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朝霞
在人教版六冊教材中,有很多古詩詞妙用了歷史典故,曲折婉轉(zhuǎn)地表達(dá)詩人內(nèi)心復(fù)雜的情感。筆者以此為線,牽出一組化用典故的詩作,吟詠玩味,方覺古代詩人心有錦繡,妙口成章,表情達(dá)意曲徑通幽,化典之妙用,增詩之靈秀。
先讓我們明確一下“用典”釋義和來源: 典,即典故;典故也即典事;所以用典也稱用事。比較權(quán)威的辭典是這樣解釋的:“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定義為:“詩文中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語?!庇纱丝梢姡?典故包含了事典(古代的故事)和語典(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綜觀人教版六冊教材,其中運用事典的如下。
1.王績《野望》中“長歌懷采薇”,“采薇”一詞,出自《史記·伯夷列傳》,文中記載“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講的是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齊在商滅亡后,隱居首陽山,不再出仕。此處引用,表達(dá)了王績看到放牧和打獵的人各自隨愿而歸,不禁懷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全詩于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采薇”仿佛讓我們看見不施粉黛的美女徜徉山野,表現(xiàn)了詩歌樸拙素雅的風(fēng)格。
2.崔顥《黃鶴樓》中“昔人已乘黃鶴去”,出自《太平寰宇記》,“費祎登仙,嘗駕黃鶴返憩于此,遂以名樓”。此中“昔人”指的就是騎著仙鶴飛去的仙人。這里借古代傳說入詩,平添神秘浪漫色彩。
3.李賀《雁門太守行》中“報君黃金臺上意”,這里的“黃金臺”講的是招攬賢士的故事,相傳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筑臺,凡是賢士響應(yīng),賞賜千金。在《雁門太守行》中表達(dá)了詩人李賀想要報效君王的忠貞之情。
4.《雁門太守行》中“提攜玉龍為君死”,這里的“玉龍”指的是玉龍寶劍。相傳近代雷煥曾經(jīng)得到一個玉匣子,里面藏著兩把寶劍,后來寶劍入水以后化作了龍。玉龍寶劍由此得名。
5.杜牧《赤壁》中“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借用了三國時期周瑜“借東風(fēng)”的典故,他利用東風(fēng)之勢火燒赤壁,大敗曹軍。“二喬”是江東喬公的女兒,大喬嫁給了孫策,二喬嫁給了周瑜。作者用一個假設(shè),推理了三國爭霸勝敗在于機遇,在這首詩中,通過緬懷歷史事件,表達(dá)了作者對人生的頓悟和感慨。
6.李白《行路難》中“閑來垂釣碧溪上”,相傳姜太公沒有遇到周文王之前,閑居渭水邊垂釣。詩中還有一句“忽復(fù)乘舟夢日邊”,講的是伊尹夢見乘船經(jīng)過了太陽的旁邊,后來就得到了商湯的重用。用此典故,表現(xiàn)了李白期望像姜尚和伊尹一樣等待時機,得遇明主賞識再大展宏圖。
7.《行路難》中“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據(jù)《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愿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李白用此典故,表現(xiàn)他受到排擠離開長安時仍然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大展宏圖、施展抱負(fù)。
8.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一個是借用向秀經(jīng)過好友嵇康故居,聽見有人吹笛子,創(chuàng)作了《思舊賦》。一個是借用了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記載的故事,王質(zhì)觀看童子下棋,觀完后斧柄都朽爛了。原來人間已經(jīng)過了上百年。這兩個典故,表現(xiàn)了劉禹錫被貶二十三年在揚州遇到白居易,感慨物是人非、世事變遷的復(fù)雜心情。
9.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出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卻獲罪降職,蘇軾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像漢文帝派遣馮唐赦免魏尚一樣,早日回朝廷效力。
10.秋瑾的《滿江紅·小住京華》中“四面歌殘終破楚”,出自《史記·項羽本紀(jì)》,項羽聽聞四面楚歌,喪失信心而拔劍自刎。秋瑾逃離家庭藩籬,所以這里稱“終破楚”。
另有運用語典的如下。
1.《雁門太守行》中“半卷紅旗臨易水”,出自“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回還”。這是戰(zhàn)國時荊軻《易水歌》的名句。此處用典故,表現(xiàn)了將士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2.李清照《漁家傲》中“九萬里風(fēng)鵬正舉”,出自《莊子·逍遙游》中“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表達(dá)了李清照在命運坎坷、國運衰微之際想要像大鵬一樣乘風(fēng)高飛,實現(xiàn)理想抱負(fù)的愿望。
3.《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今日聽君歌一曲”,指的是白居易寫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宴席之上,白居易醉酒相贈,劉禹錫即興相和,“英雄惜英雄”的喟嘆何其坦誠。
4.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中“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這里化用了漢文帝劉恒貶官賈誼的歷史事件,賈誼曾在長沙憑吊屈原寫成《吊屈原賦》,此處“吊”字由此而來以此表達(dá)劉長卿被貶的悲憤之情,力透紙背。
5.《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親射虎,看孫郎”出自《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孫權(quán)親乘馬射虎”。這里蘇軾自比孫權(quán),表現(xiàn)出想要建功立業(yè)的豪邁氣概。還有一句“射天狼”,出自《楚辭·九歌·東君》“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天狼”喻指進(jìn)犯大宋的西夏。
6.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八百里分麾下炙”,出自《世說新語》:“晉王愷有良牛,名‘八百里駁?!痹娭羞€有一句“馬作的盧飛快”,出自《三國志》記載劉備的的盧馬“一踴三丈”,馱他脫險。
7.秋瑾的《滿江紅·小住京華》中“青衫濕”,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江州司馬青衫濕”。白居易聽到琵琶女演奏后淚濕衣衫,用在這里體現(xiàn)了秋瑾的俠骨柔腸。
筆者揣摩品味,品出古代詩人研學(xué)作詩三重境界。
一是博聞強識,詩作才會汪洋恣肆。古代詩人飽讀詩書,胸中有丘壑,才會下筆有神,一瀉汪洋。大才子蘇軾《水龍吟》這首詞句句用典,堪稱學(xué)者典范。
二是曲意傳情,詩作才會意蘊豐厚。不管是律詩、絕句,還是詞曲,都有嚴(yán)格的字?jǐn)?shù)要求,語言必須凝練簡約。用典平添了詩詞的多重意境,在最短窄的空間內(nèi)實現(xiàn)了內(nèi)容的深邃和主旨的升華。
三是用典傳神,詩作才會靈秀脫穎。同是一題,巧妙用典可以在歷史和現(xiàn)實之間左顧右盼、顧盼生輝,譬如詩作之眼含情脈脈,整首詩因此靈秀俊逸,在凡俗之作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