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達 田雨澤 黃維
學校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落實《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要求,積極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項目偏好,在此基礎上打造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貫徹“教會、勤練、常賽”的教學理念。
學校每個年級平均有10個教學班,每班平均37人,符合“小班化”教學標準,另外,男女生人數差距不大,比例較為均衡,使學校能合理安排和設置教學項目。
此外,學校目前共有體育與健康專職體育教師7人,均為男性,平均年齡33歲,隊伍整體較為年輕,7人中有3人為研究生學歷,4人為本科學歷,包含了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徑等專項。學?,F有室外籃球場4片,室內籃球場1片,七人制足球場2片,室內羽毛球場1片,室外羽毛球場2片,排球場1片,乒乓球臺5個。
一、“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項目設置
從學?,F有的師資和場地器材等實際情況出發(fā),在充分考慮學生興趣愛好的基礎上,教研組向全體學生發(fā)放選課表進行數據統(tǒng)計,以此為依據設置項目。最終,“選項走班制”教學項目設置如下。高一:3個籃球選項班、2個足球選項班、2個排球選項班、4個羽毛球選項班,高二:3個籃球選項班、2個足球選項班、2個排球選項班、3個羽毛球選項班、1個乒乓球選項班,高三:4個籃球選項班、2個足球選項班、2個排球選項班、4個羽毛球選項班。
二、“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組織方式
學校的“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最終確定了在年級范圍內試行,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界限,按照學生所選項目劃分選項班。在教學安排上,改變過去每班每周2節(jié)40分鐘體育課的設置,將每個選項班的體育課合并為每周1節(jié)90分鐘的體育課,根據教師的專項分布進行配置,發(fā)揮個人專長,每個選項班都實現了“專人專教”。
原則上,學生每學年可以重新選擇1次專項,在保證學生體育運動專項化的同時也兼顧其多樣化的需求??紤]到高三學生備戰(zhàn)高考的特殊性,因此針對高三學生在組織方式上與其他年級保持一致,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多以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主,結合所選項目傳授運動技能,多組織團體類低競爭性的比賽,以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
三、“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方式
“體育選項走班”教學將學生以所選專項劃分,保證了學生學習的專業(yè)性,改“學通”為“學精”,突出授課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同時每節(jié)課都會安排一定時長的體能訓練。
以籃球課為例,每堂課保證一定強度的籃球專項體能及核心力量練習,在學生學習過一個技術環(huán)節(jié)后便投入到教學比賽中,在比賽中感受學習,隨著學習的深入再進行技術動作的整合,實現“以賽代練”,從整體上系統(tǒng)地學習和掌握籃球技術。另外,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的每節(jié)課時長為90分鐘,學生的運動強度、負荷和練習密度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
四、“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安排
根據任課教師的專項分布及學生選課數據安排課程,以場地效率最大化的原則分配各選項班的上課場所。以一學期“體育選項走班制”課程安排為例(表1)。
在教學內容方面,以培養(yǎng)學生體育核心素養(yǎng)為出發(fā)點,以“體能、技戰(zhàn)術、裁判與規(guī)則、觀賽體驗”等方面展開,依據項目安排教學進度,結合學生的能力調整教學內容,通過“選項走班制”教學,幫助學生掌握一項運動技能。以一學期籃球課為例安排教學內容(表2)。
五、“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實施的問題與解決思路
問題1:在學生選課階段,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扎堆”現象,以羽毛球為例,絕大部分女生都選擇了該項目,然而因場地不足等因素導致羽毛球班無法容納如此眾多數量的學生,最終經過調劑將羽毛球班壓縮為3~4個班,但也存在教師教學極限負荷的問題。在教學開展過程中,部分學生較難適應所選項目,但項目轉換是以學年為單位,無法及時調換運動項目導致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所減退。
解決思路:依據學生的能力水平等因素對學生進行分層,分層時充分考慮學生運動水平的差異與男女生身心特征的區(qū)別,針對學生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同時對學生選課給予正確的引導。
問題2:在“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女生選項困難、課堂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受限于學校場地設施與教師專項分布等因素,在項目設置上未能充分考慮到女生的身心特征,使選項教學的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解決思路:學校應多組織教師參加培訓和學習,在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及理論水平,努力打造一支與時俱進的體育教學隊伍。此外,學校應組織學校體育工作者積極開發(fā)校本教材,在充分結合本校實際的基礎上,參考多方意見,依據《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編制一套具有較強實用性且突出本校特色與地方特色的體育與健康校本教材。
(注:本文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一等獎,內文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