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帆
摘? 要:在傳統(tǒng)視域中,大學生理想教育一般將價值取向定位于“為未來做準備”,這是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賦予理想教育的使命。但這割裂了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造成兩者間的矛盾和沖突,使理想教育自身走向工具主義,陷入了困境。隨著歷史發(fā)展主題的轉(zhuǎn)換,以人為本成為教育的內(nèi)在追求。理想教育的價值取向應回歸人的本質(zhì),轉(zhuǎn)變?yōu)椤俺删兔篮蒙睢?,突出人的主體性。大學生理想教育應引導學生辯證看待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追求美好生活,追尋生活意義,體驗個體存在感、尊嚴感與獲得感。
關(guān)鍵詞:理想教育;大學生;價值轉(zhuǎn)向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1-0193-04
Abstract: In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ide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positions the value orientation in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which is the mission of ideal education given by specific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However, this has broken the inner connection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causing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 two, and making ideal education itself move towards instrumentalism and get into a predicamen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hem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eople-oriented has become the inherent pursuit of educati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ideal education should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transform into "achieving a better life", highligh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s. The ide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dialectically look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als and reality, to pursue a better life, to pursue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o experience the sense of individual existence, dignity and gain.
Keywords: ide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value transformation
理想指引方向,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觀,是高校理想教育的重要課題。理想教育是高校有目的、有組織和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理想觀念施加影響的教育活動。其旨在引導受教育者樹立遠大理想,為大學生昭示奮斗目標,提供前進動力。理想教育是我黨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zhì)要求,中國共產(chǎn)黨自成立以來,始終把共產(chǎn)主義作為最終的奮斗目標、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同時,理想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在必然,應體現(xiàn)育人原則,遵循教育規(guī)律。
當前,大學生理想教育正面臨著極大的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源于客觀形勢發(fā)展變化出現(xiàn)的新情況,以及教育對象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還包括多元文化交流帶來的觀念沖擊等。這些都會導致過去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甚至觀念不再適應新形勢,這就要求大學生理想教育尋求變革與創(chuàng)新。比如,傳統(tǒng)學校理想教育“為未來做準備”的未來價值取向日益顯示出自身的問題,在客觀上,這與我們對人民群體的個體存在感、尊嚴感與獲得感的尊崇不相適應。因此,在新時代,推進學校理想教育的價值轉(zhuǎn)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理想教育的傳統(tǒng)價值取向——為未來做準備
理想是人的奮斗目標和對未來的憧憬。從個體角度看,它表明個人與生俱來背負著為未來而努力的神圣使命;從社會角度看,它昭示著一種教育價值取向與價值規(guī)范。因此,高校普遍采用“為未來做準備”的理想教育范式,即立足于“使學生成長為……”或“為了日后能……”等,主要關(guān)注學生為未來準備得怎樣,以及教育為此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較少關(guān)注學生正在經(jīng)歷怎樣的生活。小學目標是為了上一所優(yōu)質(zhì)初中,初中的目標是為了考上重點高中,高中是為了考上一所目標大學。到了大學,許多學生核心理想是找一份“好”工作,學生在每個階段的生活似乎都奔著某種目的而去。從小學到大學畢業(yè)的十多年時間,學生都在“為未來做準備”,這十多年里人生更多是具有通往理想的過程意義,而較少關(guān)注具有生命存在的本體意義。傳統(tǒng)理想教育價值更多致力于引導學生“為未來做準備”,學習成績?nèi)允侵饕梢粤炕睾饬俊昂脤W生”的標尺。至于在學校教育生活中的個體是否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到幸福、快樂,這些真實感受在不同程度上容易被忽視甚至漠視,家庭和學校教育中不斷向?qū)W生灌輸未來的重要性,現(xiàn)在的學習是為了找到好工作,過上好生活等,用“苦盡甘來”向?qū)W生表達任何成功都是“犧牲當下成就未來”,個體也因此常被告知“當下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來是否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