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雄峰 龔寶國 謝楊春
粘連期肩周炎疾病主要表現(xiàn)出肩部疼痛,患者的疼痛感在夜間尤其明顯,致使患者肩關節(jié)的活動功能產(chǎn)生限制,如達到某種程度之后可表現(xiàn)為肩關節(jié)囊、周邊滑囊、肌腱、韌帶的慢性特異性的炎癥。近年來,中醫(yī)學理念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為分析浮針聯(lián)合運動松解推拿法治療效果情況,本文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78例粘連期肩周炎患者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會批準,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78例粘連期肩周炎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確診是粘連期肩周炎、資料完整;排除標準:精神心理障礙、中途退出、依從性差。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齡45~76歲,平均(58.48±6.53)歲;研究組39例,男18例,女21例,年齡43~78歲,平均(59.46±5.98)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颊吆炇鹬橄嚓P同意書。
對照組給予運動松解推拿法治療,告知患者采取正坐姿勢,醫(yī)生站在患者的身后,采取一指禪推法和把袞法沿其肩胛骨四周肌群進行松解5 min,存在條索樣的結節(jié)部位需重點以彈撥法進行松解。然后站其側邊,一手將患者肘部或者腕部托住且慢慢被動的外展、內(nèi)收、上舉、患側上肢背伸,而另一手給予患者肩后部、肩外側、肩前實施撥法及拿捏法,以患者的耐受情況為度。醫(yī)生以半蹲的姿勢,把患側的上肢搭在醫(yī)生肩上,且雙手扣握住患者的肩部,慢慢站起并將上肢抬高,感覺到肩關節(jié)上舉會受限制時,小幅度進行向上的牽拉,然后握住患者的腕部幫其肩關節(jié)進行背伸、上舉、內(nèi)收運動,動作幅度從小漸漸的加大,按揉患者的肩部。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給予浮針治療,患者采取坐位,將上肢及肩部充分暴露出來,且給予碘伏對其局部皮膚進行消毒,佩戴好無菌橡膠的手套及準備好一次性的浮針針具。左手根據(jù)患者的自述或者病灶找到壓痛點,然后在其壓痛點的下方或上方的5~10 cm處進針,需注意進針的角度朝向病灶。右手持針且針體和皮膚保持15°~20°,迅速透皮到患者皮下的筋膜層內(nèi),再沿淺筋膜的方向逐漸往前推進且進行水平掃散,叮囑患者進行肩關節(jié)受限的方向運動,患者治療的時間為1 min,其次數(shù)大約在100次左右,患者感覺疼痛或者其關節(jié)活動的受限情況好轉時停止進行掃散,完成之后將針芯抽出,以無菌敷貼將軟套管固定好,留置12 h之后將其拔出。所有患者每周堅持3次治療,持續(xù)4周治療。
(1)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其中顯效:肩部沒有疼痛,功能正常;有效:肩部疼痛、功能有所緩解;無效:肩部疼痛且功能受限。總有效=顯效+有效。(2)通過(VAS)疼痛視覺模擬量表對治療前后患者肩關節(jié)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疼痛越明顯。(3)以JOA評分表從功能、疼痛、活動度評價患者的肩關節(jié)功能。
數(shù)據(jù)用SPSS 21.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97.44%,優(yōu)于對照組的79.49%(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VAS(2.14±0.72)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情況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情況 [分,(±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39) 6.73±1.24 3.59±1.15研究組(n=39) 6.65±1.26 2.14±0.72 t值 0.282 6 6.674 0 P值 >0.05 <0.05
治療前,兩組JOA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JOA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情況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情況 [分,(±s)]
組別 疼痛 活動度 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39) 4.76±0.89 23.25±3.53 13.18±2.03 20.79±3.27 10.42±2.14 16.48±2.16對照組(n=39) 4.65±1.12 17.35±3.87 13.25±1.68 17.74±5.11 10.53±2.36 14.62±3.25 t值 0.480 2 7.034 1 0.165 9 3.139 6 0.215 6 2.928 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肩周炎發(fā)生在肩關節(jié)的一種無菌性的炎癥,大多是因勞損、外傷所致,其病變涉及患者肩部關節(jié)囊、肌腱[1]?;颊呔植康幕?、關節(jié)腔、肌腱等組織因受到炎癥細胞的侵襲,而導致關節(jié)囊發(fā)生水腫,且滲出組織液等,進而對關節(jié)囊以及四周的軟組織造成破壞,致使軟組織發(fā)生粘連的情況[2]。臨床對于肩周炎患者的治療大多采用保守療法,如中藥外敷且給予患者鎮(zhèn)痛藥、消炎藥,推拿按摩療法等,雖然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需要長時間的治療,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3]。所以,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是減少患者傷害、疼痛、促使患者恢復健康必不可少的。為探討浮針聯(lián)合運動松解推拿法治療效果,本文對本院收治的78例粘連期肩周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97.44%,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后,研究組患者VAS(2.14±0.72)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JOA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浮針聯(lián)合運動松解推拿法治療粘連期肩周炎臨床效果顯著。究其原因,可能是運動松解推拿法能幫助患者充分松解粘連在一起的關節(jié)組織,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改善患者關節(jié)的活動度[4-5]。運動松解推拿法主要是運動為主,幫助患者進行推拿,進而讓患者肩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得以擴大,避免肌肉萎縮,幫助患者恢復肩關節(jié)的功能[6-7]。而浮針療法屬于新興的一種針灸治療方法,通過給予患者針灸而幫助患者鎮(zhèn)痛。浮針療法是對患者非病變位置的淺表皮下的組織進行刺激,安全程度比傳統(tǒng)的針灸高[8-9]。浮針與運動松解推拿法共同對粘連期肩周炎患者進行治療能有效疏通其病變部位經(jīng)脈、氣血,松解粘連的組織,進而使其生成條狀、塊狀組織,促進患者淋巴和血液的循環(huán),改善患者的關節(jié)活動受限情況,幫助患者快速康復[11-12]。
總而言之,浮針聯(lián)合運動松解推拿法治療粘連期肩周炎臨床效果明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肩關節(jié)的功能情況,且操作安全、便捷、實用性強,值得大量推廣應用在臨床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