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培
(安陽博物館,河南 安陽 455000)
在清代玉石文化發(fā)展前期,清代之前的玉石文化通常是指以和田玉為主的種類,和田玉以其通透、溫潤的特質深受人們所喜愛,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遷,社會歷史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隨著翡翠文化的傳入,人們對于翡翠表現出了高度的喜愛,而翡翠文化的發(fā)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有著必然的聯系,翡翠以其明綠的顏色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朝氣,深受當時統(tǒng)治者的喜愛,自此,在清代,我國的翡翠文化就進入了鼎盛時期,并代替了和田玉主流的文化地位,翡翠文化與和田玉文化之間相輔相成,共同構筑了中華民族的玉石文化體系。
清代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玉石文化發(fā)展中的鼎盛時期,不僅玉石的種類豐富多彩,玉石的加工技藝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優(yōu)化發(fā)展。早在石器時代,中國北方各流域的玉文化就已經萌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遷,不同特色的玉文化也相繼出現,玉石在中國歷史上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歷史中,玉石不僅是用來制作工具、武器的材料,更是美麗的裝飾物品,從玉石的產生開始,就寄托了人們的藝術情操和精神追求,帶有神秘的色彩,象征著權力、財富、社會地位。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和田玉被大量輸入中原,佩戴玉器的大多是具有身份和地位的階層,因此,玉石在當時也被象征為“君子”,昭示著人的光明磊落,具有君子風范,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儒生將玉與傳統(tǒng)觀念中的仁、義、禮、智、信相結合,使得玉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縮影,從而促進了玉文化的發(fā)展,到了明清時期,玉器的數量、形態(tài)、工藝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并且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具有明顯的實際用途,受佛教文化的影響,玉石又象征著平安、祈求福祉的作用[1]。
清代玉石文化中最為顯著的就是翡翠文化。清代的翡翠多來源于緬甸,并且在明朝末年,翡翠就已經在我國云南邊境地區(qū)廣為使用,但由于其藝術價值沒有被人所認識,導致明朝末年的翡翠地位并不高,而隨著清代的形成和發(fā)展,翡翠逐漸流入宮廷,在乾隆中晚期階段,翡翠已經被廣為流傳,并得到了宮廷皇室以及眾多達官貴人的認可和喜愛。而清代翡翠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則得益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首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著清代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人們更加注重于物質利益的追求,而翡翠玉器作為貴重物品的代表,更是貴族階層和官僚階層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風尚的轉變推動著翡翠文化的形成。其次,受清代滿族民俗文化的影響,色彩單一的和田玉已經無法滿足當時社會對于玉器的需求,并且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綠色色彩的贊美,使得翡翠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2]。最后,一方面,皇室宮廷對于翡翠的喜愛,推動著翡翠文化的形成和傳播。另一方面,清代的對外交往,使得傳統(tǒng)玉石文化受到了海洋文化的沖擊,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玉石文化中的視覺藝術,使得玉石的加工技藝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尤其使得玉雕風格的鑲金嵌玉以及精雕細琢,翡翠文化經歷了從民間到宮廷又到民間,不僅推動著翡翠文化的形成和傳播,還促進了翡翠貿易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
