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瑜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六大解放”等重要理論。3-6歲是幼兒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等重要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社會性行為、情緒情感、性格認知等方面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因此關愛、鼓勵、正面引導幼兒,讓他們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是我們工作的根本。
幼兒的想象是豐富的,具有隨機性,所以這些想象有時是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見,有時卻是靈光乍現。而我們教師應努力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氛圍,給幼兒一個寬松、民主、平等的對話環(huán)境,解放幼兒的頭腦,放下心理上的負擔,創(chuàng)新行為才有可能發(fā)生。
例如:午睡起床后,教師巡視時發(fā)現過道里幼兒較多,這時教師并沒有急著一味地疏散幼兒,而是請大家一起想辦法。有的幼兒說:“鞋柜那里既要換鞋子又要穿衣服,人太多了,如果有其他地方可以坐下來穿鞋子就方便多了。”有的幼兒說:“可以把要穿的衣服拿出來,站到其他地方穿?!边€有的幼兒建議教師找一些地墊,供上鋪的幼兒下床穿衣物。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午睡室擁擠的現象得到了緩解。
幼兒對于成年人的依戀,使得他們非常重視來自成人的評價。所以我們要結合生活中常見的、隨機的現象,給幼兒足夠的自由,讓他們去嘗試和創(chuàng)造,尊重幼兒的選擇,營造一個充滿關愛、溫暖、寬松、愉悅的班級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為幼兒的創(chuàng)新活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持,促進幼兒認知的發(fā)展。不僅如此,幼兒還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被接納感,同時還學會平等、積極地組織或參與探索、互動和交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緒,進一步完善其社會性行為。
解放的關鍵,是要解放幼兒的思維方式。受集體教學活動的影響,教師總是有意無意地介入到幼兒的活動中,并試圖占據主導地位。事實上,幼兒創(chuàng)造的過程,就是解讀生活、探索生活的過程。有時,他們的創(chuàng)新活動是基于原始的模仿,無論模仿的是方式還是內容,對他們來說都是新穎而獨特的,這是一種創(chuàng)新。因此我們決不能通過簡單的知識灌輸、訓練模仿、單一說教等,抑制甚至泯滅幼兒創(chuàng)造的天性。
以最常見的數學操作要求——從左往右、從上往下點數為例,如果教師只是停留在口述要求的階段,卻沒有讓幼兒參與到實際的點數操作中,即便幼兒能把要求倒背如流,絕大多數幼兒依然無法正確有序地點數。雖然有的教師會使用點卡或者實物卡,讓幼兒反復點數,看似解放了幼兒的頭腦、手、嘴、眼,讓他們參與到實際操作中,但這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限制。
要想解放幼兒的思想,進一步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還得從實際生活入手。還是以點數活動為例,幼兒發(fā)現活動室有序擺放的各類物品可以是點數的對象,我們的身體也可以用來點數。我們的活動不光是在幼兒園里,還可以延長時間、轉換空間,在其他地點開展。例如,回家后,可以數一數晚飯時餐桌上需要用到幾個碗、幾雙筷子。超市的貨架上,一盒水果里裝了幾個水果,等等。這些操作遠比數那些打印在卡片上的圖案生動有趣得多。
活動中有幼兒提出了新的數法——斜著數。到底這樣數對不對呢?正如陶行知所說:“小孩子得有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力?!?其他幼兒有的支持,有的反對。教師沒有直接下定論,而是問這名幼兒什么時候要斜著數呢?幼兒說,自己路過體育用品店時看到上面陳列的網球排成了梯形,他先是橫著一排一排從上往下數完,接著他又以最左邊的腰為基準斜著數,得到了同樣的答案。教師讓該幼兒把圖形畫下來,請其他幼兒一起來試試看。經過大家的驗證,斜著數也是可以的,但是要記住每一輪出發(fā)點的位置才不會錯。在他的帶領下,幼兒還嘗試了繞圈數、跳著數等方式。經過多番嘗試,他們發(fā)現從上往下、從左往右挨個數是最不容易出錯的方法,有利于他們正確快速地點數。
正是教師解放了幼兒的頭腦,幼兒才能在手、眼、口等多種感官的協(xié)調下,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獲得新的經驗。作為教師,對擁有不同想法的幼兒和能力較弱的幼兒要給予支持和鼓勵,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激發(fā)他們自主創(chuàng)新、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興趣,促使他們養(yǎng)成積極思維的習慣。
在信息化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獲得知識和經驗的途徑以及方式越來越快捷。手機、電腦在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讓我們放棄了很多探索活動,大家選擇了樂享其成。然而,沒有通過親身經歷所得到的經驗是不真實的,也是不長久的。
陶行知先生在《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提出:“要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之能接觸大自然和大社會。”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利用園所的自然環(huán)境,鼓勵幼兒調動各種感官發(fā)現大自然的美,積極組織幼兒參與到大自然的實踐活動中。
說起自然角,大家并不陌生。幼兒帶著各種綠植、小動物把自然角裝點得格外美麗,教師正好可以趁機和幼兒一起觀察動植物的生長情況。
自然角里的植物,每天都有人精心打理,卻怎么也不見長高。有的幼兒認為是植物本身有問題,有的幼兒覺得是肥料不夠,但是采取相應的措施后,效果并不明顯。國慶長假后一回來,大家卻驚奇地發(fā)現,植物一下子長高了。同樣的植物、光照條件,為什么沒有人照料,植物反而長得更好呢?經過仔細觀察,幼兒得出了驚人的結論,正因為大家每天都去關注這些植物,澆的水太多反而長不高。
除了園所環(huán)境,我們還要積極發(fā)動幼兒到更廣闊的大自然中去。無論是春天的賞櫻踏青,夏天的納涼避暑,秋天的果實采摘,還是冬天的冰雪運動,只有讓幼兒親近自然、觀察自然,感知周圍事物,了解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不斷創(chuàng)新。
總之,學前教育階段是人的社會性行為、情緒情感、性格和認知等方面發(fā)展的關鍵期。營造寬松、民主、自由的創(chuàng)新環(huán)境,進行合理的賞識,會對幼兒的創(chuàng)新行為起到積極作用。以生活為師,從生活中尋找生動的教育契機,解放幼兒的頭腦、手、眼、口,不拘泥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鼓勵幼兒發(fā)散思維、大膽創(chuàng)新,并用真誠打動每一個幼兒,讓他們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fā)展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責任編輯:郭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