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謙
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是“具有數學基本特征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數學品格與數學關鍵能力”。作為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越來越得到廣大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的重視。筆者認為,通過數學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關鍵能力,可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思考、探究的習慣,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樹立知識的結構化意識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教育事業(yè)也在不斷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已難以得到提高,學生的思維方式也會受到一定影響,思維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養(yǎng),因此學生會對數學產生厭惡感,注意力也會被外界影響,學習效率得不到提高。
馬芯蘭老師認為,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按照思維過程的規(guī)律展開,要給予起決定性作用的概念以核心的地位,并在建立、運用和深化這些概念的過程中,構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數量之間的內在關系,使學生在不斷完善知識網絡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因此,教師要及時認識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局限,并對目前小學數學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改變教學理念,從“教一個”變成“教一類”,讓學生得到個性化的發(fā)展,讓他們的數學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能夠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要關注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之間的關系,在教學時充分發(fā)揮已學知識的鋪墊作用,并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之后,利用圖形轉化思想,探究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階段,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科目,可以算是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啟蒙課程。同時,數學是一門讓學生頭疼的科目,它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需要學生具有舉一反三的思維,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把握數學內容。
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一個方式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推理與判斷的訓練。教師可以在課堂提問或考試過程中,適當設置一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例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復習正方形與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然后將正方形沿對角線切割成直角三角形,再讓學生通過推理與思考來獲取三角形的計算公式。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鼓勵學生進行探究與思考,引導學生進行推理與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這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才能開拓思維,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最終鍛煉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的思維動態(tài),根據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對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與改革,努力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提升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
數學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對學生的數學思維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用圖形、符號、字母等數學語言,代替感性、冗長的文字描述,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語言的簡約、準確、理性,還可以讓學生形成描述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知識時,教師要充分激發(fā)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了解長方體的相關知識。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首先,準備一個長方體模型,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向學生展示,讓學生通過觀察來獲取與長方體有關的信息。其次,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是否認識這個模型,在生活中見過哪些類似的物體?”通過這種提問的方式來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最后邀請學生到講臺上觸摸、觀察長方體模型,進行感性認知。在學生對長方體模型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利用紙和膠帶制作長方體模型,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長方體的特點及幾何意義。這樣,學生在用字母表示長、寬、高,以及理性認識棱長、底面、側面的過程中,能不斷提高數學表達能力。(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天生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