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情
摘要:圖像學于19世紀下半葉最早出現(xiàn),這一詞是由圖像志漸漸發(fā)展而得來,它被用以研究美術作品的正題和意義,還有與其他文化之間的關系。這個名稱由法國學者馬萊提出,但是潘諾夫斯基發(fā)展的圖像學研究的三階段理論是最富影響力的,三階段理論適用面很廣,在研究中西方繪畫作品中是實用的。本文主要是從圖像學角度出發(fā),將以潘氏圖像學研究的三層面為基點,解讀揚·凡·艾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中所蘊藏的深層含義。
關鍵詞:圖像學?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 三個階段? 潘諾夫斯基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3-0028-03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是一幅在木板上完成的油畫名作,它的尺寸為 82 乘以 60 厘米,由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的畫家揚·凡·艾克于 1434 年創(chuàng)作,現(xiàn)藏于英國國家美術館?!栋栔Z芬尼夫婦像》是由 Jan van Eyck 為其朋友阿爾諾芬尼夫婦的新婚而創(chuàng)作的帶有風俗意味的肖像畫。從這對新婚燕爾夫婦的形態(tài)動作到臥室的陳設,一律反映出歐洲人于文藝復興初期生活水平的提升與時代風格變化的現(xiàn)象。畫家展現(xiàn)了對真實生活的刻畫能力,也表達了畫家對幸福生活的憧憬之情。本文運用潘氏的圖像學三階段理論,細細研讀《阿爾諾芬尼夫婦像》,做些頗為深入的分析,研究隱藏在這幅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與象征意義。
一、“圖像學”
圖像學研究者一般認為,“圖像在文字、宗教、藝術和亡靈崇拜開始時就出現(xiàn)了,它也是從古代就開始的哲學思考的核心”。法國學者雷吉斯·德布雷認為:“文字可能扼殺思想,但圖像可以賦予文字以活力,好比插圖對于神學、神話傳說對于意識形態(tài)所起的作用”。而在圖像學的代表人物潘諾夫斯基看來,圖像學方法旨在“意義的重構”,即用圖像學的研究方法探尋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文化背景與歷史意義。圖像學被引進中國后,作為一種重要的美術作品的研究方法,常應用于研究作品的主題、風格及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之間的聯(lián)系。從這些資料中可以看出圖像從很久以前就出現(xiàn)了,在人類的發(fā)展進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圖像學”目的是解釋藝術作品的象征意義,揭示圖像在各文化體系和各文明中的發(fā)展過程及其所明示或暗示出來的思想觀念,在西方它成為了20世紀研究美術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視覺藝術的意義》這著作中,潘諾夫斯基區(qū)別了圖像志與圖像學,他把圖像學方法分為三層面,第一層是“前圖像志描述”,即視覺上識別的東西,如辨認作品中的人、動物等原本物象的線條與色彩等,屬于基本的形式;第二層是“圖像志分析”,即結合藝術圖像的傳統(tǒng)意義,也就是對圖像所表現(xiàn)的故事等傳統(tǒng)意義,對作品的主題作深入的闡釋;第三層是“圖像學解釋”圖像作品更深的內容、文化內涵或內在意義,如一個國家或時代的經濟、政治、社會情況等,通過畫家的畫筆凝集在藝術作品中的深層意義和內容,即潘諾夫斯基所說的象征意義。圖像學和圖像志存在差別,差別點就在于圖像志看到的是作品的表面直觀的信息,而圖像學是去覺察和揭露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更深層次的隱藏內容。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三階段理論,對于探尋藝術作品背后的潛藏意義是個“必殺技”,人們能夠深入剖析出作品背后更有價值的象征含義,豐富畫面的內容。
二、畫家背景
歐洲在15 世紀開始逐漸從中世紀的束縛中邁出來,畫家開始醉心于表現(xiàn)真實的自然,在他們的作品中,追求自然主義成為當時美術創(chuàng)作的主流。當時尼德蘭的畫家不同于意大利的畫家喜愛用科學的方法去征服自然,相反他們更愿意用他們雙眼來觀察現(xiàn)實中的美,用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刻畫著這個五彩的世界。他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再現(xiàn)世界的方法——光和大氣透視,與此同時,經典的西方畫種——油畫也得到了新發(fā)展。這時候人類歷史上出現(xiàn)了這樣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揚·凡·艾克 (Jan van Eyck)。