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振波 費悅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美育越來越受到專業(yè)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它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高雅情操、健全人格發(fā)展等方面都有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國美育課程大多不參與學校的成績評定,課程開展困難重重,因此在素質教育中很難發(fā)揮作用。筆者結合心流理論的理論框架,關注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和課堂體驗,探索心流理論在學校美術課堂中的應用,從而為當前的美術教育提出建議。
關鍵詞:心流理論;美育;美術教育;建議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3-0-02
1 美育與美術教育
1.1 美育具有重大的育人價值
俄國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說過“美能拯救世界”。實際上美育的教育價值和對人生的意義根本上源于“美”本身對生命發(fā)展的牽引與影響[1]。近年來,國家把“以美育人”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價值導向。學校美育是審美教育、道德教育、心靈教育,在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人格的發(fā)展等方面有重要意義。
1.2 美術在美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美術教育是一種兼具人文性和藝術性的育人方式,在美育教育中地位重要。它能使人獲得審美體驗和精神滿足,同時使機體更和諧、更敏銳。它能帶來多樣的思維方式和細膩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個體的強烈個性,實現(xiàn)精神的超越和生命的感悟。
2 當前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應試教育的阻礙
當前公立學校美術教育基礎課程在很大程度上受應試教育之風的影響,從而陷入困境。 偏遠地區(qū)的學校暫且不論,發(fā)達地區(qū)的大部分中小學也將藝術課作為“彈性課”“調整課”來處理,連培養(yǎng)要求上最基本的課時結構都不能滿足。
2.2 功利性太強
“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這是清代鄭板橋先生總結的繪畫三個階段[2]。但是在我們傳統(tǒng)的美術教育中,往往過于關注“手中竹”,即藝術的最終呈現(xiàn)結果。 倘若沒有“眼”的觀察和“心”的體悟,竹所承載的“精”“氣”“神”就無法傳達。所以藝術創(chuàng)作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個將觀察、感知、想象與自己的內心體驗和反思相結合的過程。
美術課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教育效果。在這種情況下,一線教師應該探索在時代的前沿,研究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教學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做出努力。
3 心流理論在教學中的探索
3.1 心流理論的概念
心流理論最早誕生于美國,由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理論內容指人全身心投入某項工作時獲得的一種心理上極致愉悅的體驗。該體驗的主要特征有自我意識的消失、對時間流逝的忽略、完全專注于活動本身。后來,Novak和Hoffman在此基礎上又將心流理論總結成三個因素:條件因素、體驗因素和結果因素[3]。
3.2 心流理論在培養(yǎng)學習動機方面的意義
學習動機的分類,若從主體的動力來源出發(fā),內部及外部動機是其主要的兩大類別。內部動機主要包含主體的興趣偏好、求知欲是否強烈以及自我提升要求是否急迫等因素,外部動機則更多受到獎懲制度、他人的期待值等因素影響。內外動機的區(qū)分是相對的,兩者可以相互轉化[4]。眾多研究資料表明,來自外部的任何要求、影響、力量都必須被個體接受并轉化為內在的需要,才能對個體產生作用。
心流理論在注意力捕捉、活動水準把控以及個體體驗衡量等方面表明它是一個引導個體將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的過程,有利于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流狀態(tài),從而培養(yǎng)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3 心流理論與教學設計
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方式對引發(fā)心流體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以教學內容和過程為設計對象,分析教學任務和客觀限制因素,在完成高水平教學任務的目標驅動下,著重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結合心流理論制定更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案。目前,心流理論在教學方面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學習游戲的設計上。
