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麗 丁麗 李敏 張潔
摘要 在介紹茶葉改性處理方法的基礎上,對茶葉吸附、去除水體物質(zhì)、離子進行綜述;介紹了溫度、pH、初始濃度、茶葉投加量等茶葉吸附性能的主要影響因素,以及通過掃描電鏡、比表面分析、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分析及熱力學、動力學方程模型進行的吸附機理研究,較為全面地介紹了茶葉吸附性能的研究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 茶葉;吸附性能;影響;機理
中圖分類號 X 70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6-006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6.01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tudy on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Tea
SHI Xiao-li1,2,3,4,DING Li1,2,3,4,LI Min1,2,3,4 et al (1.Xinjia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Urumqi, Xinjiang 830011;2. Xinjiang Key Laboratory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onitoring and Risk Warning, Urumqi, Xinjiang 830011;3. Xinjia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Cleaner Production,Urumqi, Xinjiang 830011;4. Junggar Desert-oasis Ecotone Station for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of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rumqi, Xinjiang 830011)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modification treatment methods of tea, the adsorption and removal of water substances and ions by tea were summarize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 adsorption performance, such as temperature, pH, initial concentration and tea dosage,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was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pecific surface analysis,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alysis and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equation model. The research on the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tea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Tea;Adsorption performance;Influence;Mechanism
隨著目前水資源利用量的增大,污水產(chǎn)生量也隨之驟增。如何處理污水使其資源化顯得尤為重要,既可解決大量污水的排放去向問題,又節(jié)約了有限的水資源。隨著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污染治理方法也在與時俱進,不再單一追求對目標污染物的高處理率,那些既可廢物資源化利用、又可減少或避免二次污染的治理方法備受關注。吸附法因其凈化效果好、可再生、不產(chǎn)生二次污染等優(yōu)點廣泛應用于水體污染治理領域,廢棄茶葉作為眾多生物吸附劑的一種,對吸附污染物具有經(jīng)濟可行、吸附效果好等優(yōu)點,因而廢棄茶葉吸附水污染物技術應用前景廣闊。筆者主要對茶葉對水體污染物吸附性能的影響因素、研究方法等進行綜述,探討該領域?qū)嶋H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未來研究方向。
1 茶葉的預處理及改性
