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嶺
思維發(fā)展與品質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一,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運用思維導圖是培養(yǎng)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與方法。常規(guī)教學中,普遍使用手繪思維導圖和思維導圖軟件來錘煉學生的思維品質,其中最常用的是手繪思維導圖。
初中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比較欠缺,指導他們運用思維導圖,應該簡單、易操作、重實效,即便是使用手繪思維導圖,也應該以提升對信息的搜索能力、對信息的分析歸納整合能力、對信息的理解記憶運用能力以及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嚴密性為目標。但是,在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時,常常會出現(xiàn)耗時費力不被學生接受的情況。那么,手繪思維導圖要怎么使用呢?
一、防止維度與層級的過度復雜
例如學習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手繪思維導圖時,就有多個維度,出現(xiàn)多個層級:從知人論事角度而言,關涉魯迅生平簡介、寫作背景;從作品集的內容角度而言,涉及作者童年在故鄉(xiāng)的生活片段和長大后四處求學的見聞;從作品集的寫作方法(藝術特色)角度而言,涉及不同篇目的主要寫作特色;從作品集的思想意義而言,涉及對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的贊美、對封建糟粕的諷刺批判、對愛國知識分子及異國老師的深切情感等。如果以上算是一級分類的話,那么其中任何一個維度又可以下分為不同維度與層級(或者叫作二級分類),例如“作者童年在故鄉(xiāng)的生活片段”,應該將《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贰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分別整理。其中任何一個篇目,都還可以繼續(xù)分類(可以叫作三級分類),例如《阿長與〈山海經〉》,可以圍繞“阿長”整理其主要事跡及體現(xiàn)出的人物形象;整理不同事跡中體現(xiàn)的“我”的感情;總結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及描寫人物的方法等;總結本篇文章的思想內容等。以此類推,如果將《朝花夕拾》手繪成一幅完整的思維導圖,必將是一個非常繁雜的任務,可能打擊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學習的興趣。
手繪思維導圖時,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邏輯,按照信息的維度分解思維導圖的任務,分批次進行,就能規(guī)避這種弊端。例如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中國地圖,包含了中國政區(qū)、地形、自然地理等諸多信息,通過界線、圖形、顏色、文字說明等多因素整合而成,把這個地圖看作一幅思維導圖的話,讓學生畫出這個地圖是相當困難的。然而如果讓學生分別畫出中國政區(qū)圖、中國地形圖、中國自然地理專題地圖、中國人文地理專題地圖等,就容易操作和落實了,容易達到理解鞏固知識、訓練思維能力的目的。
二、防止關聯(lián)線過度復雜
關聯(lián)線體現(xiàn)的是同級主題之間或者主干與分支信息之間的某種內在邏輯關系,如果面面俱到地把所有具有邏輯關系的信息一概聯(lián)絡起來,會產生過猶不及的結果,非但不能達到對信息的發(fā)散性、邏輯性整合,反而會煩瑣雜亂,損害對信息的整體把握和理解。
例如初中部編語文教材中的《出師表》,手繪思維導圖時,可以預設作者簡介、寫作背景、主要內容、主要人物、主題思想、藝術手法等一級主題詞,其中任何兩個或者多個主題詞之間幾乎都有內在的邏輯,都有繪制關聯(lián)線的理由,如果都去繪制的話,整個思維導圖就可能成為一張眼花繚亂的網。對于初中生來講,繪制并理解這張思維導圖實在太難了。解決的辦法依然是,分級繪制關聯(lián)線或者對線性思維內的信息繪制關聯(lián)線,這樣就簡單易操作,也好理解了。
例如,作品中的諸葛亮,其主要精神品質之一是“知恩圖報”。知何恩?感激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感恩先主臨終托孤、寄以大業(yè)的信任,以及臨危受命、復興漢室的感奮之情。報什么?出師前向劉禪表達自己收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忠心與決心,直言不諱向劉禪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三條建議,披肝瀝膽明確自己、朝臣、劉禪的責任等。如此,將人物品質與相關內容(事跡)關聯(lián)起來,學生能夠建構不同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融會貫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圖像、色彩等不必過分追求完美
初中學生思維導圖的運用以簡便易行、求實效為目標,除非某些學生愿意或者看重圖像和色彩,一般不做統(tǒng)一要求,這也符合學生個性思維發(fā)展的實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手繪思維導圖時,注意以上三個方面,才能思維發(fā)散而不混亂,層次分明而自成系統(tǒng),重點突出而主次勾連,操作簡便而省時省力。如此,才能進一步促進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心智的趨向成熟,充分發(fā)揮思維導圖的作用。
(本欄責編 清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