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梅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體系中,運動能力是核心要素,建立運動能力標準體系及運動能力等級劃分則更為重要。而給每個等級制訂標準更是重中之重,缺少標準的等級無法判斷,難易度不適宜的標準也難以評價學生的運動能力發(fā)展水平。但研制運動能力等級標準是更加必要且有一定難度的,在制訂評價標準前,應先回答在一體化背景下什么是運動能力標準,它具體指的是什么,有何特點,呈現(xiàn)怎樣的結構體系等問題。
一、運動能力標準及其特點
要準確判斷運動能力發(fā)展水平,無論是基本運動能力還是專項運動能力都應該有相應的評價標準,那什么是運動能力標準?其有何特點?回答這些問題是建構標準的前提,概念的清晰有助于標準的制訂,研制運動能力標準需要明晰其內(nèi)涵,也應該體現(xiàn)明確的特點,尤其是應體現(xiàn)區(qū)別于其他標準的鮮明特點。
1.運動能力標準的準確定位
運動能力標準是用于評判運動能力水平的定性與定量化的指標與結果的尺度,是評判運動能力發(fā)展水平的重要依據(jù)。由于運動能力可以劃分為基本運動能力和專項運動能力,所以,運動能力標準也應有2套體系,其中基本運動能力標準專門用于評判基本運動能力水平,專項運動能力標準專門用于評判專項運動能力水平。
由于基本運動能力的形成與各學段所學基本運動技能內(nèi)容相對應,因此基本運動能力標準可以按學段劃分等級,隨學段的提升而逐漸向更高層等級遞進。專項運動能力的形成與學生各項能力基礎、所學各專項運動的運動技能模塊相對應,所以,專項運動能力標準按照對應的模塊內(nèi)容難度遞增而標準等級也應以對應遞增方式呈現(xiàn),即運動能力一級標準對應所學的模塊一,二級標準對應所學的模塊二,三級標準對應所學的模塊三,以此類推。學生從零基礎按照一一對應的方式逐級學習,不僅能夠達到對應等級水平,而且能夠真正達到掌握所學項目的運動技能的目標。這也為貫徹落實《〈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等相關文件所要求的“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判依據(jù)。
2.運動能力標準的突出特點
無論是基本運動能力標準還是專項運動能力標準都有其明確的特點,當然,二者又有共性特點。具體而言,其特點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創(chuàng)新性。該套標準是基于專門評價學生的運動能力研制的,就運動能力評價而言,是開創(chuàng)性的。以往有技術標準即動作規(guī)格,也有技能標準,如已有團隊開發(fā)青少年運動技能標準,但從運動能力的角度開發(fā)標準尚屬首例,基本運動能力標準和專項運動能力標準均是如此。
二是準確性。在研制運動能力標準時,對運動能力做了精準定位,包括體能、技能與心智能力。在充分考慮各類運動能力差異的基礎上,均從單個、組合、比賽3個方面設定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指標評價體系,能夠準確評判基本的和專項的運動能力水平。
三是操作性。在確定運動能力標準時,一方面通過實驗過程把握能力評價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對于各運動能力標準又做了經(jīng)驗總結與實驗確定,并錄制運動能力標準應用操作流程,提高可操作性。
四是靈活性。運動能力標準是有規(guī)定性的,但在使用該標準時提出了“定級不定項”的評價方案,即規(guī)定學段應達到的運動能力等級標準,但不規(guī)定項目,即凡是達到某一規(guī)定等級即可,學生可自主選擇具體項目,所以,具體要采用哪項運動的標準評判,是隨之發(fā)生改變的。如,籃球運動能力標準,既可以用于評判小學生學習籃球的標準,也可以用于初中生學習籃球的標準。并非籃球二級都用于評價小學生,假如有的學生從初中才開始學習籃球,那么,一級、二級依然可以用于評價初中學生學習籃球可能達到的水平。
二、運動能力標準體系建構
理清運動能力標準是什么之后,就需要對其進行體系化建構,尤其是運動能力標準應從哪些維度建構,如何制訂標準等。運動能力標準體系建構將為后續(xù)的等級測評工作提供合理依據(jù)。
1.運動能力標準體系建構的思路
運動能力標準體系的建構需要清晰的思路,否則,就難以研制出科學、適宜、精準、便捷測評的標準體系。在建構運動能力標準體系時,筆者做了分層、分類、分項評價的規(guī)劃。所謂分層,是無論基本運動能力還是專項運動能力都劃分為6個等級,即6個層次的運動能力水平,且從一級到六級逐級升高。基本運動能力的6個等級與學段對應,其對應關系分別是2個年級對應1個等級,即小學一、二年級對應等級一,小學三、四年級對應等級二,小學五、六年級對應等級三,初中七、八年級對應等級四,初中九年級和高中一年級(即總體排序十年級)對應等級五,高中二、三年級(即總體排序為十一和十二年級)對應等級六。這樣的對應關系設置,無論義務教育階段的學制是“六三學制”還是“五四學制”都不受影響。專項運動6個運動能力等級與6個模塊的設定一一對應,且各項目均按此方式呈現(xiàn)對應性。模塊一至模塊六分別對應標準等級的等級一至等級六,這種成對一一對應的設置方式,便于學生專項運動學習從低到高的系統(tǒng)推進,便于消除低級重復和課程內(nèi)容不銜接等現(xiàn)象。
