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瑩
(遼寧省遼陽遼化醫(yī)院,遼寧 遼陽 111003)
非靜脈曲張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病病因多為消化道潰瘍、胃黏膜病變、食管炎性改變、血管性疾病或者消化道惡性腫瘤等[1],是消化內科常見的急性出血性疾病。該疾病出血危急,需給予緊急治療,否則將威脅患者生命[2]。治療方式常為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但這兩種方式的臨床效果都欠佳,并且手術的治療方式常常使得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大[3]。隨著醫(yī)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消化內鏡治療術發(fā)展迅速,現(xiàn)已趨于成熟,已普遍應用于臨床并成為治療消化道出血的首選方法[4]。此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方式對于治療的成功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并且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5]。本研究選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非靜脈曲張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以及術后復發(fā)率。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非靜脈曲張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49~67歲,平均(58.21±6.14)歲。試驗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51~68歲,平均(58.62±5.8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患者具有消化內鏡的適應證,無禁忌證。②其他檢查及病歷資料完整者。③未合并其他系統(tǒng)的嚴重疾病。④未合并有心、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及嚴重的重癥感染等。⑤無血液系統(tǒng)疾病。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消化內鏡禁忌證者。②依從性極差或不能配合治療者。
1.2.3 本研究已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方法:對入院患者首先需進行全面檢查,檢測研究對象的各項生命體征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基礎疾病,從而進行一定的篩選。對照組研究對象采用止血藥物進行治療,即通過消化內鏡尋找到出血部位后,應用85%鹽酸腎上腺素與生理鹽水的混合液對出血部位進行噴灑,噴灑劑量為30 mL。后應用1∶10 000的鹽酸腎上腺素對出血部位及周邊區(qū)域進行注射,注射總量小于25 mL,注射過程中需注意進針、出針的力量以及藥物量。此外,在治療前后也需給予一般的護理干預以及心理輔導。
1.3.2 試驗組 方法:患者入院后需詢問患者是否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或心肝腎功能不全等手術禁忌證,并給予胃酸抑制劑及山莨菪堿,此外治療術前需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在護理方面,護理人員需為患者及患者家屬講解治療的過程以及原理,并且對于術中可能發(fā)生的情況以及解決辦法也需要詳細講述,以充分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情緒,從而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并且達到良好的手術效果。試驗組患者應用消化內鏡進行治療,應用消化內鏡找到出血點后,使用無痛電子內鏡進行微創(chuàng)治療,操作完畢后,需應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以發(fā)現(xiàn)是否還有其他出血點或止血不充分等情況。在術中也需按照出血的情況及治療情況使用奧美拉唑以及胃酸抑制劑。術后護理人員也需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向患者及患者家屬交代術后注意事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患者心理輔導,以促進患者更好的恢復。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護理滿意度。
1.5 療效評價 治療效果:顯效是指術后24 h內止血徹底,72 h內未出現(xiàn)明顯再次出血;有效是指術后24~72 h內止血徹底并且沒有出現(xiàn)明顯出血;無效是指在72 h內出現(xiàn)再次出血[6]。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觀察患者術后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以及在出血的發(fā)生率。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共分為3個等級,即滿意度好、滿意度中等、滿意度差。根據(jù)患者入院護理情況、術前護理情況以及術后護理情況進行評價。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總有效率98.00%(49/50)明顯高于對照組82.00%(41/5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試驗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00%(消化性潰瘍1例,急性胃黏膜病變1例)明顯低于對照組20.00%(消化性潰瘍5例,急性胃黏膜病變2例,再出血3例),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護理滿意度100.00%(50/50)高于對照組的84.00%(42/50),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靜脈曲張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常常發(fā)生于食管、十二指腸等部位,出血量較少時僅表現(xiàn)為糞便顏色的改變,但非靜脈曲張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常常表現(xiàn)為迅猛且大量的出血,需要進行緊急救治,否則將嚴重危險患者的生命[7-8]。該種疾病的發(fā)病病因多為消化道潰瘍、胃黏膜病變、食管炎性改變、血管性疾病或者消化道惡性腫瘤等,這些基礎疾病也將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
非靜脈曲張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方式常為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但這兩種方式的臨床效果都欠佳,并且手術的治療方式常常使得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大。隨著醫(yī)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消化內鏡逐漸走近人們的視野,現(xiàn)階段,消化內鏡已日漸發(fā)展成熟,并在臨床治療中得到了普及。消化內鏡技術能夠對病變部位進行準確定位,精準的找到出血點,并進行對癥治療。消化內鏡操作方便,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很小、安全性較高,并且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針對性的護理方式也是內鏡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9],對入院患者進行全面的體檢,能夠確定每位患者是否存在內鏡治療禁忌證,保證患者安全。并且由于患者出血量較大,情緒較為緊張,使得出血情況更加嚴重,有針對性的護理方式能夠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在手術中,護士對手術器械及儀器進行全面檢查,保證手術過程順利,并且全面觀察患者的表現(xiàn),配合術者進行手術器械的更換。術后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并跟蹤患者的飲食起居,并給予一定的指導,使得患者能夠更好的恢復以及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本研究通過對內鏡治療與藥物治療進行療效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對比,從而探究內鏡治療術對非靜脈曲張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效果與針對護理干預的療效。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試驗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更加,并且通過采用有針對性的護理方式能夠有效保證內鏡治療的順利進行,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此外,試驗組患者對護理方式的滿意度也更高,上述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綜上所述,應用內鏡治療非靜脈曲張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能夠有效止血,并且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也是內鏡治療術成功的關鍵。該種治療方式大大提高了手術整體過程的安全性,在臨床中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