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大亮,夏慶梅,瞿曉梅,劉玉璇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1617)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里的學習并不意味著機械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轉移到另一個頭腦里去,而是師生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表明師生間有溫度的和諧情感交流在教學中至關重要,也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及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國內高校為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在2020年上半學期均采取“停課不停學”的網絡授課模式,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在有效減少新冠肺炎疫情傳播的同時,也減少了師生直接溝通和交流的機會。學生長時間隔離在家,獨自進行網絡學習,缺少現實人際交流,可能會出現多種心理問題,需要引起社會、學校及家長關注。本文通過天津某高校本科一、二年級大學生人格調查問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1]的統計分析報告篩查,發(fā)現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達到了一定比例。在網絡教學過程中,探討教師如何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增強師生情感交流的針對性,為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提供有益的參考。
以天津某高校本科一、二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采取問卷的方式,在開展網絡教學后3個月,通過手機問卷星軟件發(fā)放大學生人格調查問卷(UPI)180份,收回有效問卷171份,有效實測率為95%。
采用大學生人格調查問卷(UPI)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對大學生進行測試,測試前統一調查用語,并強調測試結果的保密性和重要性。UPI除了需要學生填寫個人基本情況用作分析參考,還包括60個主要測試項目和4個輔助測試項目,從不同側面衡量學生在苦惱、壓抑、焦慮、矛盾沖突和人際敏感等方面的身心狀況。除4個測偽題外,其他題目選“是”計1分,選“否”計0分,各題得分相加即得總分。UPI的篩查標準依據總分、輔助題和關鍵項3部分共同確定,篩查出一類人員,是指總分達到25分及以上者(具有的陽性項目數達到了25個及以上),認定為可能存在較明顯的心理問題的學生,需給予積極的心理幫扶和重點關注;二類人員是指20分≤總分<25分者(20個≤陽性項目數<25個),認定可能存在一般性心理問題,需給予次重點關注及心理關愛,預防心理問題加重;三類人員即總分<20分者(即具有的陽性項目數不足20個),認定是心理健康學生。
對測試所得相關數據使用SPSS 23.0和Excel 2003進行統計分析。
在171名學生中,有31人(占18.1%)心理健康狀況很差,屬于一類重點關注人員;有18名學生(占10.5%)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屬于二類次重點關注人員,總體心理健康狀況值得關注;其余的122名學生(占71.3%)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屬于三類心理健康人員。
在56個陽性項目篩查中,比較典型的3種陽性項目是悲觀、自卑、輕生。調查發(fā)現,確認悲觀項目的學生有14人,占8.2%;確認感到自卑的學生有42人,占24.6%;回答有過輕生念頭的學生有3人,占1.8%。本次調查對排名前10位的陽性項目進行分析(見表1),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與認知癥狀、情緒癥狀和人際關系敏感相關的項目上。在認知癥狀方面,如“對任何事情不反復確認就不放心”占55.0%,“思想不集中”占46.2%,“缺乏自信心”占42.1%,“記憶力減退”占40.4%;在情緒癥狀方面,如“愛操心”占46.2%,“過于擔心將來的事情”占38.6%;在人際關系敏感方面,如“總注意周圍的人”占35.1%;在強迫癥狀方面,如“對臟很在乎”占42.7%等。
表1 本次問卷調查前10位陽性項目
以是否為獨生子女進行分組,分析一類、二類重點關注人員及三類心理健康人員中獨生子女家庭與非獨生子女家庭是否有差異性。結果顯示,χ2=0.345,自由度為 2,P=0.841>0.05,因此調查人員中獨生子女家庭與非獨生子女家庭間一類、二類、三類人員無差異,見表2。
表2 是否為獨生子女學生心理情況人數分布