2.運動能力標準體系建構的方略
筆者研制運動能力標準時,按照統(tǒng)一的思路,一體化確定的學校體育中常開展的專項運動同步啟動,通過文獻研究、經(jīng)驗梳理、專家訪談、座談、問卷調(diào)查、實驗、數(shù)理統(tǒng)計、比較分析等方法,初步確定各等級測評內(nèi)容、測評權重、測評方式、測評標準和測評手段。由于運動能力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是體能、技能與心智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又由于能力體現(xiàn)出的是所掌握的動作技能在生活、比賽等特定環(huán)境或特殊環(huán)境中能夠靈活自如地運用,因此,在測評時更加突出“實景下的組合技能測試”。
為了兼顧各個方面,一是,確定運動能力測評的內(nèi)容。其中,基本運動能力測評內(nèi)容由2個部分組成,既包含田徑、體操兩大類項目中的基本單個動作測評,也包含各單個動作按學段對應等級進階的組合闖關技能測評。專項運動能力測評內(nèi)容由3個部分組成:單個技術、組合技能和比賽(等級賽)。
二是,確定運動能力測評的權重。對兩類能力各自的測評內(nèi)容在確定權重時,總體上遵循從低等級向高等級進階的原則,按簡單單一動作或技術測評所占比例由大到小遞減、復雜闖關或比賽權重份額由少到多遞進,具體項目由于有其自身特點,權重比例可適當調(diào)整。
三是,確定運動能力測評方式??傮w上包含兩種方式,一是定性評價,二是定量評價,每一項運動能力的評價都是既有定性評價又有定量評價。定性評價應用于動作規(guī)格(對不對)、技能表現(xiàn)(熟不熟)、比賽合作(好不好)等,按照動作規(guī)格測評學生達到的程度,即主要測評學生做的動作是否正確,這是運動能力評價的基礎性內(nèi)容;技能表現(xiàn)是能否在測評中體現(xiàn)出對所掌握技能的熟練而準確的運用,這既體現(xiàn)在基本運動技能的闖關測評中,也體現(xiàn)在組合技能測評中,還體現(xiàn)在等級賽測評時的綜合評判。定量評價主要運用于具體測評內(nèi)容需要測量的單個動作或技術,組合技能中需要測量的環(huán)節(jié)動作或技術。如,足球組合技能測評中的射門技術,通過各種射門姿勢每次測試能夠射入球的個數(shù);又如,籃球定點投籃時或者組合技能測試在投籃環(huán)節(jié)進行投籃時,投中的次數(shù);再如,游泳各等級測評時,游完規(guī)定距離所用的時間等。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測評是各運動項目都采用的方式,也是相對比較全面和能夠比較合理、準確測評出能力水平的綜合性測評方式。
四是,確定運動能力測評標準。這是最關鍵的一環(huán),涉及到量化評定,具體采用的方法是,對被試分別進行教學的前后測,將被試的后測分數(shù)轉(zhuǎn)化為T分數(shù),建立每個常模參照團體的常模數(shù)據(jù)表。每個等級滿分為100分,由單項指標與權重的乘積組成。每個等級按4個等級切分,切分方法有2種:一是基于經(jīng)典測驗理論CTT,分為優(yōu)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及格(60~79分)、不及格(59分以下),達到及格的學生被認定為達到了該等級標準;二是根據(jù)項目反應理論(IRT),通過大數(shù)據(jù)分析,最終確定及格線。
五是,運動能力測評手段的運用。其可以采用人工測評、智能化測評2種,二者均可完成等級測評,只是各自有其獨特性。從更精準、更客觀、更便捷的角度看,隨著人工智能的迅猛發(fā)展,以及人工智能與體育教育的不斷融合,智能化測評將在未來對運動能力的測評中居于主導地位。但智能化運動能力測評系統(tǒng)的研制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過程,需要智能化研發(fā)專業(yè)力量的通力合作,結合體育運動項目的專業(yè)特點,以及依據(jù)運動能力標準體系等進行系統(tǒng)性開發(fā)。
體育課程一體化要徹底解決銜接問題,尤其是基本與專項運動技能學習的銜接,需要全面把握學生的運動能力發(fā)展水平,而要把握該水平,需要有一套科學、合理的運動能力標準體系,有了標準、準確判斷力水平,才能較好地銜接,并徹底消除教學中的低級重復現(xiàn)象。所以,在一體化背景下探討運動能力標準并建構標準體系是十分必要且迫切需要的。其不僅能夠真正發(fā)揮運動能力評價的驅(qū)動效應,順利開展質(zhì)量監(jiān)測工作,更能有效促進學生1~2項運動技能的真正掌握,提升體育教育教學工作的質(zhì)量。
“基于一體化整體設計的運動能力”系列專題文章
系列文章1:從一體化談運動能力研究及其價值意義(詳見2021年第1期)。
系列文章2:從一體化談運動能力定位及其分類體系(詳見2021年第2期)。
系列文章3:從一體化談運動能力現(xiàn)象及其相關問題探索(詳見2021年第3期)。
系列文章4:從一體化談運動能力特點及其個體差異(詳見2021年第4期)。
系列文章5:從一體化談運動能力培養(yǎng)及其目標導向(詳見2021年第5期)。
系列文章6:從一體化談運動能力形成及其有效措施(詳見2021年第6期)。
系列文章7:從一體化談運動能力等級及其學段要求(詳見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