校文化、學校精神、教育夢想,確立“希望教育”為學校的文化標志。
辦學模式:“希望教育”。
文化核心:熱愛學生,點燃內在希望之火,奔向未來。
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明天充滿希望”的合格公民。
核心價值:“兩都兩滿”——灑向學生都是愛,奉獻社會都是才;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明天充滿希望。
學生觀:眼中無“差生”,只有“希望生”。
教育觀:轉化一名“學困生”與培養(yǎng)一名優(yōu)等生同樣光榮。
評價觀: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學生。
教學策略:目中有人,心中有標,手中有法。
教學范式:點燃希望,燃燒希望,實現希望,重塑希望。
德育策略:把學校當家,把學生當伢,把事業(yè)當命。
德育范式:關心學生,激活希望,確立目標,導向實踐,體驗成功。
學習范式:確立目標,主動學習,合作探究,體驗成功。
德育模式:激活希望,引導成功。學校基于“希望教育”理念構建了“希望”班級文化,形成了以尊重熱愛為基礎、以激活希望為動力、以自我教育為核心、以“成人、成功、成才”為目標的德育模式,即“關心學生—激活希望—確立目標—導向實踐—體驗成功”。具體表現為:
關心學生。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對每一個學生都要傾注愛心,對學生的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
激活希望。每一個學生都有發(fā)展?jié)撃?,要點燃學生的內在希望之火,幫助學生樹立成功的信心,把學生的可能性發(fā)展變?yōu)楝F實性發(fā)展。
確立目標。將德育目標轉化為學生的自我發(fā)展目標。
導向實踐。從全體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分層指導,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四心一力”,激勵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體驗成功。分享成功的喜悅,評價目標,調整確立新的目標。
“希望課堂”:喚起希望,激勵個性?!跋Mn堂”是熱愛學生,點燃學生內在希望之火,激勵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狀態(tài),通過分層訓練分類推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不斷體驗成功,不斷確立新的“希望”目標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具體表現為:
點燃希望。教師面向全體學生,確立不同層次的“希望”目標,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營造一個充滿希望的課堂氛圍。
燃燒希望。不斷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狀態(tài),導出學習疑點,通過自我激勵、師生激勵和生生激勵,促進信息多向交流與合作,通過質疑答疑獲取新知識。
實現希望。教師根據“希望”目標的層次性及各層次的特點,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自主探究、啟發(fā)探究和幫助探究三個不同層次的訓練,讓每個學生都能完成目標,通過體驗轉化為成功的自信。
重塑希望。通過歸納小結、應用遷移、探索創(chuàng)新,讓每一個學生不斷體驗成功,進而不斷確立新的“希望”目標。
隊伍建設:“希望”統(tǒng)領,愛心凝聚。教師培養(yǎng)和管理的三大平臺。繼續(xù)教育平臺。通過讀書、培訓、師德教育、教育考察等活動,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校本教研平臺。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yè)引領—專家指導”四級模式。校本科研平臺。每個教師都是校本科研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實踐者,每年都有區(qū)、市級教師個人科研課題開題和結題。
引領教師隊伍建設的三大發(fā)展行動。一是品牌發(fā)展行動。開展“希望教育”文化課題研究,以“希望教育”辦學理念統(tǒng)領教師思想,以“愛”的核心價值觀凝聚教師隊伍。二是質量發(fā)展行動。落實“目中有人,心中有標,手中有法”的教學策略、“三層一補”的校本培訓機制,舉辦青年教師讀書班,打造高效課堂,助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三是和諧發(fā)展行動。各校區(qū)和諧統(tǒng)一,搭建溝通服務平臺,營造愉快和諧的發(fā)展氛圍。
提升教師隊伍建設的三大工程。一是課程建設工程。努力打造一批優(yōu)勢學科,提升一些薄弱學科,促使全校學科均衡發(fā)展;校本課程教研制度化,開發(fā)校本課程,實現課題課程化,形成“希望教育”系列校本課程。二是名師培養(yǎng)工程。成立“名師工作室”和“優(yōu)秀青年教師協(xié)作組”,師徒結對,專家引領;成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心”,為教師成長提供專業(yè)支持。三是常規(guī)落實工程。健全體制,完善機制,制訂《糧道街中學教學常規(guī)基本規(guī)范條例》《糧道街中學年級組長、教研組長、備課組長職責》,實行年級組長負責制、各處室崗位責任制等。
課程體系:多元校本,構建課程。結合“希望教育”培養(yǎng)目標,學校制定了核心素養(yǎng)校本課程體系。
評價體系:目標導向,促進評估。學校構建了總體目標、主體目標、情意目標和能力目標4個方面20個項目的評價體系,即:總體目標(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主體目標(自尊心、自信心、進取心、責任心、自控力);情意目標(動機、興趣、習慣、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目標(生活能力、學習能力、社交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具體方法為:“熱愛—希望—促進—評估”。
熱愛。即用無私的愛點燃學生的內在希望之火,運用多種途徑、方法激勵每一個學生奔向一個個近期目標、中期目標,進而奔向未來。
希望。“希望”被具體化為目標,學生在班主任和家長的指導下,確立4個方面20項起點目標,制定20項預期目標。
促進。為了促進學生進步與健康全面發(fā)展,學校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利用校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全方位、多頻道地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穩(wěn)定的“希望心理”(主體目標),幫助學生實現預期目標。
評估。實施全面評估,一是對4個方面20個項目開展全面評估;二是由學生、教師、家長全面參與評估。
傳播“希望”,示范一方
目前,學?!跋M逃逼放瓢l(fā)揮著立足武昌、示范一方、輻射全國的作用。學校先后被評為“湖北省學校文化建設百強?!薄昂笔∫婪ㄖ涡J痉缎!薄拔錆h市初中素質教育特色學校”“武漢市工人先鋒號”“義務教育現代化學?!薄拔洳齾^(qū)最佳文明單位”等。校長王朝文被評為武漢市名校長、“荊楚教育名家”、全國初中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優(yōu)秀校長,是湖北省國培計劃基地學校的導師。2020年10月29日,《中國教育報》刊發(fā)了校長王朝文撰寫的文章《教育逐未來,希望引航程》。
學校與武昌區(qū)內學校建立了學習共同體,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二中學和江夏區(qū)鄭店中學實行托管(“希望教育”實驗校),深度參與教育教學,大大提升了這兩所學校的辦學水平。學校與咸寧、隨州等多個地市州的部分學校結成了省內學習共同體;與陜西、湖南等10多個省的多所學校結成了省外學習共同體。學校先后接待了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交流考察團;接待省、市、區(qū)考察團70多個。教育部考察組先后三次專程來校調研。
播種在希望的田野上,收獲在希望的搖籃里。守望教育夢想,傳承希望精神,學校的“希望教育”成就教育希望。
責任編輯/曹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