揚·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是早期尼德蘭畫派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畫家之一,也是18世紀北歐后哥德式繪畫的創(chuàng)造者,他的藝術作品有《自畫像》《阿爾諾芬尼夫婦像》等。他生于利布爾庫的一個小鎮(zhèn)上,當過海牙的皇室畫家,他的畫作特別精美,深得富裕者的喜歡與追捧。他本人是尼德蘭自然主義的典范,是繪畫史上一個關鍵性畫家,對當時許多畫師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極度地促進了藝術的“新成長”。揚·凡·艾克總結了先人繪畫經驗,改進了繪畫創(chuàng)作顏料,并發(fā)明了新調色油。經過他的改良,調色油很易于調和顏色,方便深入刻畫,讓畫面看起來更立體,當然,這點也成為了揚·凡·艾克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貢獻。
三、從潘氏圖像學視角分析《阿爾諾芬尼夫婦像》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是一幅刻畫新婚夫婦的作品,揚·凡·愛克在這幅畫上采取了一種新的油色畫法,使畫面能保持持久鮮潤和美麗。它擺脫了中世紀宗教繪畫拘謹呆板的方法,傳神細膩地描繪了富貴市民婚房的室內場面和人物的外貌特點。背景墻上掛著的凸面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在15世紀的中產階層家庭中,這樣的鏡子是一件裝飾品。鏡子的表面上反照出臥室的床鋪、吊燈以及新人的背影,這種精致的油畫只有在尼德蘭的細密畫中可以遇見。這幅杰作最大的亮點是使用了鏡子,通過鏡子的特性來伸畫面的空間,這一點對后來的風俗畫創(chuàng)作產生了極大的作用。正因為揚·凡·艾克顯露出表現(xiàn)自然色彩和質感的鮮有才能,才使他在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席位。
(一)前圖像志描述
潘氏的圖像學三階段理論中,第一層可以理解為人們眼睛所見到的就是心中所感悟的,探討畫作所反映的直觀含義,即只看畫面中直接描繪的內容,感受作品傳達給我們的基礎的信息,先不去思考作品背后的內在意義,讓我們從視覺上對畫作有了一個整體的感受。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中描繪的人物與物件十分精美,美術界曾經稱贊該作品為“歐洲第一幅心理肖像畫”,它在揚·凡·艾克創(chuàng)作的所有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標桿意義。從整體上來看這幅作品,寫實作品的背后潛藏著許許多多象征的意義,微妙且值得深思。整幅作品的構圖和諧,給人創(chuàng)造了一種和諧的感覺。從潘氏的圖像學理論中,我們認識到,繪畫作品可從三個層次去分析,深入探討其內涵。在“前圖像志描述”中,他認為:“所見即所得,且這些發(fā)生在‘前圖像學層面”。你在畫面中所看見的東西就是你心中所想的,這一層是基本階段,人們并不需要有任何藝術方面的知識,大家眼睛所看到的就是畫家直接表述的,這點易于做到。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中可以直觀的看到兩個人,畫中的新郎是揚·凡·艾克的朋友,他和妻子對稱地站在畫面中線的左右,夫婦兩人牽著手,開心地擺出造型讓揚·凡·艾克畫肖像。畫中的新郎左手牽著新娘的右手,表現(xiàn)新郎對妻子感情,看得出新郎的溫柔貼心。新郎的右手猶如擺著佛教里“阿彌陀佛”的動作,像是在祈求他們婚后生活的平安與幸福。畫面中刻畫的床鋪和配飾都是艷紅色,從視覺大體上給人營建了喜慶、幸福的氛圍?;榉康募揖呤趾廊A,如別致的鏡子、金黃色的吊燈以及新婚燕爾精美的婚服等,盡顯了新郎的富裕。窗臺上出現(xiàn)的橘子也是當時一種昂貴的水果,這是有錢人家才能吃得起的水果,這也盡顯出男主人的家庭地位與經濟背景。房間里還擺放著新人的生活用品,如白蠟燭、木拖鞋、念珠等,這些皆洋溢著生活氣息。兩人把二者的生活用品放進了同一間臥室里,也代表著兩人從此將告別獨居日子,開啟人生的新篇章,邁向婚后的幸福生活。
(二)圖像志分析
觀賞作品時不能僅停留在它的一些概況,應該更加深入去了解畫家想要表述的某種含義,接著我們對作品的分析進入到了第二個階段。進入了第二層面時,潘諾夫斯基他認為,那已經不是“所見即所得”能夠傳達的了。“圖像志分析”是圖像學研究的關鍵點,運用圖像學知識去分析美術作品是藝術研究領域的一大進步,也可以再結合有關的藝術、文化等知識,把它們應用于“分析”中,加深人們對作品的理解程度。第二層面,才是圖像學正式開始起作用的地方。畫家想要表述的思想,一般不會簡單明了地展示出來,會通過有特殊形象或者有特征的物件來傳達。畫家通過一些符號、物體、特征等表現(xiàn)其想要表達的象征含義,通過這些我們可以了解作品更深層次的內容,如此一來,我們也可以明白“第二個層面”的真實意義。