對茶葉進行沖洗、漂洗、烘干、磨碎等預處理工序是試驗的必備程序。部分實驗者直接使用預處理后的原茶進行試驗[1-5],更多研究者會對茶葉進行改性后再進行試驗,對茶葉改性的作用一般是增強茶葉的吸附作用。改性茶葉的方法因研究目的、研究對象、吸附物質(zhì)等差異而各不相同。對苯酚溶液的吸附是每1 g茶葉加入甲醛和H 2SO 4溶液中進行改性[6-7];用FeCl 3溶液浸泡一定時間,再過濾、洗滌、烘干,得到茶葉質(zhì)鐵吸附劑[8]。改性茶葉的吸附性較普通茶葉更好,且具有吸附速率快、有利于吸附等特點。改性茶葉對染料的吸附性研究一般用熱改性方法制得改性茶葉[8-9]。
2 廢棄茶葉吸附的影響因素分析
2.1 pH
眾多研究表明,溶液pH的變化會影響廢棄茶葉對離子的吸附能力,是通過影響茶葉表面功能基團的電離能力,進而影響其吸附性能。在改性茶葉對苯酚的吸附過程中,pH從1逐漸升至9時,吸附性能隨之升高;pH>9后逐漸下降。在對剛果紅、亞甲基藍等染料的吸附中,可以看出pH在4左右時,吸附性最強[1,9-10]。廢棄茶葉對Zn2+、Cu2+、Cd2+等金屬離子吸附研究中,當pH<3時,茶葉對水體中的污染物吸附量雖有增長但緩慢,pH在3~6時,對大部分離子尤其是重金屬離子的吸附率和吸附量都有增長且增長迅速[2]。這與萬順利等[11-14]對茶葉吸附金屬離子研究中得出的結論較為一致。這表明廢棄茶葉對離子的吸附性在偏酸性環(huán)境中效果較好,也充分印證了pH通過H+、OH-含量的多少影響了茶葉功能基團的電離能力的強弱,繼而影響了吸附性的強弱??偟膩砜矗枞~的吸附作用大都是在酸性環(huán)境下進行的且效果明顯。
2.2 溫度
溫度變化對茶葉吸附性能的影響所得出的結論較為一致。溫度對茶葉的吸附性能具有正效應,初期隨著溫度的升高,吸附性能均有增強的表現(xiàn),到達一定溫度時保持不變或開始下降,下降是由于較高的溫度導致水體中離子運動加劇,使得吸附量不再增加或有所下降。這在茶葉對苯酚、染料、金屬離子等吸附研究的文獻中都有所體現(xiàn)。在其他條件不同或吸附物質(zhì)不同時,其吸附性能最強時的拐點溫度各不相同。
2.3 初始濃度
對于被吸附物質(zhì)的初始濃度對吸附率影響的研究較少。在改性茶葉對苯酚的吸附試驗中,茶葉對苯酚吸附量隨著苯酚溶液濃度的增加而增加,至200 mg/L濃度時基本保持平穩(wěn)[8]。而在茶葉質(zhì)鐵對氟離子的吸附過程中,氟離子的濃度在1.0×10-2~5.0×10-5 mol/L有較高的吸附率[15]。廢棄茶葉渣對Pb(Ⅱ)、Cd(Ⅱ)、Zn(Ⅱ)的吸附效率與目標金屬離子的初始濃度成反比[3],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茶葉更適用于被吸附物質(zhì)含量較少的水體處理和凈化。
2.4 茶葉投加量
在對重金屬離子吸附時,隨著茶葉投加量的增加,對Cr6+、Pb2+的去除率迅速升高,Cu2+、Zn2+的吸附進行較為緩慢。這是由于茶葉投加導致茶葉比表面積增大,點位變多,可容納更多的金屬離子及其他污染物。對亞甲基藍的吸附試驗中,茶葉的添加量控制在2 g/L時較為適宜,吸附量最大[1]。在研究茶葉投加量對吸附性能的影響時,會進行吸附率和吸附量的變化對比研究[16],總體來看,茶葉投加量對吸附性能的影響不大。
3 茶葉的洗脫和再使用
對于吸附了離子等物質(zhì)的吸附劑還能否經(jīng)過清洗再重復利用的問題,也有相關研究。吸附了一定量的離子等物質(zhì)的茶葉,經(jīng)過濾、水洗、酸洗、堿洗、再水洗至中性,高溫烘干后再使用,對金屬離子的吸附性能較初次處理茶好[17]。關于茶葉等吸附劑的吸附洗脫再利用方面的研究還較少,未來也可作為一個研究方向深入分析。對于洗脫方法和劑量控制的研究可為吸附劑的再生利用提供參考依據(jù),以更好地指導實際應用。
4 茶葉吸附機理分析
4.1 表征分析
4.1.1 掃描電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分析。利用掃描電鏡對茶葉吸附離子前后的表面形態(tài)特征變化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4]。主要通過圖像來說明茶葉表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吸附前后表面粗糙度的變化情況,并對吸附前后微觀區(qū)域的元素分布情況進行定位和定量分析。
4.1.2 比表面積分析。
在比表面積分析中,以BET理論為基礎的顆粒表面吸附測試方法較常用,表面形貌特征分析包括采用BET模式計算茶葉比表面積的大小,通過孔徑分布圖判斷出茶葉孔徑的主要分布區(qū)域,以及茶葉空位數(shù)等方面的分析,以此來判斷茶葉吸附性能的大小。
4.1.3 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xiàn)T-IR)分析。
對吸附前后的茶葉進行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得到紅外光譜圖,通過光譜圖中不同位點上的特征峰的變化對比,可觀測到所吸附物質(zhì)與茶葉對應的功能基團間結合和交換效應的表現(xiàn)。通過吸附重金屬離子前后的光譜變化,來鑒定廢棄茶葉表面的化學官能團和化學鍵的組成,并認識它們與離子的結合行為,以期揭示茶葉吸附離子等物質(zhì)的機理[18]。
