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紀勝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是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的綱領性文件,突出強調“構建科學、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新模式”,為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指導中小學校體育教師合理、規(guī)范、高質量地上好體育課。
一、“體育選項走班制”進入義務教育階段
《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打破傳統(tǒng)的體育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局限性,積極探索與適當增加‘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組織形式”。義務教育階段是學生運動技能形成的關鍵時期,就課堂教學形式而言,“行政班級授課制”易于集中教授知識與技能,但學生的個性需求難以滿足,學生對運動技能缺少自主選擇的空間,“體育選項走班制”則彌補了以上不足,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學習專項運動技能的機會。體育教師在積極探索和推進“體育選項走班制”時,要注意根據(jù)學校特色、教師專業(yè)特長和學生興趣愛好等確定走班項目,確保形式更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發(fā)展,豐富并完善教學組織形式,優(yōu)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為終身體育技能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落實新時代體育教學改革措施
1.轉變教學觀念
《指導綱要》提出“將‘以教定學觀念轉向‘以學定教,充分把握學情,注重個體差異,合理把握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發(fā)揮,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從“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的轉變,為體育教師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體育課堂學習活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確立了方向。體育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具體為將著眼點從注重教與學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學與練;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將視角轉向基于學生的實際基礎,設計符合學生能力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精講多練,講授內容以學生愿意聽、聽得懂、有效果為目的,優(yōu)化教學組織形式;組織活動要少等多做,同時應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變化和動作學習效果,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技能掌握程度調整學習進程;在學習目標、教學組織和評價方面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精細、精準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主體作用。
2.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把握‘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系統(tǒng)性教學思路與方式,實施更有效的教學,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對“教會、勤練、常賽”所要達成的目標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教會”應“最終達到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或比賽場景中靈活自如地運用”;“勤練”應“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特征,組織練習的方式應體現(xiàn)小學基礎期趣味化、初中發(fā)展期多樣化、高中提高期專項化等特點”;“常賽”應“面向全體學生,根據(jù)體育教學內容合理組織每堂課上的教學比賽,結合體育課堂教學組建班隊,要周周打比賽,周六周日可組織全校體育比賽,以賽促練”。體育教師應將“教會、勤練、常賽”的教學方式融入課堂教學和體育活動中,創(chuàng)新“教會、勤練、常賽”的教學與組織方法,讓學生通過“學練賽”掌握體育運動技能,奠定終身體育基礎。
3.明確工作量
《指導綱要》指出“中小學體育教師每周基本教學工作量保障12課時”,明確給出了體育教師基本工作量的具體課時數(shù),而“將組織大課間、帶隊訓練、指導比賽、體質監(jiān)測等活動計入教師工作量”的提出,則明確了哪些工作應計入教師工作量,為中小學校落實課時數(shù)標準和工作量計算提供了參考依據(jù)。既有助于激發(fā)體育教師的工作熱情,又推助了學校體育教學改革。
4.制訂管理制度
教學改革既要出臺文件和制度,又要有跟進措施,而過程監(jiān)督和結果評價是保障文件和制度落實的重要舉措。首先,應強化組織保障,逐級落實管理責任,建立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其次,要保障安全制度,在場地器材上“優(yōu)先發(fā)展學校所開設的‘一校多品運動項目的場地器材,滿足選項教學需求”;最后,還要開展有針對性的督導評價,在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具體評價措施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教師和學生的具體評價要求,以便對實施情況進行評估。此外,《指導綱要》還在“組織保障”和“督導評價”2個層面提出具體要求,雙管齊下,確保將體育教育教學改革落實到實處。
《指導綱要》緊密把握新時代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方向,在推動落實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政策的基礎上,突出體現(xiàn)教學改革實施的合理性、創(chuàng)新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將體育教育教學改革融入常態(tài)化體育課堂,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容,確保教學改革進程積極穩(wěn)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