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紅,李習文,劉 頡,李含章
(1.慶陽市人民醫(yī)院,甘肅 慶陽 745000;2.甘肅省慶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甘肅 慶陽 745000)
顱內動脈瘤屬于外科-神經外科常見疾病,患者的顱內動脈管壁上發(fā)生異常膨出,可發(fā)病于任何年齡階段的人群,年齡40~60 歲的中老年女性為好發(fā)人群,發(fā)病與患者的動脈硬化、感染以及創(chuàng)傷等因素有關。楊文芳[1]指出低氧環(huán)境致使其外周血紅細胞數量減少,并產生顯著的代償性增多問題,這時體內的血液黏稠度升高,引起血流緩慢和血管內壓力增高,約40%的人會發(fā)生血壓異常。目前,顱內動脈瘤的治療手段較多,但每種手段的臨床療效參差不齊,高原地區(qū)的老年人顱內動脈瘤治療方法選擇尤為關鍵,不僅關系著臨床療效,亦與患者的病情預后和機體狀態(tài)穩(wěn)定密切相關[2]。為了解高原地區(qū)老年顱內動脈瘤治療有效適宜的手段,本文對醫(yī)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用不同方法治療的60 例高原地區(qū)老年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旨在探討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的效果與應用價值。
選擇醫(yī)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高原地區(qū)老年顱內動脈瘤患者60 例為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n=30)和觀察組(n=30)。納入標準:(1)影像學檢查證實顱內動脈瘤;(2)患者自述突然或持續(xù)性頭痛,頭痛強烈,伴有惡心嘔吐、意識障礙等,克氏征檢查顯示陽性;(3)發(fā)病到入院就診時間≤72h。排除標準:(1)聽說讀寫能力障礙者;(2)具有精神疾病史和(或)精神疾病者;(3)合并重大臟器器質性損傷或功能障礙者。臨床資料:對照組男性11 例,女性19 例;年齡62~76 歲,平均(72.6±2.5)歲。觀察組男性10 例,女性20 例;年齡63~78 歲,平均(72.4±2.3)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P>0.05。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開顱夾閉術。全身麻醉,以影像學確定動脈瘤位置,于側裂翼位置弧形切開,引流顱內的腦脊液,仔細處理頭皮下組織和骨膜,顯露動脈瘤的位置,給血管后鉆孔,順著腦裂分離組織到動脈瘤處。用備好的動脈夾阻斷載瘤動脈,處理動脈瘤處的組織粘連,選擇動脈夾夾閉動脈瘤,仔細觀察夾閉后患者的瘤頸狀態(tài),無異常時給患者止血,置入引流管,關閉手術切口,常規(guī)預防性給藥。
觀察組:血管內介入栓塞術。全身麻醉,手術過程中給患者全身肝素化,右側股動脈穿刺成功后置入導引管(6F),血管造影觀察動脈瘤的實際情況,了解動脈瘤和載瘤動脈的具體關系,經影像學引導微導管置入,引導至動脈瘤腔的中部;以備好的微導絲經血管造影置入彈簧圈,觀察彈簧圈到動脈瘤內時行致密填塞,術后給藥低分子肝素鈣與阿司匹林。
兩組均接受常規(guī)對癥治療,給藥降壓、止痛和吸氧等,監(jiān)測血氧飽和度和血壓、脈搏等。
①檢測患者治療當天和治療7d 時的MMP-9與NSE 水平。②觀察和記錄患者治療期間發(fā)生感染、神經功能損傷和腦水腫、腦血管痙攣等常見并發(fā)癥。③隨訪患者治療6 個月的生活自理能力,用ADL 量表調查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進餐和梳洗、穿衣與如廁等,總分100分,評分高說明生活自理能力強。④隨訪患者治療1 年后的生存狀況,包括患者的偏癱殘疾、動脈瘤破裂、死亡和生存等情況,了解患者的遠期療效。
用SPSS 24.0 軟件計算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檢驗水準α=0.05。
治療后MMP-9、NSE 低于治療前,觀察組MMP-9、NSE 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血清MMP-9 和NSE 水平()
表1 血清MMP-9 和NSE 水平()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并發(fā)癥(n,%)
治療后ADL 評分高于治療前,觀察組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生活自理能力()
表3 生活自理能力()
觀察組隨訪1 年的偏癱殘疾率和動脈瘤破裂率、死亡率低于對照組,生存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隨訪遠期療效(n,%)