學習游戲,是將部分學習內容以游戲的形式傳授,學生可以在玩中學,在學中玩[5]。設計過程中,研究人員結合心流理論、用戶體驗等理論指導,構建學習游戲框架,并在游戲元素中通過設定倒計時、實時分數、排名反饋等增強游戲的挑戰(zhàn)性,從而增加參與者的心流體驗。實踐證明,學習游戲中適當地設置挑戰(zhàn)性任務能夠提高參與者的投入程度。
但是,目前學習游戲在日常教學中的推廣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大致可以概括為三點。第一,學習游戲的設計需要專業(yè)設備與技術的支撐,這對于很多普通學校的教學條件以及教師素養(yǎng)都是很大的考驗。第二,學習游戲是知識與游戲的綜合體。當學生產生心流時,我們無法準確分辨是知識的深入學習還是游戲元素的強烈吸引帶來的心流體驗,況且游戲元素在產生心流感方面往往更具吸引力,這就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會更容易依賴外部動機,不利于學習主動性的形成。第三,學習游戲本身涉及的知識點有限,但制作成本較大,從教學性價比來說,也是需要不斷衡量的。
4 心流理論指導下的美術教學思考
根據本次對學校美術教育的研究,美術教育得不到足夠重視很大程度是長期的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端。回歸教育的本質,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從學生出發(fā),以人為本,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下是結合研究成果,在心流理論的指導下對學校美術教育提出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4.1 美術技能的理解與引導
在重視學科教育,弱化技能訓練的教育形勢下,美術技能通常被認為是動作技能,從而得不到重視。但從藝術創(chuàng)作的角度看,美術技能更應該被歸為心智技能。
4.1.1 美術技能五大要素
美術技能的心理因素在《美術教育心理學》一書中被歸納為五點:水平和豎直視覺定位能力、畫面比例確定能力、色調色溫判斷能力、空間想象力、手腦協(xié)調能力[6]。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的進行離不開這五個主導因素。但很多情況下,美術技能會被粗暴地認為是通過肌肉練習獲得的動作技能,其本質中包含的學生的心智因素被忽視,繪畫過程被視為機械性的工作,這是極大的誤解。
4.1.2 心流理論與美術技能引導
心流體驗的實現(xiàn)需要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加強自我意識,缺少強意識和明確目標的實踐活動就無法產生心流狀態(tài)。在美術教育中,美術創(chuàng)作的核心是學生心智發(fā)展的表達,如若忽略內在,只注重外在技巧技法的練習,對學生美術素養(yǎng)的綜合培養(yǎng)是不利的。
因此,在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所畫物體的正確認識是非常必要的。具體教學時,可以先引導學生把握畫面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然后分解每一個具體形象(例如,靜物水果類可以分解成多個幾何體的組合),最終呈現(xiàn)的是經過認知處理后的畫面,也更有利于學生心智的成長。
還需要注意的是,學生面臨的挑戰(zhàn)和自身技能水平不匹配的情況,如此就會對個體實踐水平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教師在安排課堂任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好課程任務的難易度。
4.2 明確練習目標
產生心流體驗最重要的前提是學生在進行活動時存在明確的目標。契克森米哈爾在著作《當下的幸?!分刑岬?,任何實踐活動,若按照科學的、合乎道理的步驟進行,那么心流體驗大概率會發(fā)生[7]。在活動中首要的步驟是在每次的實驗或項目中明確總目標,并在分項的子目標中也確定切實可行的計劃。針對美術教育,總目標和子目標可以確定為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水平、陶冶情操和改善學生每一次與藝術接觸時的體驗感。
學校的美術課堂上,大部分是沒有經過專業(yè)美術培訓的學生,對素描、鋼筆畫等西洋畫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故在實際課程學習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有理有據地推進課程,應循序漸進地讓學生練習每一步的作畫方法而不是只安排“畫一幅好畫”的總目標。將總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將“一幅好畫”這個模糊的龐大的目標分解成整體構圖安排、配色方案、明暗關系處理、透視比例把握等小目標,切實匹配學生的學習能力。譬如,可讓學生首先加強對單色稿的學習,在單色稿的基礎上增加對小范圍場景及事物的描繪練習,在實踐過程中讓孩子一步步擴展對繪圖的認知。最后,當孩子能完整作出一幅作品時,教師可適當對學生作品做一定的規(guī)范指導。
4.3 培養(yǎng)學生自主作畫的能力