4.2 吸附等溫線分析
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采用Langmuir吸附等溫方程和Freundlich吸附等溫方程這2種較為常見的形式來對茶葉吸附水體中離子達到平衡時的吸附容量與平衡濃度之間的關系進行比較分析,選擇這二者主要是因其模型簡單且被廣泛采用。2個等溫線吸附方程如下:
Langmuir吸附等溫方程: C eq e=1q ?max K L+C eq ?max
Freundlich吸附等溫方程:lg q e =lg K f+1n lg C e
式中, q ?max為單位質(zhì)量吸附劑對物質(zhì)的最大理論吸附量(mg/g); q ?e為單位質(zhì)量吸附劑對物質(zhì)的吸附量(mg/g); C e 為吸附達到平衡時溶液中剩余的物質(zhì)濃度(mg/L); K L 為Langmuir常數(shù); K f、n 為Freundlich常數(shù)。
通過試驗數(shù)據(jù)與等溫方程在不同溫度條件下擬合直線的斜率和截距求得等溫方程其他參數(shù),其中的擬合決定系數(shù) R2 用來判斷擬合程度,等溫吸附方程線性擬合使用Excel或Origin軟件均可。與Langmuir方程擬合較好說明該吸附作用只限于單分子層吸附。Freundlich吸附等溫方程中的 n值表征了吸附劑的吸附強度,n 值越大表示更大的吸附強度。
4.3 吸附動力學分析
動力學分析通常是用來定性或定量分析茶葉對物質(zhì)的吸附行為是單純的物理性質(zhì)的吸附過程還是離子交換或絡合反應的化學吸附過程。動力學方程分析過程是分別與準一級動力學方程和準二級動力學方程進行擬合,通過在不同時間條件下擬合直線的斜率和截距求得方程其他參數(shù),通過擬合決定系數(shù) R2 來判斷與方程模型擬合相符性,若準一級動力學方程的決定系數(shù)較大,則表明與準一級動力學方程較為符合,吸附過程是由單一的物理吸附?jīng)Q定的;若準二級動力學方程的決定系數(shù)較大則表明吸附過程中還有其他去除機制在起作用,如化學反應等的共同作用。準一級動力學方程與準二級動力學方程如下[19]:
準一級動力學方程:log( q e-q t )=log q e-k 12.303t
準二級動力學方程: tq t=1k 2q e2+tq e
式中, q e、q t 分別是吸附平衡時和吸附時間 t 時的吸附量(μg/g); t 為吸附時間(min); k 1 為一級吸附速率常數(shù)(min-1); k 2 為二級吸附速率常數(shù)[g/(μg·min)]。
5 討論
眾多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茶葉吸附作用的影響因素、吸附機理、實際應用進行分析,在后續(xù)進行的更深入的研究中,可對下列問題進行分析:①茶葉的改性方法與要吸附的污染物種類是否有相關性或?qū)?。茶葉改性的作用是從改變茶葉物理性質(zhì)的角度促進吸附過程的進行,還是針對被吸附物質(zhì)的性質(zhì),從離子交換、絡合反應等方面考慮而作出的改性處理。②多組分離子溶液中拮抗作用與協(xié)同作用的反應機理的相關研究。③針對茶葉吸附物質(zhì)的固化作用研究,避免茶葉作為吸附劑吸附了離子物質(zhì)后,轉(zhuǎn)變?yōu)槊浇槎刮镔|(zhì)轉(zhuǎn)移釋放至另一環(huán)境中,造成了二次污染、重復污染。如此可根據(jù)實際應用需要發(fā)揮茶葉吸附功能,使其更具有應用價值。
在對茶葉吸附性的應用研究方面,值得關注的還有以廢棄茶葉茶渣為原料制備生物炭的研究[20]。生物炭的制備和應用在水、土壤等污染處理領域均較受關注,而以茶葉等為代表的植物類生物炭原料因其碳含量高、比表面積大、空隙結構數(shù)量及分布[21]、官能團結構[22-23]等物理化學性質(zhì)的優(yōu)勢所在。加之我國是茶葉大國,茶葉易于獲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優(yōu)勢,茶葉制備生物炭研究在環(huán)境污染治理研究領域具不可忽視的地位。
6 結論
(1)在茶葉吸附水體污染物的各種影響因素中,pH是對其性能影響較大的因素。
(2)通過掃描電鏡分析、比表面分析、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等手段進行茶葉吸附物質(zhì)前后的結構、組成等表征的對比分析,借助熱力學模型和動力學模型從吸附強度、吸附性質(zhì)等角度進行定性定量研究,較為全面地闡述茶葉對物質(zhì)的吸附機理。
(3)針對茶葉改性方法與吸附目標的相關性、水體中共存物質(zhì)在吸附過程中的拮抗/協(xié)同作用、茶葉吸附物的固化處理尤其是茶葉為原料的生物炭制備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可作為今后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古春香,徐劼,周愷豪,等.茶葉渣對廢水中亞甲基藍的吸附處理研究[J].廣州化工,2017,45(21):58-60,94.
