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芳
【摘要】興趣和教學相結合在課堂上早已成為常態(tài),但若是盲目地設計教學活動,片面追求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趣味性,反而會磨滅掉學生的興趣,大幅減少了教學的有效性。活動的設計應明確教學目標,結合生活實際,各環(huán)節(jié)要有梯度,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評價,緊緊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英語學習更有效。
【關鍵詞】學生;英語;興趣;教學活動;有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不少教師在設計活動中只注重活動的趣味性和學生的參與度,卻忽略了教學活動最重要的有效性,從而導致活動流于形式。而小學的孩子,各方面能力較弱,小學英語的學習只能夠基于孩子的興趣。那么,如何在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的同時進行有效的英語教學便成了小學老師的必修課。
一、游戲激趣,明確教學目標任務
愛因斯坦說:“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小學階段的孩子,大多都對游戲有著濃厚的興趣,好勝心強,充滿活力,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穿插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游戲,以此來激發(fā)學生興趣,使他們沉浸于課堂中,寓教于樂。但是,如果只注重于培養(yǎng)學生興趣而缺少明確的教學目的,游戲活動就會流于形式,不僅收效甚微,甚至會適得其反。游戲活動的設計應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為教學服務。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Do you like pears?”這一課時,利用一些小游戲,展出水果的圖片和打亂順序的英文單詞,當老師指向水果時,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喊bingo的方式搶答出正確對應的英文單詞,答對一個記一分,累計分數(shù)最高的小組可以得到水果作為獎勵。老師花了十分鐘的時間在這個游戲上,學生興致高漲,課堂氣氛很活躍 。但學生收獲的僅僅是幼兒園就會讀的水果單詞。老師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沒有明確 。這種游戲活動就非常的無效。學生盡管參與了教學活動,但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不能促進語言的發(fā)展,更不能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有效開展教學評價
評價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因素,小學英語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讓課堂更有效。
教師要多給學生贊賞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小學生都有上進心和集體榮譽感,他們的競爭意識非常強烈,在課堂中采取小組競爭,讓學生你追我趕,這樣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并培養(yǎng)學生的團體合作精神,學生樂于參與其中,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我在教學中,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回答問題,當學生回答了一個問題,答案基本符合問題的時候,那一組就能得到一分,在別人回答問題時開小差,講話的,那么就扣該組的一分,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能調動學生積極開動腦筋,還能約束學生的紀律。一節(jié)課結束后,以分數(shù)最多的組為冠軍,并讓全班同學給予掌聲鼓勵,每人同時可以得到一個印章。最后在期末時讓學生比比印章數(shù),然后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獎一些貼紙等小獎品。這些獎勵形式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能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這樣勝敗的評比,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yǎng)競爭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集體榮譽感,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
三、有效運用信息技術
設計教學活動,要以使所有學生滿足其學習需要,掌握語言知識為目的。科技的發(fā)展使得手機電腦等電子產(chǎn)品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四大件,信息技術普及到千家萬戶。在教學活動中也為老師們的備課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去年疫情期間,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積極響應國家“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實行線上教學,微課,直播課也漸漸被人們熟知,老師們的教學活動也更加多元化,而不只是PPT的廣泛應用。
微課,不同于中國的傳統(tǒng)教學。時長短,但提煉的知識點并不比學校課堂的少。對于重難點有一定的針對性,定位精準,精煉簡潔,短短幾分鐘,就包含了大量的圖片動畫,有的還配有課后習題,使很多抽象的知識更加具體化,易理解。不僅可以幫學生預習新課的知識概念,以便在課堂上更好地理解內容,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還能幫助學生在課后復習鞏固知識,并結合試題,由淺入深,由易入難,拓展思維。
四、教學活動要結合生活實際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p>
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從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出發(fā)來設計教學活動。讓英語成為學生溝通的橋梁,而不是停留在腦袋中的語言知識。例如,本人教學食物的單詞時,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走入餐廳,通過看菜單,點餐,品嘗食物,并說出感受來學習語言并靈活運用語言。這一活動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并且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語言情境相對真實,學生參與活動熱情高,并積極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的情境活動真實有效且趣味性強,也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五、教學活動要有梯度
現(xiàn)在的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們設計的活動一般有好幾個。如果活動都很簡單,學生會失去興趣,如果都難的話也會讓學生失去信心。所以,活動開展應由易及難、層層推進,這樣的活動才會更加有效。例如,教學句型 “What's this? It's a ...”教師出示第一個課件:幾只不同的小動物,然后和學生問答。接著出示第二個課件:另外幾只小動物,讓學生問答。這樣的設計顯然沒有梯度,如果第二個課件把小動物遮擋部分圖片,然后讓學生運用句型“Is this a...?Yes, it is./No,it isn't.”來猜,則讓這兩個環(huán)節(jié)馬上有了層次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高,學習效果更好。
興趣和教學相結合在課堂上早已成為常態(tài),但若是盲目地設計教學活動,片面追求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趣味性,反而會磨滅掉學生的興趣,大幅減少了教學的有效性?;顒拥脑O計應明確教學目標,結合生活實際,各環(huán)節(jié)要有梯度,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評價緊緊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英語學習更有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2]張宏梅.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