“行動與意識的統(tǒng)一”主要指學生在進行下一步活動或行為時不需家長或教師指引,能對自己的動作、行為有合理的推斷且正確并自然地做出恰當的反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知行合一”[8]。心流體驗常被人類忽視,并認為其可有可無,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若自我控制能力十分低下則不能獲得完全的心流體驗。教師在正常的課程教學中,應注意盡量減少對學生作品的示范、修改頻率,只有對主體作品進行適當的點評及批改才會讓其形成正常的繪圖心理,減少學生的依賴感,提高學生的自主判斷能力。
如何強化學生自控力,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的原則是“對于每次主題的學習從不指定唯一的方法,而是會圍繞問題提出幾種策略及方法,讓學生對問題自主進行思考,自主解決,也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痹谧裱陀^事實及滿足教育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是不可或缺的。學生在進行藝術類的學習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其風格及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不要一味追求版面作畫水平而進行千篇一律的指導。
另外,更應注意的是,學生在事物行動過程中教師或家長應對其有實時的反應。藝術類教育不同于自然科學,學生在自我操作時會產生對原生主題的迷茫感,從而漸漸脫離原本方向,這就會使主體對此次主題缺乏正確認識,導致心流體驗的缺乏或消失[9]。因此在學生的美術課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作畫方式、技巧等做出合理引導、適當點評,強化每次課程的主要目的。教師對學生美術繪畫技巧及方向的及時反饋是增強學生提高繪畫操控力的關鍵。
4.4 創(chuàng)設心流環(huán)境
在課堂學習中,自控力缺乏是小學生在校園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即使學生處于繪畫、聲樂等極易引起他們興趣的課堂時,其注意力及自控力的分散和消失也是時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所以,如何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流環(huán)境對于教師來說顯得極其重要,盡量做到在紀律良好、環(huán)境安靜的同時減少外界環(huán)境對學生的干擾,提高學生對課堂內容的關注度。
譬如在學生進入課堂開始學習之前,就對課堂紀律做出相應規(guī)定,設立獎罰體系,將學生的關注點轉移到老師主體可控的事件上來。若想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可以播放輕松愉悅的音樂,讓學生保持身心平靜,注意力集中。但是當他們一旦進入練習狀態(tài)時就應盡量減少或避免音樂等外界事物的干擾,因為在實踐過程中對主體干擾過多會對心流的產生造成一定的阻礙[10]。
5 結語
本文通過發(fā)現(xiàn)學校美術教育現(xiàn)存的問題,結合相關理論的指導,為美術教育提供一個新的教學視角,即在心流理論指導下開展美術教學。
針對引發(fā)心流狀態(tài)的外部條件,任課教師可以在教學環(huán)境的改善、教學方式的更新、教學互動的創(chuàng)新等方面做出努力。創(chuàng)造好的教學環(huán)境和更科學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時能夠感到輕松愉悅,并能體會到心流狀態(tài)帶來的快感,有利于他們對學習產生更深刻的認知,培養(yǎng)更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 宿強,羅錦霞,張怡.從美術教學走向以美育人——成華小學美術學科育人的實踐探索與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21(16):67-69.
[2] 胡泊.兒童美育,不是“教”而是“浸潤”[J].美術觀察,2018(07):27-28.
[3] 胡夢婷,王峰.基于心流理論的冰上運動app交互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20(06):97-98.
[4] 徐鴻捷.小學生美術學習動機理論研究——以心流理論為視角[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8.
[5] 王舒.學習活動中引發(fā)心流的條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0.
[6] 唐志.淺談對新時期兒童美術教育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職業(yè)教育),2008(12):141-142.
[7] 李懿.結合心流的游戲化教學意義分析與思考[J].福建電腦,2019,35(07):8-12.
[8] 鄒燕妮.兒童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美術教育研究,2021(07):158-159.
[9] 魏立楠.游戲設計中的心流理論應用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4.
[10] 藍娟.關于心流理論影響兒童教育游戲效果的研究[D].福州:福州大學,2018.
作者簡介:曲振波(1963—),男,山東濟南人,碩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產品設計。
費悅(1997—),女,山東煙臺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