以性別進行分組,分析一類、二類重點關注人員中男生、女生是否有差異性。結果顯示,χ2=4.947,自由度為1,P=0.026<0.05,因此一類、二類重點關注人員中男生、女生間有差異,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學生心理情況人數分布
表4 不同性別學生按時完成每天的網絡課程學習狀況[n(%)]
表5 不同性別學生認為網絡學習與課堂學習相比的效率差異情況[n(%)]
大學一、二年級學生由于生活閱歷較少(本次參加調查的大學生年齡最小者19歲,平均年齡21歲)、心理敏感、抗壓能力差、情緒易波動等原因,在疫情防控、群體隔離、減少聚會情況下,更易出現焦慮、抑郁、冷漠等多種心理問題[2]。學生的消極心理因素若不能及時得到疏導,會出現心理偏差,嚴重者會造成對他人和自己的傷害。調查中確認悲觀項目的學生14人,占8.2%;感到自卑項目的學生42人,占24.6%;有過輕生念頭的學生3人,占1.8%。本次調查發(fā)現:在參加問卷調查的171名學生中,獨生子女家庭與非獨生子女家庭的學生中出現心理健康隱患的比率沒有差異(P>0.05);重點關注人員中男生出現心理健康隱患的比例高于女生(P<0.05)。著名英國教育學家伯特蘭·羅素說,“凡是教師缺乏的愛和尊重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和自由地發(fā)展”。因此在網絡教學過程中開展有溫度的師生情感交流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網絡教學對大學生的自主性和自制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參加調查的171名大學生中,有45人(占26.3%)無法按時完成每天的網絡課程學習,132名大學生(占77.2%)反映網絡教學與課堂學習相比,學習效率上有差距。長時間的網絡教學加重了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使學生對現實人際交往更冷漠,會給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諸多隱患[3]。多數學生在長時間的網絡學習中,會感到無助、孤單和失落,甚至少數學生會有厭學和抵觸心理。根據本次調查看出,網絡課程中需要更有針對性的師生情感交流。
網絡教學中師生情感交流可采取以下策略:(1)打造氣氛熱烈、互動活躍的網上課堂。讓學生積極參加討論、提問、競賽、成果展示等,經常參與學生的各種討論,通過提問和評論促進學生養(yǎng)成通過積極思考得出結論的習慣。對于討論中不積極的學生,不斷巧妙地給予鼓勵,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師運用幽默風趣的話語,讓學生對教師產生親近感,多表揚和鼓勵有心理癥狀的學生,使其感受到溫暖,增進師生間的信賴。(2)對學生網絡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及時進行答疑,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敬業(yè)、親切和關心,引導學生對網絡課程產生積極愉快的情感,增強學生的自覺性、能動性;積極陪同幫助自學能力較弱的學生一起有針對性地進行課下的學習和討論。(3)經常更新和補充網絡學習材料及資源,針對不同性別學生,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4],間接增進師生間的默契感和親切感,有目的地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增強對學生的感染力。(4)建立微信群交流模式。師生間課下進行微信群討論、微信公眾號答疑等,教師用平易近人的態(tài)度,向學生敞開心扉,作為學生情感需求的傾聽者,關心學生,陪伴并協助學生自我全面成長。(5)熟悉心理知識,掌握心理調節(jié)方法,了解學生的不同心理狀況及心理問題常見表現,及時給予開導、安慰,有針對性地對有心理困惑的學生進行指導,促進師生情感交流。(6)建立班級—院系—校級多層次心理安全網絡,在班級中培訓幾名了解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生,及時發(fā)現班內同學出現的心理問題;院系要每班安排一名心理健康輔導員,隨時開展心理疏導;學校聘請幾名專職心理學專家開設心理診療室及心理學課程,全過程、全方位地對重點關注學生提供心理幫助。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開展網絡教學中有溫度的師生情感交流是與時俱進、以生為本的具體表現。教師上課前精心設計,注重內容的趣味性、體驗性、互動性;網絡課堂上運用親切幽默的話語,使師生情感進一步增強;課下通過多種形式的和諧親密交流,結合現實事件如疫情防控、最美逆行者、重大事件等,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這種知心的情感交流會幫助學生修正心理偏差。教師要通過積極溝通交流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潛能,建立起良好的心理體驗,讓他們感受到有溫度的情感交流帶來的積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