高原地區(qū)的人群發(fā)生顱內動脈瘤的風險大,流行病學統(tǒng)計顯示,高原地區(qū)的人群血壓異常率超過40%,藏族地區(qū)高血壓患病率高于平原地區(qū)4 倍。人長期處在高原環(huán)境下,體內的血壓自動調節(jié)節(jié)律會產生較大的改變,這種改變會增加人的急性高原肺水腫發(fā)病率。彭晨等[3]指出高原地區(qū)的環(huán)境處于低氧狀態(tài),這會致使人的紅細胞出現代償性增生,對血小板的生理活性和功能影響很大。高原缺氧環(huán)境會對人的血小板反應素造成較大的影響,致使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產生很大的變化,導致患者的凝血狀態(tài)異常,發(fā)生動脈硬化和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升高。楊海明等[4]指出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血清MMP-9 水平明顯升高,這種物質由巨噬細胞和上皮細胞產生。血清NSE 一般在人的神經細胞中,屬于特異性高的胞內蛋白,監(jiān)測NSE 水平的變化,能反映人的神經元損傷情況,臨床上常用該物質監(jiān)測腦損傷造成的神經元損傷程度,能對患者的病情治療進行科學合理的指導。
開顱夾閉術是常用的顱腦動脈瘤治療手段,這種方法主要是將動脈瘤所處的部位夾閉結扎,減輕或控制動脈瘤出血,緩解出血對患者神經系統(tǒng)造成的壓迫,有效恢復患者的腦部血運[5]。但臨床經驗指出,開顱夾閉術需要較長的手術時間,手術操作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葉軍等[6]指出開顱夾閉術后患者需要較長時間的恢復,手術操作難度較大,且存在較大的風險,手術遠期療效欠佳,手術遠期成功率為65.79%,明顯低于血管內介入栓塞術的86.84%。本次用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的高原地區(qū)老年顱內動脈瘤患者的病情改善優(yōu)于開顱夾閉術,治療7d 后檢測得患者的MMP-9、NSE 水平顯著降低,與申桂廣[7]研究中該方面結果差異不大。觀察未見患者產生較大的并發(fā)癥,6.7%的患者發(fā)生感染和腦水腫,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7%顯著低于開顱夾閉術的26.7%。用ADL量表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顯著改善,評分從(68.3±10.5分)提高到(89.5±6.2分),高于開顱夾閉術患者的(73.8±6.0分),說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與丁邵峰[8]研究中該方面結果差異不大。
血管內介入栓塞術具有微創(chuàng)術式的特點,手術操作是以影像學引導,栓塞操作是在患者的血管中進行,無需對患者進行開顱,相較于開顱夾閉術,該術式帶給患者機體的創(chuàng)傷小,不會留給患者較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9-10]。由于手術操作的精確度高,所以術中能對患者的神經進行有效的保護,可防止患者的神經被手術操作牽拉或損傷,術后患者發(fā)生動脈瘤破裂的風險低。何國軍等[11]指出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老年腦動脈瘤的手術效果優(yōu)于開顱夾閉術,能明顯改善患者的Glasgow 預后評分,可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治療和恢復,亦可減少手術操作對老年患者腦神經的損傷,遠期療效顯著。對患者治療后1年時隨訪得出,血管內介入栓塞術的患者發(fā)生偏癱殘疾率3.3%,動脈瘤破裂率0.0%,死亡率3.3%,低于開顱夾閉術的23.3%,13.3%,20.0%,生存率96.7%高于開顱夾閉術的80.0%,與上述何國軍等研究中該方面結果差異不大。說明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更適用于老年腦動脈瘤患者,因為手術操作微創(chuàng)程度高,術中根據影像學操作,不會對患者的腦血管造成較大的損傷,也不會較大程度的影響患者的腦功能,可確?;颊咝g后病情穩(wěn)定恢復。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小,患者術后發(fā)生近遠期并發(fā)癥的風險小,且患者的機體狀態(tài)穩(wěn)定,日常生活能力能有效提高[12]。
綜上所述,血管內介入栓塞術在高原地區(qū)老年顱內動脈瘤中的應用價值高,可獲得良好的療效,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遠期療效高,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