以《阿爾諾芬尼夫婦像》為例,這幅作品就包含了許多的潛藏意義。揚·凡·艾克利用手中的畫筆,極為精細地描繪出了新婚夫婦臥房里的東西:紅色的杯子與床簾、新娘白色的頭巾和綠色的衣服、新郎的手勢等。這些物件都具有某種象征性含義,其中一些代表了新婚夫婦對婚后生活的憧憬。眾所周知,信任在人際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夫妻關系中更是如此,信任是夫妻感情穩(wěn)定持久的基石。所以畫家有意地在新婚夫婦中間刻畫了一條狗,狗一直以來象征著信任與忠誠,代表著新婚夫婦二人之間的感情穩(wěn)定。
新郎頭上戴著的白色頭巾,象征著純潔、神圣的意思。新娘穿著綠色婚服,綠色象征著生命力,就像是春天里嫩綠的新芽,這代表了夫婦對新生命到來的憧憬。新娘背后的紅色被子、枕頭和床簾共同烘托出了結婚的喜慶氛圍,象征著新婚夫婦的和諧生活。背景墻上掛著一面鏡子,鏡子里可以看到當時在場的人,起到了拓展畫面內容的作用。
(三)圖像學解釋
在潘氏的圖像學研究中,“圖像學解釋”就是第三層面,它是圖像學研究的“最終環(huán)節(jié)”。這一層面強調的重點不同于前兩個層面,它表達的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也許畫家在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時,并沒有那么多想法和文化觀念,但這并不意味著它不存在了。在生活中,許多事情一般會遠超于我們的預期,我們更要費心思去深挖它的內在價值,做到充分有效地分析。
揚·凡·艾克別出心裁,在創(chuàng)作《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時,在背景墻上畫了一面鏡子,這面鏡子暗藏玄機,通過鏡子的視角,反照了臥室里的全景。在新婚夫婦的背景后墻上刻畫出一面鏡子,隱約映射出了這對新婚夫婦的背影和參加婚禮的證婚人。達·芬奇曾說過“鏡子為畫家之師”,通過這一物件,拓展了畫面的空間范圍。利用這面鏡子架起了觀眾與作品之間溝通的新橋梁,現(xiàn)實性與形象性結合,現(xiàn)實空間與繪畫空間有效交匯。觀眾在欣賞這幅作品時,是站在畫家的角度,自然也成為了阿爾諾芬尼夫婦婚禮的證婚人。這幅作品具有一定的結婚證書的象征,畫家及每一位觀賞者皆是這對新人愛情的見證者,這幅作品將會在未來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畫家畫的這張結婚證,也會永恒的留存下來。作品中的幾乎每一個物件都含有一定的象征性。
所以,我們在欣賞畫家的作品時要深入思考,不能單純地認為畫家是為了寫實,為了豐富畫面內容才特意刻畫這么多東西。這幅作品讓世人由衷地佩服畫家的寫真功力,畫作中的每一部分好像指引著觀眾加強對婚姻的想象。在鑒賞這幅作品中,觀眾可以被帶入其中,促使其生出一種對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結語
本文運用了潘氏的圖像學理論來研讀揚·凡·艾克繪畫——《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依據(jù)這個圖像學理論,有序地解讀這幅作品,一改以前分析繪畫作品中的不足之處。通過研究,潘氏這套圖像學理論適合用來解讀文學或藝術作品。潘氏圖像學理論分成三個層面:第一層是“前圖像志描述”,向觀眾直接講述畫面上的內容,講的是什么故事等。第二層是“圖像志分析”,畫作上的物品是否隱藏更深層次的象征意義。在這個階段,觀眾懂得畫家真實想傳達的思想對于理解這幅畫作是至關重要的。第三層是“圖像學解釋”,這是最后環(huán)節(jié),觀眾需要結合畫家創(chuàng)作時所處的文化背景等挖掘出更多信息,做更加深透地解釋。由此可知,運用潘氏的這套圖像學理論,分析解釋作品,可以做到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推進,有序地分析作品,改變以往研讀繪畫作品時泛泛而談的現(xiàn)象。最為重要的是,用這種圖像學方法在分析作品時,可以打開自己的視野,拓展知識面,獲得更深層次的知識精髓,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添.《關于阿爾諾芬尼夫婦像》的三維解讀[J].美與時代(下),2013(01):75-77.
[2]鄧佳麗.解讀《阿爾諾芬尼夫婦像》[J].美與時代(中),2018(10):67-68.
[3]瑪?shù)倌取帖?圖像分析[M].懷宇,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7.
[4]雷吉斯·德布雷.圖像的生與死[M].黃迅余,黃建華,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5]艾小錚.圖像學在中國美術史研究中的應用——以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為例[J].大眾文藝,2014(19):117.
[6]趙娜.視覺圖像視域下的《酸寒尉像》[J].美與時代(中),2019(09):51-52.
[7]鄭蓓蓓.從圖像學角度分析周昉繪畫——以《揮扇仕女圖》為例[J].美與時代(中),2016(01):52-53.
[8]徐笑笑.用色彩構成理論解讀當代工筆畫作品[D].天津:天津大學,2017年.