清代玉石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播,離不開清代玉石加工技術的進一步優(yōu)化發(fā)展。我國的玉石加工技術在清代達到了一個高峰,并且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賦予了清代玉石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fā)展的時期,清代的玉石文化既有效地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玉石文化,又結合自身的時代背景,衍生出了自身獨有的藝術文化。清代玉器的加工技藝的發(fā)展,主要是為了滿足當時皇室貴族的需求,并且受到西方藝術文化的影響,為玉石文化的加工技藝帶來了不同的視覺感受、色彩觀念以及技法表現。西方所傳入的繪畫技法、寫實觀念以及明暗觀等逐漸影響到了宮廷、民間等的繪畫制作,其中,西方藝術觀念和東方藝術觀念的融合還延伸至玉器的加工技藝中,西方風格中的金碧輝煌很好地滿足了當時統(tǒng)治階層的需求,為此,在清代的玉石加工技藝發(fā)展中,康熙時期的玉器加工以精雕細琢、華麗貴重為主;雍正時期的玉器加工以輕盈體薄、樸素無華為主;而乾隆時期的玉器加工則以作玉、仿古玉和仿痕玉為主,注重畫意的傳遞。清代的玉石加工技藝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特點:第一,大型加工技藝的玉器作品不斷增多。第二,玉器的加工內容多以吉祥如意的內涵為主,并且玉器中的雕刻內容融入了我國許多的傳統(tǒng)文化。第三,加工技藝復雜細致。清代的玉器大都做工細致,通過運用浮雕、鏤空雕、圓雕、內雕等多種加工技藝進行組合雕刻,有效地增強了玉器的視覺表現力。例如安陽博物館館藏中的清白玉如意(如圖1)就是以青白玉以浮雕的方式雕琢而成,其中的如意造型以及吉祥的紋樣,都體現著吉祥如意的美好象征。
圖1 清碧玉如意
1.1 質地
清代玉石文化主要以翡翠為代表,在我國傳統(tǒng)的玉器行業(yè)中,常常依據翡翠的顏色、質地以及透明度進行綜合判斷,來判定翡翠質地的優(yōu)劣,在清代的翡翠玉器質地中,清代高質量的翡翠質地較為稀少,其中,高質量質地的玉石種類的占比較少,而質量較差的豆青種以及花青種等的占比則較大。
1.2 顏色
清代玉石的顏色由于其種類的繁多,顏色也呈現出了豐富多彩。在清代,和田玉文化與翡翠文化共同構筑了清代的玉石文化,一方面,和田玉的顏色較為豐富,包含白色、青色、灰色以及深綠色等,其光澤具有較強的反射能力,光澤越好,和田玉的質地也就越純,并且和田玉多呈現出半透明狀,給人以溫潤滋澤的感受。例如安陽博物館館藏中的清碧玉如意則呈鮮綠、深綠、以及暗綠的顏色,而清白玉扳指則呈透明狀,通體潔白。另一方面,翡翠的色彩與傳統(tǒng)文化中的自然屬性相聯系,其中的紅、綠、紫、白、黃分別寓意著福祿壽喜財的自然屬性,紅色作為翡翠中的重要顏色,象征著喜慶、如意的景象,但在清代的翡翠中,紅翡的數量較少;黃色通常是指翡翠外層的風化層,象征著威嚴和權勢,但清代翡翠中的黃翡也較少;白色作為清代翡翠中較多的種類,象征著美好的一切,但是純白的翡翠大多質地不高;而綠色作為清代翡翠中的主要顏色,象征著生命力和健康,具有不同層次的綠色表現。例如安陽博物館館藏中的清翡翠鳥則以鮮紅色和綠藍色為主,象征著生機與活力。
清代玉石的類別依據玉器的實際用途和造型,主要可以分為七大類別。第一,飲食器具類。清代的飲食玉器種類多樣,其中包含碗、杯、盤、勺、瓶等多方面的器皿工具,并且不同的飲食器具中還雕刻著相關的文字、紋樣以及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第二,日常生活用品類。清代的玉器加工技藝中實用性的玉器較多,尤其是日常生活中所需要使用的器具,如印章、鼻煙壺、旱煙嘴、拐杖以及刀把等,具有形態(tài)各異,品種繁多,胎體薄等特征,其中的鼻煙壺既有放鼻煙的功效,又兼具玩賞的功能,如:安陽博物館館藏中的清帶珊瑚蓋翡翠鼻煙壺和清帶碧璽蓋翡翠鼻煙壺(如圖2、圖3)。第三,裝飾品類。清代首飾和服飾的玉器種類繁多,包含朝珠、手串、簪、環(huán)、墜、耳環(huán)、戒指等方面的配飾。第四,清代對于家具陳設較為講究,如玉石盆景、百寶嵌、插屏等方面的裝飾。第五,文房類。作為文人墨士較為發(fā)達的朝代,清代的文人注重于文房的精致陳設和裝飾,包含玉器做的筆筒、磨床、鎮(zhèn)紙、洗以及注等。第六,宗教用品類。受傳統(tǒng)的宗教文化影響,清代的玉石文化在清代的宗教用品中也具有明顯的表現,如,祭祀用的鈴、圭、凈瓶、海燈、缽等,第七,家具類。清代的玉器家具通常都是以木為架構,將玉器雕琢為各式的圖紋花樣,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如桌椅、床、榻、屏風、插屏以及掛屏等。
圖2 清帶碧璽蓋翡翠鼻煙壺
圖3 清帶珊瑚蓋翡翠鼻煙壺
綜上所述,清代的玉石文化對于后世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清代玉石文化的發(fā)展受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既有效地繼承了早期的玉石文化藝術分風格,又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精致裝飾美的藝術風格,在清代的玉石文化發(fā)展中,翡翠文化逐漸占據玉石文化的主流地位,并與和田玉文化共同豐富了我國的玉石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中,推動著清代玉石加工技術的開拓創(chuàng)新,也豐富了清代玉石加工技術的玉石文化內涵,使得玉石的形態(tài)和技藝都產生了巨大的變革,也產生了新的玉石種類。清代玉石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對于中國玉文化體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地位,對于我國了解清代早期的翡翠文化、加工技藝以及當時的社會經濟、傳統(tǒng)文化、政治貿易等方面都具有較大的探究意義,在我國玉文化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