[2] 蔣愛雯,王瑞英,王修中.廢棄茶葉對水中Zn2+、Cd2+、Cu2+的吸附研究[J].水處理技術,2014,40(2):39-41,45.
[3] 李季.廢棄茶葉渣吸附廢水中重金屬離子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5.
[4] 張同欽.廢棄茶葉對重金屬的吸附性能及重金屬毒性評價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
[5] 邵義.羅布麻茶葉渣對水中金屬離子吸附效果的研究[J].新疆環(huán)境保護,2019,41(1):46-50.
[6] 楊丙雨,馮玉懷.茶葉捕集金銀等金屬離子的研究現(xiàn)狀[J].黃金,2004,25(9):43-47.
[7] 王瑩瑩,盧曉琴,吳子涵,等.改性茶葉渣對含Cr(VI)廢水的吸附研究[J].應用化工,2016,45(4):657-659,666.
[8] 黃江勝,陶庭先,王芬華,等.茶葉質(zhì)鐵對苯酚廢水的吸附性能及動力學研究[J].化學世界,2011,52(10):584-587,598.
[9] 王澤懌,趙斌,沈伯雄,等.熱改性廢茶葉吸附剛果紅性能的研究[J].工業(yè)水處理,2017,37(4):78-82.
[10] 高蘭君,沈伯雄,SAGNIK CHAKRABORTY,等.熱改性廢茶葉對茜素紅的吸附性能[J].印染,2017,43(12):39-44.
[11] 萬順利,徐圣友,張慶瑞,等.廢棄茶葉渣凈化水體中重金屬的研究進展[J].水處理技術,2013,39(8):5-9.
[12] 董嫻,連慧亮,耿世彬.廢棄綠茶對水溶液中Co2+的吸附研究[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12,34(5):72-75.
[13] 張軍科,郝慶菊,江長勝,等.廢棄茶葉渣對廢水中鉛(II)和鎘(II)的吸附研究[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9,25(4):256-259.
[14] 崔曉寧,侯偉華,楊曉萍,等.茶葉纖維對Cu2+的吸附性能研究[J].茶葉科學,2010,30(4):259-262.
[15] 陶庭先.茶葉質(zhì)鐵對氟離子的吸附性能[J].安徽機電學院學報,1998,13(2):31-34.
[16] 謝冰冰.鐵觀音茶梗處理水中重金屬Cr(VI)的實驗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8.
[17] 趙芳石,李盛華,羅小平.茶葉對水中重金屬離子吸附性能的研究[J].離子交換與吸附,1990,6(2):117-122.
[18] 李偉玲.堿化改性茶葉對鉛和次甲基藍的吸附性能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6.
[19] 吳云海,謝正威,胡玥,等.茶葉渣吸附水中砷的動力學與熱力學研究[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0,49(4):859-862.
[20] 李斌,梅楊璐,范世鎖.茶渣生物炭制備及其在環(huán)境領域的應用研究進展[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20,43(9):67-78.
[21] 韋思業(yè).不同生物質(zhì)原料和制備溫度對生物炭物理化學特征的影響[D].廣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17.
[22] XUE S,ZHANG X B,NGAO H H,et al.Food waste based biochars for ammonia nitrogen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s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9,292:1-10.
[23] MANDAL S,SARKAR B,IGALAVITHANA A D,et al.Mechanistic insights of 2, 4-D sorption onto biochar:Influence of feedstock materials and biochar properties[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7,246:16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